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谋杜断,拼音是fáng móu dù duàn,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
成语出处
《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房谋杜断。
成语典故
房乔,字玄龄。杜如晦,字克明。二人是唐朝时期公认的“贤相”。“房谋杜断”更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当时,唐高祖
李渊封
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他建
天策府,广纳贤士。李世民便设置了“
文学馆”,邀
房玄龄、
杜如晦等十八人至馆中讨论文籍。同时,还令画家
阎立本为这十八人画像,令文学馆学士
褚亮为他们写赞语,称号“
十八学士”。就连当时的太子
李建成都曾说过:“秦王府中,让我最为忌惮的就是杜如晦与房玄龄二人。”
贞观三年二月,太宗任命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共同参与朝政大事。朝廷中,宫廷楼阁的规格和礼法规章等,都由他二人亲自制定,这些制定好的礼法也为
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每次,太宗与房玄龄谋划大事时,房玄龄总是会说:“非如晦不能决断。”等杜如晦到时,原本二人犹豫不决的事,便立即有了结论。虽然依旧采用的是房玄龄的谋划,但也离不开杜如晦最后的审度。
房、杜二人私下的关系也十分亲密。在李世民还是秦王之时,房玄龄就曾力荐杜如晦:“杜如晦博学强识,是难得的人才。假如秦王想要得此天下,绝对是少不了这个人的辅佐的。”正是由于房玄龄的引荐,杜如晦才受到李世民的重视。二人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共同辅佐太宗。
当时,世人皆言“玄龄善谋,如晦能断”。而在
唐朝,每每谈及贤相时,人们首推的就是房、杜二人。
贞观四年,杜如晦在家中病危,太宗不仅派太子前来探望,还亲自到府慰问。杜如晦去世后,太宗每次得到佳物,都会想到杜如晦。久而久之,每当谈到杜如晦,都会痛哭流涕。
贞观十六年,房玄龄意欲辞官隐退。太宗劝阻道:“你不能走啊,一个国家失去良相,就如同一个人失去双手。”于是,房玄龄便继续在朝任职,辅佐太宗。但不久,房玄龄旧疾复发,太宗准许他卧床参与朝政,不仅派名医救治,而且每日为他提供御膳,甚至还派人用轿子抬他上殿。若听闻他的病情好转,太宗便会高兴不已;若听闻病情加剧,太宗便会满面忧伤。
房玄龄和杜如晦共同成为贞观一朝的良相典范,并且共同名列唐太宗设置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为后世传为一段佳话。
成语寓意
唐太宗当政时,“智囊团队”中左仆射
房玄龄谨小慎微,胆小怕事,却是点子最多的一个。每当李世民遇到难题,房玄龄都能拿出多种方案供其裁夺。而当李世民犹豫不决时,右仆射
杜如晦又总是能从中选出最佳方案,让他拍板。后来,人们就以“房谋杜断”来称誉能人之间的完美合作。
现实生活中,全才同完人一样既难遇也难得,倘能把有个性的偏才珠联璧合地搭配起来,其作用可能更胜全才。李世民深谙此道,也因擅用人才而一步步走向“贞观之治”。
在任何一个组织系统中,能人多当然是好事,但如果配置不当,就很容易发生内耗。孙膑与庞涓,堪称兵家之龙凤,且都是鬼谷子的高足,同窗情谊甚厚,可当他们在一起共事时,竟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想当年,廉颇遇上的如果不是蔺相如,而是廉颇第二,赵国还有好日子过吗?可见,人才的组合只有配置得当,结构合理,方能齐心协力,和衷共济。特别是能人之间共事,既要和而不同,也要异质互补。“房谋杜断”式的合作,是人力资源配置的一种上选模式,可以归类为优势互补,也可以看作是异质互补。
中国古人熟谙异质互补之道,认为“异质互补则强,同性相斥则弱”,把异质互补看作是一种匹配度和能效比高的组合。即便在中医处方中,也非常讲究配伍之道。凡有大黄、细辛、枳实之类的猛药,必用甘草与之配伍。甘草性平、味甘,能够调和、消解猛药的毒副作用。民国时期,人们之所以把谭延闿称为“谭甘草”,正是因为他善于协调各方利益,能够化解派系冲突,发挥着像甘草一样的平衡作用。这也说明,在一个领导集体中,既要有“猛药”型的刚性人物开创事业,也要有“甘草”型的柔性人物消解内耗,同为“甘草”型人才组合,往往是缺乏活力的软班子,同为“猛药”型人才组合,往往是内耗不已的乱班子。
人才的类型是多样的,划分的尺度也有多种。现代社会,领导班子也好,社会组织也好,企业团队也好,选人用人不能唯能人是举、是高手就用,而是要把岗位需要与人才类型有机结合起来,使之能同质相谐,异质互补,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
成语运用
成语用法
房谋杜断形容能人之间的合作,联合式;在句中一般作补语。
运用示例
元·
雅琥《
上执政四十韵》:“房谋兼杜断,萧律继曹遵。”
柳亚子《寄毛主席延安》:“房谋杜断劳午夜,江豪丘锦各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