戎嘉余,1941年12月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鄞县,地层古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41年12月7日,戎嘉余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鄞县。
1958年,高考填报志愿前,他的哥哥戎嘉树(早年毕业于
北京地质学院,长期从事花岗岩研究)从前苏联考察地质归来回到上海,与他长谈影响到他的一生。戎嘉余意识到地质工作对于祖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他决定报考地质院校,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测量与找矿系。
1959年夏,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在黄文文、李福绵等高年级学长的带领下,赴鄂西北山区进行区域地质填图实习。
1961年,和杨家马录(当时的研究生)一起带队与低年级同学赴黔东、湘西进行寒武纪生物地层野外实习,第一次自己测制剖面,采集和鉴定化石,编写论文报告。
1962年,在
杨遵仪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黔东、湘西中、上寒武统的三叶虫化石群》。
1962年,从北京地质学院古生物学专业毕业。
1966年,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生毕业。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和复苏》的首席科学家。
2023年2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戎嘉余院士领衔,汇集30余位知名的古生物学家,共同编纂了《地球的生命故事——中国古生物学家的发现之旅》第一辑在南京正式发行。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戎嘉余主要研究晚奥陶世(赫南特贝动物群和叶月贝动物群)、志留纪(华夏正形贝动物群、始石燕类动物群、五房贝类动物群、小莱采贝动物群和图瓦贝动物群)和早泥盆世(东京石燕动物群)等腕足动物群的地层、古生态和古地理意义,对它们在中国和世界的古生物地理区系位置提出新的认识;应邀参与全球新版《腕足动物论丛》三个目的编撰;合作提出中国奥陶、志留纪地层对比的新方案并不断提升对比的精度;再造华南志留纪系列古地理图。从2000年以来,注重生物宏演化,尤其是生物大灭绝及其后残存与复苏的研究。
根据2021年1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网站显示,1974年以来戎嘉余先后共发表论文280余篇(部),含第一作者约130篇,主编多部专著或专集。1986年与
王钰合作的《广西泥盆纪郁江期腕足动物》一书,对东亚“东京石燕动物群”中两万余枚标本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类研究,在制作出千余个系统切面的基础上识别出36属、69种,并首次阐述了该动物群的生态群落及其演替。
根据2021年1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网站显示,戎嘉余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三等奖(1990)各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两项、二等奖一项;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6)和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2007)。
人才培养
2016年3月3日,戎嘉余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以《生物演化导论——来自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的证据》为题,开讲南京大学《生物进化与环境》通识课的第一课。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戎嘉余担任过科技部973基础前沿项目首席科学家,为探索生物多样性与环境演变作出努力。(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评)
戎嘉余在腕足动物这个冷僻的专业领域,默默无闻地研究了一辈子,取得不少很有价值的成果。为推动中国古生物学科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科学大众(中学生)》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