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
四川省成都市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医药卫生专业博物馆,以率先在全国举办地方医史和名医专题阵列闻名。在介绍中国医药学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进行医学史研究和教学,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有关医学文物方面研究工作活跃,取得多项成果。
建筑布局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辟有四川医药卫生文物资料、西南少数民族医学、四川近现代名医、建国50年来四川中医药著作四个基本陈列,正积极筹建养生保健专题陈列。馆址位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九楼,展厅300余平方米,大体分为序厅、陈列主题和复原陈列三部分。
馆长简介
和中浚,1946年生,河北省曲阳人。1970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先后在重庆市城口县、万县从事医疗及教学工作。1979年调入成都中医学院眼科从事临床和教学工作,1989年调学院基础部筹建医史博物馆,1999年晋升研究员,2003年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史博物馆馆长,中国博物馆学会高校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常委,四川省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市文化局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博物馆首席顾问,中国传统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馆藏文物
针灸铜人
“针灸铜人”,简称“铜人”,指刻有穴名的人体铜像,是形象直观的针灸穴位模型。自从北宋王惟一创造性地用青铜铸造了两具针灸铜人以后,针灸铜人在中国古代针灸教育和临床取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宋时期的针灸教育中,针灸铜人既是老师讲授“人体腧穴”课的直观教具,又是学生考试“腧穴定位”的标准答案。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虢国太子突患“尸厥”,生命垂危。神医扁鹊应诏入宫,用针刺、用艾条熏灼太子身体的经络穴位进行救治。太子死而复生。神医扁鹊妙手回春,留下针灸治病救人的传奇佳话。
针灸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北宋以前,医生主要按照代《皇帝明堂经》指定的人体经穴进行针灸治病。然而《皇帝明堂经》因唐朝末年的战乱轶失,致使后来的针灸取穴失去了标准。
为给针灸经穴重新制定国家标准,宋天圣四年(公元1023年),宋仁宗诏令国家医学最高机构医官院编撰《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医官院将这个任务交给了王维一。
王维一是北宋著名的医学家,历任宋仁宗、英宗两朝的医官。经过3年的努力,完成了新的针灸经穴国家标准《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便于保存,又将它分别刻在5块石碑上。
宋仁宗认为“传心岂如会目,著辞不如案形”。于是再次诏命根据《新铸铜人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
针灸铜人由王维一负责设计,朝廷组织全国的能工巧匠进行铸造,于1027年铸成了两具一模一样的针灸铜人,被后来的人们称为“宋天圣针灸铜人”。
形态
根据明正统石刻拓本《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的铜人经脉图、宋天圣针经碑等资料,可知:
第一,以青年男子为模特雕塑,下身穿短裤及腰带,刻有头发及头冠;
第二,铜人姿势为站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
第三,铜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和骨骼;
第四,铜人身上共刻有354个穴位
另外,当代学者吴元真从古建筑学角度,考证宋大相国寺宋天圣针经碑和宋天圣铜人的放置布局,估算宋天圣铜人的身高约为175cm;
迷踪
它是举世瞩目的稀世珍宝;它在战乱中被争来夺去;它自公元1126年被金兵从北宋都城汴京掠走后,就渺如云鹤了无踪迹。
“宋天圣针灸铜人”由青铜铸成,身高和青年男子相仿,面部俊朗,体格健美。头部有头发及发冠;上半身裸露,下身有短裤及腰带;人形为正立,两手平伸,掌心向前。铜人被浇铸为前后两部分,利用特制的插头来拆卸组合,体现了当时较高的人体美学和铸造工艺。 铜人标有354个穴位名称,所有穴位都凿穿小孔。体腔内有木雕的五脏六腑和骨骼。因此,不仅可以应用于针灸学,也可应用于解剖学。 更为奇特的是它的实用性。宋代每年都在医官院进行针灸医学会试,会试时将水银注入铜人体内,将体表涂上黄蜡完全遮盖经脉穴位。应试者只能凭经验下针。一旦准确扎中穴位,水银就会从穴位中流出。医学史书把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之为“针入而汞出”。“宋天圣针灸铜人”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铸成的针灸铜人,它开创了世界上用铜人作为人体模型进行针灸教学的先河,在海内外引起极大关注。 针灸铜人一具放在朝廷医官院,用于学医者观摩练习之用。另一具放置在京城大相国寺的仁济殿,供百姓前来参观。“资圣薰风”成为汴京八景之一。 “宋天圣针灸铜人”的珍稀奇妙,似乎注定了它们命途多舛。百余年后,劫难降临了。
参考资料
名老中医专题介绍.成都中医药大学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中心.
概述.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7:23
目录
概述
建筑布局
馆长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