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市戏剧活动历史悠久,剧种繁多,异彩纷呈,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是山东梆子、柳子戏、两夹弦、枣梆、大平调、大弦子戏、四平调的发祥地,现有传统地方戏剧种
山东梆子、
柳子戏、
两夹弦、
枣梆、
大平调、
大弦子戏、
豫剧、
曲剧、
四平调;曲艺有
山东花鼓、
河南坠子、
山东落子、莺歌传书、
山东琴书等,其中
枣梆系全国仅有,菏泽戏剧历史辉煌,五彩缤纷。
背景介绍
戏曲之乡
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以及在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两夹弦、四平调等民间小戏剧种,不仅保留了数以百计的传统剧目,而且唱腔各具特色,表演艺术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此外,还流行过京剧、平剧、豫剧、河北梆子、曲剧、越剧、化妆坠子等剧种,真可谓百花争艳,五彩纷呈。
菏泽因剧种多、剧团多、名演员多,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戏曲历史悠久,戏曲文化氛围浓厚。菏泽的人们喜欢戏曲,看戏、听戏、自娱自乐,戏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平时,在市区,除了专业的戏曲剧场之外,在公园或广场一角,往往会看到群众自发组织的戏曲演出活动,戏曲那或高亢或悠扬的音律让菏泽这座有着文化底蕴的城市更有韵味,更具活力。在基层农村,由于文化娱乐活动缺乏,戏曲更是受到人们的喜爱,每逢有戏曲演出,十里八乡的群众便早早聚集到演出地点,少则上千人,多则几千人,场面蔚为壮观。
发展历史
早在三十年代,菏泽地区的演员
黄儒秀、
王锡堂、
刘德润陈素真同台演出,响遍豫东一带。豫剧表演艺术家
马金凤、
崔兰田、
赵义庭以及
张敬盟、
章兰、
朱巧云等,也都生活在菏泽这块土地上。在本地活动的戏曲团体中,也培育了大批有相当造诣的演员。如
刘玉朋、
刘君秋、
刘桂荣、黄云芝、赵风来、张全臣、王桂芳、党福修、张玉霞等等,他们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了培养戏曲新生力量,五十年代以来,先后成立了菏泽戏曲学校、菏泽艺术学校等中等专业学校,以及众多的戏曲培训班、民间戏校等,设置了柳子、山东梆子、枣梆、两夹弦、大平调、豫剧等专科,培养了
何西良、
刘翠芳1954年郓城县工农剧社参加了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其出演剧目《黄桑店》等获演出奖,主要演员也分获演员奖。同年,郓城县工农剧社调菏泽为地区柳子剧团。1959年又上调省,成为山东省柳子剧团。
菏泽是山东梆子前身曹州梆子的故乡,巨野大姚班和定陶大兴班等古老山东梆子科班都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大兴班解放后来到菏泽,定名为“菏泽专署人民剧社”,1958年调省,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
1959年10月
毛泽东观看了定陶两夹弦《三拉房》剧目,1964年春,
朱德委员长观看了柳子戏《向阳人家》等剧目,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刘少奇、
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看过菏泽的地方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有些剧目如山东梆子《老羊山》、《墙头记》、柳子戏《孙安动本》等,还被拍摄成电视、电影。地方戏曲在历届全国、全省戏剧汇演评比中,多次捧回大奖。
戏曲规模
2010年,据原省艺研所调查统计,菏泽境内保留下来的剧种有8个,均入选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豫剧。全市现有国有专业戏曲院团12个,民营剧团200多个。
剧种介绍
枣梆
枣梆,菏泽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要流行在菏泽、郓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等地。它是山西上党梆子流入菏泽后,在当地语言影响下发展形成的。枣梆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曲调流畅,表现力强,有丰富的板式和曲牌,演唱起来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其表演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与流行地的区域特性和观众的欣赏习惯正相吻合。
两夹弦
两夹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因其伴奏乐器四胡(四弦胡琴)是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因而其流行地的群众按照其方言习惯称它为“两夹弦、大五音。它与流行在黄河以北的“四股弦”(也称四根弦、五调弦、五调腔)有密切的血缘关系。2008年6月7日,菏泽市定陶县、安徽省亳州市、 河南省开封市、滑县联合申报的“二夹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平调
四平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菏泽地方传统戏剧之一,由豫东花鼓演变而成,后经过挖掘整理,吸收评剧、京剧、豫剧等的腔调发展而成,逐渐完善形成了其特有的唱腔及表演风格。为花鼓曲调配乐,以六棱高胡作为领弦乐器,以梆子戏的打击乐器烘托气氛,取花鼓戏唱腔“四平八稳”之意,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剧种。
大平调
大平调又名大油梆、大梆戏,山东省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平调起源于明代中期,主要流行于豫北、鲁西南及豫东、皖北、冀南等地,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梆子腔系统,因比山东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调低,故称大平调。它的音乐板式结构多与豫剧相同,艺术风格则比豫剧更加粗犷火爆。大平调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有着很大影响,逐渐形成三个支派,即东路大平调、西路大平调和河东大平调。
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流行于山东省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的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所获荣誉
2017年4月18日,
菏泽市牡丹区被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称号,成为山东首个获此殊荣的县区。
牡丹区(原菏泽市)大平调剧团先后被山东省人事厅、山东省文化厅授予“全省先进剧团”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剧团创作演出《张三李四》、《法魂》等大型现代戏在全省全国荣获多项大奖,特别是《张三李四》进京汇报演出后,受到国家领导人和戏剧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并荣获“全国人口文化奖”;《法魂》在1995年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填补了菏泽地区没有“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的空白。
在1954年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菏泽的《黄牛分家》、《黄桑店》获演出奖,刘君秋、刘玉朋、刘桂荣、张春雷获二等奖,何东明、王庭臣获三等奖,张玉芝获乐师奖,充分体现了菏泽戏曲的强大阵容和实力,菏泽戏曲之乡的声誉响遍全省。
1979年,现代戏《相女婿》在晋京参加建国30周年献礼演出上,获创作二等奖,演出三等奖。
1980年山东琴书《大林还家》在全国曲艺优秀节目观摩演出中,获创作、作曲、演出三个一等奖。坠子演员刘瑞莲演唱的传统曲目《三拉房》在鲁、豫、苏、皖一带发行盒式磁带逾百万本。
九十年代,
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于1995年参加了省第五届艺术节戏曲汇演获9项奖;1996年排演的现代戏《龙门渡口》(马家振编剧)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并在全省地方戏邀请赛上获12项奖,同时摄制成电视艺术片;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改编、排演的传统剧目《
老羊山》,被山东省电视台摄制成电视艺术片,并在全国发行。
菏泽市戏剧院创作演出的山东梆子现代戏《
山东汉子》,取材于菏泽单县农民
孟昭良脚蹬三轮车行程三千里,义送土家族残疾女返回湖南老家的真实事迹。2003年8月进京汇报演出,荣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戏曲金奖及最佳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男、女最佳演员6个单项奖;2004年9月参加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文华新剧目奖及文华剧作、导演、音乐设计、表演奖;10月,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献礼演出;2006年,参加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展演。《山东汉子》还曾荣获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第八届山东文化艺术节大奖及导演、编剧、音乐设计等8个单项一等奖;2005年该剧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
菏泽市枣梆剧团演出的《包公卖官》参加全省第七届文化艺术节演出,并获得九项大奖。
山东梆子著名表演艺术家
任心才先生1956年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他在《闯幽州》中饰杨继业,荣获演员一等奖。此外他还多次在省市会演中获奖。中年演员
朱桂芹还夺得了第十六届全国戏剧“梅花奖”。青年演员
刘翠芳夺得河南“香玉杯”戏剧大赛金奖。
孙鸿雁、李俊山等9名青年戏剧工作者勇闯河南电视台“
梨园春”戏剧擂台赛,并多次捧回大奖。全市现有县区剧团11个,各类民间演出团体200多个。
著名大师
菏泽戏剧事业的发展,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社会认可、颇有影响的著名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