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教育
教育领域术语
成功教育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广袤土地。是除基础教育之外的理想的选择。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发展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成功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它以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途径,以表扬、鼓励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模式。
起源
成功教育肇始于80年代中期,先后经历了草建架构和扩展提高两个研究阶段,在全国引起了较大反响,其积极的社会价值和理论意义昭示出它所蕴涵的潜在希望和光明前景。虽然中国教育界已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开展了诸多理性的抑或感性的探讨,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有必要进一步探明其内涵、实质及应采取的策略,以强化对成功教育的认识,推动成功教育理论的纵深发展。
创立者
刘京海校长是上海市乃至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校长之一,由他创导并坚持了20年的成功教育改革,有效地转变了大批学习困难学生,在海内外享有较广泛的影响,被原国家教委列为向全国基础教育重点推广的三个教育科研成果之一。
内涵
成功教育以激励全体师生追求并获得成功为价值为定向,以培养师生成功心理为突破口,以开发师生主体潜能为着力点,变外压式、训诫式班级管理为主体参与式班级管理,变传统经验型教师管理为科学型教师管理,变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应试知识传授和应试技能传承的应试教学模式为强调因材施教和主体参与、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的成功教学模式,藉以激励和引导师生把追求成功的过程与道德养成、知识内化、潜能开发的过程结合起来,通过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而形成源源不绝的内动力,从而使他们各自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多方面的成功,并培养起有利于终生发展的自我增值能力。
理论
其一,根据现代人才学的观点,凡是在某方面具有较高才能,可以独立承担一定工作并作出较大贡献的人都是人才,而且每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成才。只要我们确立现代人才观,善于发现培养对象的优点和专长,坚持因材施教,努力开发不同对象身上的潜能,就可以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整体性成功教育从“天生其人必有才”这一理念出发,根 据人才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可塑性等特点,给予每个学生和教师们一视同仁的关心、帮助和指导,就可以为他们日后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其二,成功学理论认为,每个人,包括每个学生和教师,都有追求成功的欲望,也都有实现成功所赖以存在的潜能。只要建立有利于诱发师生成功心理并为他们实现成功提供保障的育人机制,采取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策略,就能激发起师生追求成功的热情,使他们主动开发自身的潜能,通过努力变成功欲望为成功现实;由此又转化为一种更强的内驱力,推动他们各自在原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成功目标奋进。整体性成功教育正是体现成功学理念的一种教育模式。
其三,当今时代经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关键取决于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而这一任务决非基础教育所能单独完成,还有待于终身教育的普及和完善。但基础教育所能做到的,是在这个阶段中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开发他们的心智潜能,使他们走上社会后凭藉自身的素质基础接受终身教育,不断发展适应、服务和改造社 会的自我增值能力。整体性成功教育正是为完成这一任务创设一种优化的育人机制。
实质
成功教育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教育思想,对其实质的探讨目 前尚嫌单薄,结合深刻变革、日趋繁荣的教育现实,我们认为可从如下四个维度进行相对系统的分析:
以尊重人的主体性为前提的教育
没有主体性的发挥,就根本不会有成功可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本质上即是人的主体性完成、完善和发展的历史,因此,提高和弘扬人的主体性理应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选择。中国的教育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客体地位根深蒂固,以致于在指导思想、内容、方法乃至组织形式上都存在着妨碍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流弊,而成功教育针对这些流弊,积极倡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主题的要求,而且运用这种主体性已切实获得了追求“成功”的效果。成功教育对人的主体性尊重具体体现在:
1.把学生看成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独立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2.视教育为民主、友爱、合作的交往方式,革除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将人格尊重融于严格要求之中,让学生始终享有对自身价值充分肯定和认可的感受。
3.使学生自觉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注意课堂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把学生引向生活,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
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为重点的教育
任何人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这是人的本质所在。亚历山大·纳乌莫维奇·鲁克认为,“事实上,创造能力素质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正常儿童所固有的,需要的只是善于把它们揭示出来并加以发展”[2]。《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也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它所有目标都重要。”[3](P6)因此,教育者必须摒弃“创造是精英们的专利”的观点,确立“人人是创造的主人”这样一种意向。虽然中国目 前正大搞素质教育,但形式化成分过多,教育现实基本上仍可归属于科学主义指导25第2期李保强等 成功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下的唯理性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灌输,把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掘置之可有可无的地位,这既是对人的创造本能的蔑视,也是对人力资源的荒废。成功教育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为己任,大胆地改造日益严酷的教育积弊,自然是一种进步。成功教育对人的创造潜能的发掘体现在:
1.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成功教育工作者经常设置并利用多种引发学生创造欲望的诱因,尤其注重知识本身的趣味性和发挥榜样的作用。
2.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成功教育工作者注重对学生的解放,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常常给予更多的创造空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
3.开设多样的科技教育课程。成功教育工作者注重通过开设有很强操作性和综合性的实践课程,教给学生多种创造技法,如模仿、类比、迁移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体现人的个性为特色的教育
在时间的延续和空间的扩展中,每一个人都以其独特的个性存在着。教育的任务就是“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上,找到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4](P503)教育对个性的展现贯穿于人类教育史的全部历程,无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还是苏格拉底主张的独立人格塑造,也无论夸美纽斯的自然适应性原则,还是杜威的从做中学体系,无不闪烁着教育发展个性的光彩。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教育改革愈来愈关注人的个性问题,成功教育正是在顺应国际潮流基础上更加重视对个性的高扬的。成功教育发展人的个性的主张主要表现在:
1.关注并致力于发展学生的自我概念,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与评价,积极寻求闪光点,进而树立更坚定的自信心。
2.强调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发现适合于自己个性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借以获得个人意义的成功。
3.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在有选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不断丰富和日臻完善。
以提升人的价值为导向的教育
人的价值,是物化在对象之中的人之为人的效用的总和,反映在现实生活中亦即指称人的地位、作用和尊严等,是对人自身的一种肯定性评价。由中国古代先贤的“人贵论”至毛泽东所讲的“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宝贵的”,从古希腊“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到存在主义哲学的“人是价值来到世界上的原因”的推论,都无一例外地体现着对人的价值的崇尚及其追求热望。知识经济时代强调人才对于市场化社会的作用,人的个体价值也提升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对人的价值的单向度的片面张扬乃至恶性膨胀的异化形成对社会发展是不利的”[5]。所以,全部教育价值的实现须以人的价值实现为基础,教育理应成为成就个体价值的催化剂,这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用卓越的自觉性去把握的艰巨任务。成功教育在这方面已作出的积极而可贵的探索,其表现是:
1.坚信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立足以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反对目中无人、目中无活人的错误做法,承认并发现学生的价值。
2.确立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有机结合的价值取向,追求使学生成为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高尚的生活情趣和鲜明的个性特征的社会个体。
3.认定儒化的教育模式难以造就具有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现代人,力倡通过深化教育改革,解放并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的
我们认为,相对于学生,“发展即成功”,当然,这种发展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不断进步,是个体缓慢社会化的表征和结果。在教育史上,教育目的观曾出现过社会本位论和个体本位论,应当说,这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都走到了问题的极端,未免失之偏颇。成功教育的目的观应标注在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上,以通过个体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同时借助于社会的发展为个体的发展创造条件。欲实现成功教育的目的,必须切实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并致力于完成多方面的发展任务:
知识的发展。过去人们一谈到发展即自然地挂靠甚至定位于能力的向度,并且认定知识是满足灌输或注入的对象,事实上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认识。能力固然可以发展,知识的发展亦照例不该得以排斥,无论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还是对于学生个体,都是如此,而且这两种发展又是相互依存和紧密关联的。知识包括科学基础知识、生产技术知识、生活伦理知识、文化娱乐知识、审美健体知识等等。对于这些知识,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接受和理解,还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方式予以生产和传播。不管是学生知识面的扩大,还是借助于学生的生产和传播所带来的知识的影响面的扩张,无疑都是一种发展,成功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忽视学生该方面的发展内涵和发展作用。
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是发展的核心,这些能力包括分析理解能力、沟通交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研究能力、探索创新能力、控制调节能力等。教师的主导的教育职能就是要针对各类学生及其不同能力发展的状况,采取最优化的引导举措并实施相应的强化手段,进一步开掘其潜在的诸多能力素质,为学生不断走向成功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动力机制。
人格的发展。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要求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进取心、鲜明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浓郁的兴趣和多方面的需求、丰富的情感与顽强的毅力、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友善的合作神、自觉的反思习惯与批判意向,这些也正是成功教育工作者最艰巨的对于人格魅力的培养任务,惟有切实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才能达到使学生既成才又成人的目标,此时成功教育才算真正走向成功。
核心
成功的愿望、成功潜能、成功的期望
成功教育的最大特点 主要就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智育第一”的局限,打破应试教育“以分取人”的思维定势,找到了学习困难生问题形 成的主要原因,并探索 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成功教育思想的 精髓在于它提出的三相信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 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 成功。具有“把学生当天 才来欣赏,当天才 来培养”、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建 构自我,超越自奉献自我”等 战略意义的 教育思维,把“心理辅导”,“人格完善”作为转变“学困生”的切入点。
教育特点
成功教育的最大特点主要就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智育第一”的局限,打破应试教育“以分取人”的思维定势,找到了学习困难生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精髓
成功教育思想的精髓在于它提出的三相信的学生观,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具有“把学生当天才来欣赏,当天才来培养”、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建构自我,超越自奉献自我”等战略意义的教育思维,把“心理辅导”,“人格完善”作为转变“学困生”的切入点。
策略
基本策略
一、以长扬长,着眼干实现成功突破
无论任何一个学生,都蕴积着成功欲望和发展潜能,只是某些学生这种欲望被多次失败体验所窒息,其潜能也被不当的教育方法所压抑罢了。所以,要使全体学生在进德修业中不断进步,就必须采取以长扬长的策略,努力发现、赏识或培养每一个学生的兴趣、优点和特长,着眼于他们先从这些方面实现成功突破,由此尝到成功喜悦,发现自我价值,激发起追求更多更大成功的热情和自信心。
二、环境催发,致力于营造追求成功的校园文化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孕育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把学校的传统精神、办学理念和追求并获得成功的价值期望影响学生。经过多年不断优化,望牛墩中学校园已初步呈现出生机勃发且凸显成功教育特色形象的文化氛围。
三、优化主体性班级教育,为学生进取提供内动力
激励全体学生追求并获得成功,只有通过优化班级教育,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使他们主动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才能最终转变为价值现实,才能为学生向一个个成功目标不断奋进提供源源不绝的内动力。
四、建立成功教学系统,注重因材施教和潜能开发
在激发学生追求成功的欲望和热情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智力潜能开发,才可以使各层次学生凭藉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提出、探究和创造性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从而为他们在学业上取得持续进步提供了智能上的保障。
五、优化教师管理,促进教师成功转型
整体性成功教育所追求的一个目标指向,就是促使教师在育人方面获得成功的同时,自身也实现质的飞跃,即从经验型教书匠向科研型教师转型。
实施策略
成功教育的影响要素学生的成功行为有赖于宽松、自由、民主、和谐的外部学习环境。因此,在成功教育课题实验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牢牢把握影响学生成就行为的三大要素,即期望、机会和评价,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不断尝试和探索成功的外部环境。
功能
一、成功教育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
认定教育方法的合理性的主要标准在于其是否符合儿童的特点。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就提出儿童有八大特点,我们发现至少有三个特点与成功教育的方法有关。第一,陈先生认为,儿童天生是喜欢成功的,教师的责任在于帮助学生成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实也不仅仅是儿童喜欢成功,教师、校长、局长、市长哪一个不喜欢成功呢?只是儿童在这方面的特点更为突出,儿童常常在成功中认识和发现自己,增加自我有效感。第二,陈先生认为,儿童喜欢被称赞,这是人们都能感受到的,而成功教育三个要素之一就是对学生实施鼓励性的评价。所谓鼓励性评价,就是强调对学生的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这与第一点一样,是人们其本特点之一。第三,陈先生认为,儿童天生是喜欢活动的,这个特点很重要,因为成功是与活动相联的。没有学生的活动,就没有学生的成功,学生喜欢活动,教师才有可能通过活动帮助儿童取得成功,以往人们总是把教学简单地理解为教师的讲和示范,否认和忽视了学生的活动,必然也就否认学生在活动中的成功。缺少活动,缺少成功,学生的能力和成功心理也就无法形成。综上所述,帮助学生成功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因此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其基本的合理性也就得到了证明。
二、反复成功可能提高一个人的成就动机
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事实,一个人之所以很愿意从事某一方面的事,往往与其成功的经历有关。儿童做某一件事,获得成功,得到家长、教师的肯定,儿童就越来越积极的投入到这方面的学习。有关的心理学家为了揭示这一事实的原理,曾经做了以下的实验,把同样水平的儿童分成两组,第一组的儿童给予的作业是通过努力较难完成的(就是使其反复失败),第二组的儿童给予的作业是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就是使其反复成功),训练一个阶段后,用同样难度的作业同时给两个组的儿童去做,结果发现明显的差异,第一组的儿童(反复失败后)做新的作业积极性低,成功率也低,第二组儿童做新的作业积极性高,成功率也高,其实这两组儿童在未做这一试验前是同样水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反复成功提高了第二组儿童的成就动机和自信心。
三、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历来人们只信奉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当然是有道理的。对于儿童,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儿童,新的失败,不但没有成为成功之母,反而往往成了他们新的更大的失败之母,这不是大家都亲眼目睹的事实吗?对于他们来说,缺少的正是成功的机会,新的成功可以使他们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发展。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对于儿童,尤其是学习困难学生,成功也是成功之母,甚至可以说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台湾有一位学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好像是储蓄,成功就是存钱,失败就是取钱,、这就很容易解释成绩好的孩子为什么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他们存的越来越多,银行的动力机制当然也就越来越强,相反老是失败,银行的动力机制当然也就越来越强,相反老是失败,银行的钱都取完了,还会有什么动力机制呢?有人往往用科学家能承受成千上万次失败,最终取得成功来证明失败是成功之母,其实这是很容易解释的。第一,科学家是成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强。第二,科学家之所以能承受多次的失败,是来源于其很强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是来源于其早年,包括儿童和少年时期的多次成功。
四、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
合作教育认为教育过程的本质是师生合作。而我们认为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帮助学生成功。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怎么会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正是在帮助学生成功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刻意追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成功。当然即使这样,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还会有失败,失败显然是常常会发生的。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其目的和途径都不应是设计失败。著名心理学家爱珀凯曾下结论说:“大概唯一的、最重要的,教师能在课堂采取的步骤是提供一种教育上的成功而不是失败。”
五、成功教育的目的和方法是一体化的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有一类课是这样的,一开始上课大家都懂,越往后不懂的人越来越多,当许多学生都听不懂的时候就结束了。一开始我们总认为是教师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不是教师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我们的教育仍在升学轨道中运行,升学总是少数学生的事,这种目标一旦确立,就规定了必须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方法,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大多数学生反复失败,最后筛选出少数升学的人;即便有的学校教师拼命努力,使更多学生升入了高一级学校,但由于升学总数早已确立,某一校更多的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只能意味着另一所学校有更多的学生失败。成功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人人都能达到教育的基本要求,取得多方面成功,这样的目的也就规定了教育过程中必须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成功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也是一体化的。当然有必要提出的是,少数人升学在我们的国家会长期存在,我们不是简单地反对升学,我们主要反对的是为了少数人升学放弃多数人的合格。我们强调在保证合格的基础上,也应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六、提倡成功绝不是反对失败
我们提倡成功,因为教育过程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行为,不是一种自然过程,因为在自然的过程中学生的失败当然是会比较多。如果把教育过程混同于一般的自然的社会过程,也就否认了教育。其实,即使教师刻意追求,精心设计,乃至于集体备课,研究教法,教学过程中还会有失败,可以这样说,在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中,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事实的失败去教育学生,但这决不意味着教育去追求失败,其实,现 在教育中不认真备课,不钻研教材、教法,持不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生导致学生反复失败的已不是个别现象,难道我们还要再去提倡失败吗?也有以某某个别学生学习失败受到家长、教师批评后自杀身亡,提出要让学生多受失败,挫折,其实这肯定不是理由,如果一批评就跳楼的人,可以断言,他的神经早已不正常,至少早就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因为现 在课堂里,教师们对学生的批评、指责绝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那么多的孩子为什么不跳楼呢?还有一些人提出要让学生多受挫折,以后就不怕挫折了,我认为这个道理如果成立,那么是否意味着,有人失恋,变成精神病,学校的学生都要谈一次恋爱,失恋一次,以后就不怕失恋了,同样是否意味着有人因为离婚变成精神病,所有的学生在学校就因该结一次婚,离一次婚,就不怕离婚了。其实,人生道路会有模拟性地多次挫折和失败是谁也不能预料的,更不可能通过模拟去训练学生,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学生时代也遇到了许多挫折,过去在学校也从来没有模拟训练过。毛泽东率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党史上说是史无前例的,为什么过去没人做过,红军能坚持下来,从群体来说战胜挫折的力量来源于信仰,从个体来说来源于自信。
原则
1.对象的全体性。成功教育者在理念上,承认所有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具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并且对每位学生的成功抱有期待和热情,坚信他们都能成功。
2.过程的指导性。成功教育者的着力点在于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利于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且用成功后的快乐体验强化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
3.效果的成功性。成功教育者将教育结果的立足点确定在与学生原有水平的比较上,发现和认定学生的进步和成就,即便是最小的进步和成就,并实施鼓励性和肯定性评价,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估价自己的力量,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更大的成功。
4.宗旨的发展性。成功教育者的总体目标是追求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提高,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能手和事业的成功者。
成功教育实施的五大原则:
1、 放身段,交其心。
不要把自己当作是老师,别老是认为你是领导,就得是什么都是圣旨,只要你们愿意和他们用真心的交朋友,就算是铁
也会软。就看你们有没有那个诚心了。
2、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尊其师,信其道”。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能够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基础,只要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积极性就能够调动起来,反之,就要受到压抑、限制。学生如果将教师看作是成功、成才的可以依赖的保证和依靠,是自己最尊敬的师长、兄弟和朋友,他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
3、 课堂是成功教育的主战场
要从上好每一节课做起,怎样让学生愿意听你的课,教研就应该从这开始。学生愿意听你的课,把这节课的知识掌握了,学会了,那你的教学就成功了。
4、 班级是成功教育实施的主体单位
要以班级为主,班主任的作用非常重要,班主任要联系各任课去向不明,抓 好教学管理,这个班级才能搞好。一个班级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蓬生麻中,不失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级差,说不定好生也受影响。因此班级建设在成功教育中显得非常重要。
5、成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协调
成功教育不光是教师的事,全体教职工都要投入到成功教育服务之中。家长是一个特例,把孩子教育成德才兼备的人,家长必须配合学校的教育。
我相信只要我们认识到成功教育的重要性,真心真意地按成功教育理念办事,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达到教师成功,也能够祖国未来的“花朵”竞相开放。
罗明
罗明简介
罗明,(罗铭)男,汉族,陕西渭南人。陕西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渭南作协会员,渭南市中小企业协会会员,渭南市社科联成功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渭南临渭区教育学会会员。成功素质教育最早提出者与推广者,感恩教育研究者与推广者,成功教育创始人,挫折教育创始人,吃苦教育创始人,潜心研究成功学、心理学、《易经》、教育学等书籍,把外国的成功学批判的继承下来,和中国人的成功思想结合起来,研究适应于中国人的成功学。1998年拜师学习孙启舜教授的成功学 ,2004年举办成功素质训练营,魔鬼成功素质训练营,2006年拜师学习陈安之成功学, 2006年创立成功学研究会,并创立《成功学研究网》,在《陕西日报》、《教师报》、《渭南日报》、《渭南广播电视报》、很多的网站发表文章800余篇,有2篇成功学论文获国家级奖项。在国家级刊物发表成功学作品4篇。代表作有著作《挑战人生》、论文《罗明成功学》、《素质教育需要成功学》、《我建议中小学开设成功学课程》,散文《孝义梨花赋》、《仙人掌》。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去研究成功学,去传播成功学,愿意以微薄的知识帮助更多的人走向成功,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研究成果及作品
《成功学与当代素质教育》 、《成功教育》、《感恩教育》、《挑战人生》、《罗明成功学》、《成功素质教育》、《基础教育需要成功学》、《素质教育需要成功学》、《中学生成功学》《大学生成功学》《规划人生》。
研究课题
1、成功学与当代素质教育
2、成功教育、成功素质教育
3、感恩教育
4、中考高考成功经验研究
5、创业教育
演讲培训课题
1 挑战高考 高考成功学 高考总动员 高考心理辅导 中考成功学 中考总动员 挑战中考 中考成功之路
2、感恩教育
3、 如何活的更好
4、快乐的人生
5、大学生成功学 规划人生
6、创业教育
人生理想 在最短的时间 ,研究宣传成功学,让每位中国人都能学会成功学,帮助最多人成功,使得悲观者找回希望,平凡者变得优秀,成功者更加卓越,从而使他们获得成长、财富、地位、快乐和幸福,使中国成为21世纪第一强国!!!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1 17:35
目录
概述
起源
创立者
内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