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医学上称为震颤,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表现形式,但其临床表现复杂,种类繁多。震颤只是描述一种临床运动现象,并非一种疾病,与病因也无关。
分型
2018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DS)震颤共识按三分类法,分为遗传性、获得性、特发性(又分家族性或散发性)。
遗传性
基因相关的帕金森综合征、肌张力障碍、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Wilson病、神经卟啉病、遗传性线粒体疾病等;
获得性
特发性
家族性或散发性特发性震颤(ET)。
病因
手抖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不同原因导致的手抖有一些不同的特点,表现在诱因、震颤的频率、加重以及缓解的因素、疾病进展过程、伴随症状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手抖原因及其特点:
所有人都可能存在生理性震颤,但通常肉眼难以察觉。增强的生理性震颤则容易用肉眼察觉。诱因包括焦虑、紧张、疲劳、饮用咖啡或浓茶、某些药物(如
支气管扩张剂、
皮质类固醇、他汀类药物等)。通常持续不久,排除诱因后可缓解,对生活影响不大。
与酒精或药物戒断有关。长期饮酒或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后突然停止时,可能出现震颤或激越。
一种特发性疾病,可导致肢体、口面部及声带的不自主震颤。通常活动时出现,静止时消失,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家族史常见。
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开始于拇指和食指之间的搓丸样动作,伴有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等。病因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
表现为肢体向一个目标运动的过程中出现震颤,如手臂伸直后用手指指鼻尖的过程中手在控制不住地抖动。
甲亢患者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增多可导致手抖,常伴有消瘦、多汗、突眼、心慌等症状。
肝病患者出现双手震颤,高度提示肝病引起。
震颤起源于丘脑,以后依次出现外侧运动前区-感觉运动区-运动区-感觉区的顺序活动。震颤与基底节-丘脑-额叶(辅助运动区和运动前区)及小脑-丘脑-皮层运动区这两条环路相关,这两个环路在帕金森病震颤中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一条环路由红核、下橄榄核和齿状核组成,构成Guillain-Mollaret三角,下橄榄核在此环路里对震颤产生了最重要的作用。基底核与小脑环路在解剖学上相连,这使得丘脑底核(STN)成为震颤环路的中心,连接基底核与小脑环路。以上部位出现病变损伤或者功能异常都会引起震颤症状。
流行病学
手震颤是所有运动障碍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许多正常人有时会出现震颤,表现为增强的生理性震颤。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和
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以手震颤为突出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这两种疾病都是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加的,帕金森病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8%,而特发性震颤的发病率可以达到4.6%。
这两种疾病中虽然帕金森病是以静止性震颤为主,单侧多见,而特发性震颤是以姿势性震颤为主,双侧多见,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良性震颤患者也可以有静止性、单侧为主的震颤,且二者的震颤频率有一定的交叉性。
症状
手震颤各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可能的病因,治疗方法也因病因而异。震颤的疾病分类依据包括病史、震颤特征、神经系统和全身性表现,有时还会参考附加检查结果。
手震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及其特点:
抽搐样震颤
就医
当出现手抖症状持续存在,排除了紧张、劳累、抑郁或焦虑等精神身心因素外,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药物或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可能,应积极就诊。
就诊科室
诊断流程/诊断依据
手抖诊断无特异性检查,需要综合分析,以下方面有助于诊断:
手震颤的类型有助于诊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静止性震颤
主要见于帕金森病,表现为手部在静止状态下不自主的搓泥丸样动作。
抽搐样震颤
主要见于癫痫病,表现为手部的节律性抽动。
主要见于特发性震颤,表现为活动状态下明显,静止时减轻或消失。
运动性震颤
主要见于小脑病变,表现为运动过度或不足。
相关检查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以排除感染或其他全身性疾病。生化检查:检查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评估整体健康状况。甲状腺功能检测:检查甲状腺激素的水平,因为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手抖。垂体激素: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检查垂体激素。
头部磁共振平扫加血管成像:用于检测脑部结构异常,如脑出血、脑梗死或脑肿瘤等。PET-CT:使用18F-多巴作为示踪剂进行多巴摄取功能PET显像,有助于诊断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黑质超声检查:检查大脑黑质的结构和功能。
肢体震颤肌电位检查:通过记录肌肉的电活动,评估神经和肌肉的功能状态。脑电图:记录脑部的电活动,有助于诊断癫痫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鉴别诊断
需要与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相鉴别,此综合征是由药物、感染、中毒、脑卒中、外伤等明确的病因所致。通过仔细的询问病史及相应的实验室检查,此类疾病一般较易与原发性帕金森病鉴别。
治疗
手震颤可采取对症治疗,部分类型尚无有效药物。对于大多数手震颤,药物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治愈。对于复合性震颤综合征,主要是治疗基础疾病。对于难治性或失能性震颤患者,应根据基础病因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法,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一些患者可能适合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
手震颤的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特定类型的震颤,以下是两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
脑深部核团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适用于单侧肢体震颤的老年患者。手术特点包括“全程清醒,精准微创,一针见效,边手术边聊天,安全无风险”。这种手术特别适合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丘脑毁损术是一种传统的手术方法,通过在头部安装手术头架并在颅骨上钻孔,在丘脑部位进行毁损。由于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这种手术方式基本不再采用。
这是一种新技术,适用于单侧丘脑毁损术。不需要颅骨切开术和照射,因此相比传统丘脑毁损术具有一定优势,但仍被认为是一种侵入性操作。
中医治疗
手震颤在中医中被称为“颤证”,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和饮食调理。
以下是详细的治疗方法和具体药物举例:
中医治疗手震颤常用中药包括
钩藤、
天麻、枸茯苓、
川芎等,这些药物具有滋阴补肾、养血柔筋、
平肝熄风等功效,能有效缓解震颤症状。
针灸是中医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小的针头,可以刺激神经系统和调节身体的生理功能。针灸治疗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震颤,促进身体的平衡和稳定。
推拿治疗可以舒缓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常用的推拿手法有揉、按、推、拿等。推拿治疗可以增加肌肉的柔韧性和弹性,改善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能力。
其他治疗
非侵入性的脑刺激: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rTMS)、神经假体、矫形器等康复手段可治疗手部震颤。
Kang等通过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发现,非侵入性的脑刺激对特发性震颤的运动症状改善有积极的治疗效果,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有试验显示46%的特发性震颤患者对酒精敏感,但可能也会增加震颤的反弹效应。
预后
手震颤(手抖)的预后因震颤的类型和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手震颤类型的预后信息: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通常在成年时期起病,并随着年龄增加而进展。其预后通常较好,不会缩短患者的预期寿命。震颤可能会逐渐加重,但进展很慢,通常需要许多年。当震颤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时,才需要考虑开始药物治疗。
帕金森病是一种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其预后因个体差异而异。大多数患者在合理对症治疗的情况下能继续工作和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晚期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困难及各种严重并发症。
病理性震颤的预后取决于其具体病因。例如,如果手抖是由于长期饮酒、肝病、甲亢等原因引起的,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预后。
生理性震颤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后震颤会消失。这种震颤对健康及寿命的影响较小。
特发性震颤通常不会缩短预期寿命,震颤可能会逐渐加重,但进展很慢。帕金森病需要终生治疗,但大多数患者能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生理性震颤对健康及寿命的影响较小,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
预防及日常护理
发展史
大多认为特发性震颤是一种以双侧上肢对称性震颤为主要临床症状的良性震颤。但研究表明该病临床表现呈现明显多样性和异质性,并非是一种单独的疾病。
研究进展
关于特发性震颤患者使用丘脑腹中间核DBS治疗的短期前瞻性非盲和盲法评估试验显示,在植入后1年内,对侧肢体姿势性和运动性震颤相比基线平均改善60%-90%。丘脑腹中间核DBS还改善了失能和健康相关生存质量。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