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舞是流传于民间的传统
歌舞,如浙江省
杭州市茶乡采茶舞、广西
玉林市的
壮族采茶舞等等。各地的的采茶舞,虽然略有差异,但是总体上都是与采茶密切相关的,而且内容丰富,动作优美。
采茶舞的服饰,男演员头戴黑色彩绣头圈,腰缠红腰带,脚穿黑布鞋,不同角色穿不同服装,有白色对襟上衣、白长裤、蓝长裤、红背心或黑背心等,衣裤背心均镶上各色彩线。女演员戴红色彩头圈,脚穿绣花鞋。有穿淡黄色壮族斜襟上衣、红色百褶裙,也有穿红色大襟衣,青色长裤等。
采茶舞用的道具有麒麟、凤凰、花篮、花伞、彩扇、铜钱鞭等。伴奏乐器为
二胡、
笛子、
唢呐为主,再伴以锣、鼓、钹为主的打击乐。
采茶舞的动作特点是朴实大方、富于幽默感。茶公常用颤腿、屈膝作矮桩动作,舞步轻快潇洒。手中的钱尺在表演“开荒舞”时可当作锄头,表演炒茶时可作拉风箱状,动作诙谐,富有情趣。茶娘的动作多为羞涩含蓄、细碎轻盈的舞步,多用“十字步”、“踏步转”。手中彩扇轻挥疾拢,有如云朵飘舞、柳絮轻扬,舞姿婀娜,仪态万千,充分表现出少女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 采茶舞亦歌亦舞,一般两句或四句一歌,间从锣鼓或音乐过门。舞者在过门中成△形循环串插,步履轻如蜻蜒点水,急如流水疾风。配以鼓乐,场面气氛热烈,具有较强的娱乐性。
主要曲调有:
采茶调、花鼓调、看相调、
紫竹调、古人头调、
鲜花调、
凤阳花鼓调。《采茶舞》表演时,先锣鼓闹场,接着进行采茶表演,表演开始时圆场,扮演者交叉串连各种队形,茶心在前、茶斗随后,其次茶女、花鼓、看相、卖六头、和尚紧随茶心旋转,旋转后进行反旋转,上下起伏,转身造型,茶心居中,其它扮演队形里七外八,里七扮演是茶女七人,外八扮演是茶斗一人、花鼓二人、看相二人、卖六头一人、和尚一人、贩茶客人一人,共八人。表演形式边歌边舞,先后顺序是由茶心领唱,茶女接着和唱,贩茶客人道白,和尚念白,卖六头念白,花鼓者边唱边敲打花鼓,看相者边唱边做。每唱一节,变换队形一次,共表演十二节。最后看相表演完毕结束。整个表演演唱由乐队伴奏曲,曲调有采茶调,整个表演边歌边舞,曲调丰富,民间艺术特色鲜明。
据郑氏宗谱记载,石马郑氏祖先文回公自南宋年间从高枧双娄茶山迁居于此,《光绪宁海县志卷三》载“石马有刀溪可灌溉,有山无海,产茶……”。数百年前,祖辈辛勤,山上山下,地边角落,山湾山岗,坑边岩档,甚至路边墓旁都种上茶叶,还有山湾名曰“茶园湾”,故采茶舞应运而生。《采茶舞》源于元末明初,盛于清、民国,族人相传至今。每逢新春元宵佳节族人都要举行采茶活动,欢庆丰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文革时期被列入四旧,责令停止活动。1980年后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艺方针后,采茶舞重又恢复生机。81年元宵曾被县文化部门邀请参加县民间艺术展演,同年省歌舞总团编导戴群、曲作家朱培华曾赴该村采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县文化部门曾派员指导,拟代表三门民间艺术赴台州市汇演。
采茶舞在崇左主要流行于驮卢、那隆、左州等地村镇。清
光绪二十年(1894年)钦州一个打瓦师傅到驮卢圩灶瓦村打瓦,又教老百姓演唱采茶戏,也到附近的更别、屯村、更懒、伏廖村传授。1918年,邕宁县那陈村民间艺人赖福栈来到那隆、群黎、左州、渠茗、弄焱村教唱采茶。从此以后,外地采茶戏开始传入崇左。经过4、5代人的传教,流行崇左的采茶戏,其内容多以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为主旋律。采茶舞是由当地群众组织采茶队来排演,扮演人物有茶公、茶娘、歌伴、书生或财主等。新中国成立前,采茶队一般没有妇女参加,“茶娘”由男演员装扮。每队的演员一般5人左右。建国后,妇女参加了采茶队,“茶娘”不再用男演员担任,每队的演员也增加到20-30人,演唱场地从在一张竹单上做表演走上了大舞台。民间采茶队出演一般在正月初一到二月上旬,以茶恭新年、庆贺丰收、祈求太平为表演目的。采茶舞有开台茶(恭茶)、乃茶、十送茶、老正茶、洋红茶等10多种表演形式。
采茶舞是浙江省杭州市茶乡的传统歌舞。此舞内容丰富,动作优美,走步时二手柔摆,双膝微颤,舞扇时手腕灵活地抖扇,甩伞时,胸腰有提、沉、含、放。采茶时身体的左右护身,都含有巧、柔、圆的风格。采茶舞源于茶乡的劳动生活。由一群姑娘身扎彩衣,腰系绣花围裙,手持茶篮,口唱“十二月采茶歌”,载歌载舞,描述采茶姑娘一路上山坡、走小路、穿茶丛、双手采茶、拣茶和在茶叶丰收归途中追、扑蝴蝶的喜人形象。整个采茶舞以跳跃活泼的乐曲和轻盈优美的舞姿,使人联想起风和日丽的茶乡春天的生动情景。
采茶舞于民国十四年(1925)由江西南昌采茶剧团刘信王传入开化严村,之后才有本地民间采茶舞队,每逢农历六月廿二日,开化三千元帅庙会时演出,江西传入的采茶舞,只有摆扇、采茶、献篮三段程式。后来艺人黄发将八套花伞舞融进《采茶舞》中,丰富了它的内容。采茶舞,舞姿优美,走步时;两手的柔摆、双膝的微颤、抖扇的轻盈,甩伞时胸腰的提、沉、含、放以及采茶时身体的左右护身动作,都含有巧、柔、圆的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