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舞,又称扇舞,泛指以扇子为主要道具的
舞蹈。它是中国民间传统
舞蹈形式之一,汉族、
哈尼族、
朝鲜族等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风格不同扇子舞。扇子舞属于人类乐舞的一种,而人类乐舞起源于
原始社会的巫术活动,它成熟较早并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扇子很早就应用到中国古代宫廷和民间乐舞艺术之中,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性的乐舞形式。
在扇舞中扇子并不仅作为附属之物存在,而是与舞者一起舞动,扇子的形、神、意、趣,已被广泛而深刻地融入到乐舞艺术的表演之中,并且丰富和发展了乐舞艺术的语言形式。扇子不仅丰富了乐舞艺术的文化意蕴,也提升了其文化品味,成为构成中国乐舞艺术民族特色的重要因子。
扇舞作为我国古老的乐舞形式,古代的宫廷扇舞多为女性所演,动作轻缓柔和,典雅流畅,表现女子轻盈飘逸,抒情婉转之美,或舞者以巫师形象持扇起舞出现,则作为一种宗教仪式性的“
巫舞”表现有强烈的神话鬼魅色彩。
中国的民间乐舞中也喜爱用扇子作道具。在北方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秧歌,就是使用扇子或
手帕、彩绸进行表演,不同的角色手执不同的扇子,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而挥舞成趣。
“
云南花灯”舞演出时,舞者男执彩灯,女执花扇、花灯,在舞动中灯扇交错,飘然律动,纯朴自然而又优雅洒脱,人们将其比喻为秀美.别致的“
山茶花”。其他如南方的“采茶灯”
乐舞,舞者左手提茶篮,右手执
彩扇,载歌载舞。江西“
赣南采茶舞”,舞者动作有
扇子花,又分为男女通用的单扇花和多用于女性的双扇花,并形成了舞扇花的基本要领:“扇花变花在于手,力在手腕不在肘,左甩
水袖右摆扇,十指牵着两臂走。”
哈尼族扇子舞,分为
棕扇舞和纸扇舞。主要流行于红河、元江、新平、
元阳等县的梭比、白宏等支系中。棕扇舞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多
属对母性的崇拜。哈尼族人民视
白鹇鸟为善良吉祥的象征。相传一只美丽的白鸟衔
药草救了一位贫病交加的老人,为感激和怀念善良的白鹇鸟则跳起此舞蹈。舞多为女性,用
芭蕉叶或
棕叶的扇子模拟白鹇鸟的生活、资态、动作起舞,舞姿柔美,气氛庄重、充满对
寨神祖母的崇拜,寄托了哈尼人民的美好愿望和理想。纸扇舞是由棕扇舞发展演变而来,主要是在送葬时,由男性跳。舞蹈有双人、四人或多人对跳,节奏缓慢,多模拟
鸟类动作。
舞蹈语汇丰富,且有一套简单的程式,有一定的技巧性,有一些优美的舞姿造型,成为哈尼族舞路中比较成熟和完整的一种表演性舞蹈。20世纪 50年代,专业舞蹈工作者,对扇子舞作了多次加工创作,1959年创作的
白鹇舞风格更加浓郁,内涵更加丰富,棕扇舞也有发展,用来表现背肥、送肥等劳动生产,还有表现仙人到人间祝贺婚礼等情节。
朝鲜族扇子舞源于朝鲜族传统巫俗,后来发展成为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扇子舞一般由女子表演,通过舞动扇子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表现了朝鲜族特有的节奏、含而不露的内在情绪、曲线性的律动和自由自在的表演。舞者利用手中的扇具,随着队形的不断变化组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和造型,赋予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高的
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