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春荣
已故南洋华侨富商
戴春荣(1849—1919年),又名喜云,广东大埔县人。1872年到马来亚槟城当小贩,继转怡保太平市区,当中药店的记账员。后承顶这间中药店,改名杏春堂。随着商务的发展,在怡保和槟城设分店,经营典当业。戴氏致富后,在大埔、潮州、汕头,以及新加坡、槟城等地捐建10余所学堂;还资助槟城南华医院、玻璃池滑疗养院,以及在北京、汕头和潮州等地设立的贫民医院。1907年捐资购买数十万担米粮,平粜给大埔县的饥民。同年被清廷委为驻槟榔屿副领事;1911年委为驻海峡殖民地代总领事武昌起义后自行引退,息影槟城家园。死后,英殖民当局在槟城命名一条“戴喜云路”,大埔县在城郊印山麓建戴公碑亭,以资纪念。
人物生平
戴欣然,又名春荣,大埔县茶阳镇安乐村汶上人,父教裕,敦孝友弟。母彭氏,早死。他因家贫往南洋谋生,最初帮人掌簿记,收入微薄,都悉数寄家奉养父亲继母。后来自己开业经营,收入渐丰。
他自幼聪明,从商之后经常自学,手不释卷。义和团起义之后,中国的积弱完全暴露,清政府下旨各省兴办学堂,他即捐资15万元资办潮州、大埔、新加坡、槟榔屿等地的10多所学校,又捐资3万元在北京、潮州、大埔等地设立医局施药给贫苦百姓。其他如建桥、修路、置渡船等,举凡公益慈善事业,几乎都是有求必应。光绪三十三年(1907)县里闹饥荒,他从各地运回几十万石米,平分发给老百姓,清廷到南洋考察政治的大臣戴鸿慈,获悉春荣其人其事,颇觉惊奇。鸿慈任法部尚书时,在北京筹建一座模范监狱,他也曾捐资3万元。后来,戴鸿慈和驻英使臣刘玉麟还先后两次推荐他为驻槟榔屿领事兼新加坡总领事。
他曾手书一道遗训,开头说:“天地之宝,当与天下共之,份中应为之事,当视力之所及勉而行之。幸处富足之地,而不善其用,借天地之财,成一己之德,何其愚乃尔!”这便是他一生从商不喜居奇,经营不乐兼并的注脚。
民国八年(1919)春荣病逝,享年71岁。安葬时,大埔县议会曾为他立纪德碑于茶阳印山亭。
主要事迹
热心教育,乐施公益
戴春荣,字忻然,生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广东大埔县茶阳镇安乐汶上人。父教裕,字斐如,家居敦孝友。春荣幼丧母,家赤贫,乃赴马来亚,初为人掌簿记,所得微薄,尽寄回家奉养父亲及继母。后自创商号经营,运筹帷幄,得心应手,收入颇丰。
春荣自幼聪敏,善于经营,特重信誉。他常自言:“生平经营产业,不喜居奇,不喜兼并,唯笃守先儒‘诚实’二语,贯以初终。商场起落,倏忽万变,能数十年处境坦夷,不遇倾踬,悉由斯道。”他虽从商,仍手不释卷,关心时局,洞悉国家大事;热心教育,乐施公益。清末兴办新学风起,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他即捐资15万元,兴办潮州、大埔、新加坡、槟榔屿等地10余所学校,继而捐3万余元,在北京、潮州、大埔等地设立药局,施药济贫,并购置产业生息,以供每年费用。另外,他还购置潮州西门义山,以葬旅人棺柩;捐建坪沙安溪桥、乐土新桥,修道路、置渡船等。其捐建的本乡崇和学校,高薪聘请良师,学费全免,并一力承担办校所有费用。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大埔发生大饥荒,他捐输大米数十万石平粜,惠及本县及邻省饥民,并设站点施粥,万民感戴。他手书训诲子孙云:“天地之宝,当与天下共分之,分中应为之事,当视力之所及勉而行之,幸处富足之地而不善其用,借天地之财成一己之德,何其愚乃尔!”
清政治考察大臣戴鸿慈赴南洋考察,闻春荣名事,大为赞赏!光绪三十四年(1908),戴鸿慈任法部尚书,在北京筹建模范监狱,春荣首助3万元。清廷以春荣为侨民信仰,委其为二品道员,春荣谢不赴命。其后朝廷又任命其为槟榔屿领事兼新加坡总领事。
民国八年(1919)春荣病逝,享年71岁。英殖民当局为纪念其建设槟城、新加坡之功绩,特于槟城建“戴春荣路”。大埔县议会为之立记德碑于印山亭内。
家庭情况
戴培元:造福国侨,敦睦邦交
戴春荣育有两个儿子戴培基和戴培元。长子戴培基,字芷汀,曾任福建宁洋知县、龙岩知州、象州知府等职,民赠“万古风清”匾。
次子戴培元(1886-1944),字淑原,性敏慧,学通中西,书法文章得古人精髓。年二十,值清廷征办赈务,当道以培元荐,迭著劳绩,奏充为法部员外郎,嗣任槟榔屿领事翻译官。
民国成立,培元继父职,先代理槟榔屿领事,民国六年(1917)实任槟榔屿领事官。培元深知国要强,必先兴学。他秉承父志,捐巨资在国内外兴办学校,并驰电祖国,聘请名教师往南洋,以树华侨教育楷模。凡国内外学校至槟榔屿募捐者,培元定当仁不让,慨予乐助,大抵小学500银元,中学1000银元,使筹办者得以襄成,经费困难者得以维持。他为修桥筑路,赈恤水旱兵灾,亦莫不慷慨输将。政府以其能造福国侨,敦睦邦交,特颁三等嘉禾勋章勉之。培元性好客,座上常满,故有“小孟尝”之称。
民国八年(1919)夏,值欧战初停,槟城存粮缺乏,米价狂涨,人心惶惶。贫民迫于饥饿有乘机劫掠者,英政府施以兵力。而富商巨贾,又避匿不出,侨情危急。培元时因父丧,居家守制,闻讯急出而劝谕侨众;一面请于政府,米照旧价平卖,而政府坚持不可。于是召集侨商开会,讨论解决办法。培元建议侨商平粜,并首捐5万元为倡,继而登富商之门劝募,时有林文虎者,感其诚,立捐10万元以响应,嗣是捐输者接踵相继,侨情因而大安,英政府亦鉴培元热忱,不复加价,使巨患顿然消失,众谓培元之力。
1930年戴培元辞领事职,侨众学校社团纷纷致电挽留,可见甘棠遗爱,入人之深。后曾赴广西考察实业,并游北京、上海、苏杭、广州各地,所至备受欢迎,嗣移寓香港。1937年冬回槟城,膺选为槟榔屿大埔同乡会会长,时中学校董事长及客属公会主席。1940年当地政府委其为太平局绅。1944年逝于槟城,时年58岁。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20:3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