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是
穆旦于1938年6月创作的一首
现代诗。这首诗的主旨为人亲近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一起,接受时间的历练,在生机与期待中静候成熟与沉稳。这首诗表达的自我和大我、个人和社会的融为一体的意识,“你”“我”密不可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物我交融。
作品原文
我看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O,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O!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去吧,O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O,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创作背景
1937年抗战爆发,穆旦作为
清华大学外文系的学生随清华大学迁往长沙,后又随步行团开始了教育史上的“长征”——1938年2月19日从长沙出发,一路跋山涉水,4月28日到达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学习。《我看》写于1938年6月,是诗人抵云南一个多月后所写。云南宁静美好的春天给了他全新的体验,自然的广博更让他叹息,于是诗人怀着敬畏的心情写下这首《我看》。
作品赏析
诗歌前四句(第一段)出现的几个意象:春风、青草、绿潮,充满了生机。春风暗示了季节为春天,充满了朝气和活力;青草给人的印象是生机盎然、绿莹莹的;值得注意的还有对于春风及青草的修饰语:向晚的春风,点明了时间为傍晚,丰腴的青草,清楚写出了草的长势茂盛,并且“悄悄”这个形容词,使春风拟人化,增添了人情味,塑造了一个轻柔温和的春风形象。绿潮有三种解释:一种是视觉上的湖水泛起涟漪,春风吹皱一池春水的景象;一种是联结之前的诗句形成的整体感观:轻柔的傍晚春风、丰腴的青草、荡漾的春水形成了一种蓬勃有活力的态势,成了此刻的绿潮;另外一种是布满青草的绿地,在微风的吹拂下,稀稀疏疏,摇曳生姿。
诗人从第一段平视的视角看到了春风、青草、大地。第二段视角转向天空,飞鸟,流云。上天入地,视角灵活自由。诗人在第一段看到了向晚的春风,第二段看到了展翼的飞鸟,红晕般的流云。这三个诗人在诗中明确写清看到的景物都具有自由、活力、形状难以固定的特征。春风由于因为季节在春天,给人欣欣向荣之感,具有生机与活力,飞鸟因为可以在天空无拘无束地飞行,具有自由的特征,流云的形状是不固定的,很有可能在时刻变化,与春风、飞鸟一样,形态难以固定,给人以美的感受。并且第二段对于流云的描写,没有直接写流云如何优美,没有写色彩斑斓,而是运用通感、拟人的手法,写流云慢慢晕开,凝望着流云的大地为之沉沦,侧面写出了流云的美,给人以美的体验与感受。再者,这里的大地与第二段的飞鸟、晴空相互照应,视角的变化与第一段形成对比。
第三段诗人开始抒情,从“O”开始,可以感受到诗人满腔的感情,炽热而浓烈。这一段第一句“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感叹意味,第二句“枉然”隐隐中透露着对于欢乐、忧戚的不舍、不甘。这欢乐与忧戚穆旦的,而枉然、不甘是因为那些浓烈的情感逝去了,穆旦对于那些热诚坦荡的情感是留恋的。这一段中的“你”代表的是大自然,而且具有女性性别意识。理由如下:其一,联系上下文可以感受到穆旦的情绪起伏源自“向晚悄悄的春风”“展开平翼的飞鸟”“红晕般的流云”,这些物像全部来自大自然;其二,“你”的心胸,“你”丰润的生命,正常孕育生命的均为女性形象,且第一段中出现的春风意象本身就具有柔美之感;其三,最后一段中作者说“O,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这里实际上点明了自然与生命。“我的呼吸”代表“我”是活物,是活着的生命,“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点明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喜欢大自然,想要亲近大自然,二是由点及面,上升高度,以呼吸为意象代表的生命,活物渴望与大自然亲近、合流、水乳交融。
第四段开始,作者开始联想想象,想象古人的情景,古人对于大自然的咏赞,“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远古暗自对应了当今,古人和今人对比,今人的代表是作者穆旦自己,古人则有远古的哲人,作者强调“怀着热望”,“热望”就是热烈浓烈的期望,与上文作者自己“多少欢乐与忧戚”形成呼应,更加突出了古今人们对于自然的感情均为热情质朴相同的热望。有今昔对比还有一个很明显的提示是诗歌第四段第三句的“如今”,远古对如今。这一段中情感变化起伏大,第一句的热望,第二句的叹息,第三句的却、静流,第四句的起伏、飘逸。情感是从一个极度高亢热烈的程度逐渐加深,日渐成熟,转向深思沉静,因而步入沉淀,依旧还有活力,但是较最开始显得十分从容且成熟,明显有了时间与岁月的历练。“生命的静流”体现出时间缓缓流逝,时间、生命仿佛河水一般,静静流淌,“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季节的起伏”依旧在写时间流逝,时光荏苒,时间一去不复返,生命在成熟过程中学会了静静流淌,学会了蓬勃且飘逸。这里暗含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成熟成长。人会因岁月的历练而成熟成长,退去青涩稚嫩,可能少了满腔激情与热血,但会以沉稳热诚而代替。
第五段,作者发出了热烈的呼唤,看似呼唤读者,其实也在呼唤自己。“去吧,去吧,O生命的飞奔”,这里暗示出作者的情感,希望生命加速成长,同时体验青春自由与热情生机。此段的第二句“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风”本身就具有无形同时无拘无束、坦荡的特点,“漫游”一个漫字,体现出了年轻的自由,可爱烂漫。穆旦在写这首作品的时候正处在大好青春年华,第三句,作者的比喻出现了三个物象:鸟、云、树。鸟是能够自由飞翔的代表,鸟儿的歌唱也是“自由快乐”的体现,“云的流盼”,流盼含义是转动目光看,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云比作人,作者这句诗的视角切换得十分巧妙:正常情况是,有生命的人在大地之上看天上的云,作者却给予云生命,并且云转动目光看,很明显是在天上向下凝视,看地面上的一切生灵。“树的摇曳”一句中,树给人的印象是青葱有生机的状态,树如何能够摇曳起来,因为有风,正好呼应了此段第二句“天风挽你自由坦荡地漫游”,其次摇曳一词语的使用,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树写活了,同时摇曳还呈现出树木在风的吹拂下轻轻起舞,快乐舞动身影的感觉,依旧带有青春的活力与朝气。此段第四句“O,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是一句直抒胸臆的句子,与此段第一句“去吧去吧”相呼应,同时情感本质上有一个更进一步的起伏状态,也可以从标点符号感叹号的使用看出情感的热切与浓烈。此段的第五句“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这里的欢笑和哀愁实际上与第三段“欢乐和忧戚”相呼应,第三段中说欢乐和忧戚已经逝去,这里的欢笑和忧愁,作者穆旦对于这些情感的态度是热切、期待的,虽然知道随着时间的流逝,欢笑和哀愁可能会被磨淡棱角,但是这些热烈从情感经过时间的锤炼,会变得稳重深沉,他们的存在是极有意义和价值的。作者最后一句说“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作者对于逝去的欢笑和哀愁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第三段的遗憾,不舍到最后一节的潇洒坦荡,乐观面对,有一个明显的情感变化,也算是隐含的前后对比。
这首诗表达的自我和大我、个人和社会的融为一体的意识,也有一个逐渐融入的过程,体现在抒情主体“我”和客观对应物的称呼变化上。前两节以“我看”统领,就把抒情主体“我”与自然拉开距离,产生疏离感,既客观冷静又新奇,强调了自我的观察和体验。同时,“它们”“它”,物我是相隔的。第三节,“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你丰润的生命”,抒情主体“我”直接对“你”(大自然、造物主)倾诉,没有距离,犹如孩子和母亲般亲昵。第五节,“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你”“我”密不可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物我交融。
名家点评
作家、翻译家
赵瑞蕻《离乱弦歌忆旧游》:就是这样,形象和意境,一个二十岁年轻人的向往和追求;语言又多么简练而清新,这样的歌唱也是“五四”以来中国新诗中的精品。那时,穆旦心上还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激情,不是照得见华兹华斯、雪莱、济慈的某些光彩吗?连“O”的用法也是雪莱式的,也是惠特曼式的。
南开大学教授
王宏印《诗人翻译家穆旦(查良铮)评传》:诗人和自然是结下了不解之缘的——无论是作为对社会人生的逃避,还是对于造物的崇拜,但是往往,这种缘分开始于一个惊奇的观察和一个象征性的比喻。在穆旦早期的诗作中,《我看》和《园》已经提供了这样的认知线索。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詹丹《〈我看〉和看“我”——读穆旦一首诗的札记》:就这首诗而言,诗人恰恰是在反思人赋予万物以生命体验的徒劳中,高扬起抒情主体的独立性和与自然的对等性。所以,与其说抒情主人公是要把主体融入自然中,毋宁说,自然是作为生命的启悟者,来使人的主体从自然中分离出来的,正是这种自觉的分离,正是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个体的存在,才使得主体的呼吸与自然有了合流的可能,这种合流,其实是一种生命力的共同灌注,而不是对自己的主体性的隐没。换言之,主体是作为一个自觉了的大自然的“他者”,才与自然合流的。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说,穆旦作为一个现代诗人,当他把目光投向大自然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一个所看对象而引发的情感和思绪,与古典式诗人或者如穆旦写到的“远古的哲人”,有了重要的区别。
作者简介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浙江海宁人,生于天津。诗人及翻译家,“九叶派”代表诗人之一。其诗作深沉凝重,以知性抒情的方式表现突进的生命力与诗情的张力、具特有的智性之美。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