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苏菲派修道场所的称谓。阿拉伯语音译,一译“扎维亚”。原意为物体的角或建筑物内部的一个角落,后引申为修道场所。亦称“里巴特”(Ribat)、“台基叶”(Takiyyah)。中国宗教学者译为修道所或修道院。系苏菲派修士进行道乘修炼,举行“迪克尔”诵念聚会(Halaqat al-Dhikr),并招收门徒,讲授苏菲教理的宗教潜修教育组织和相应的建筑物。
中国西北地区一些苏菲派门宦较大的拱北、道堂和麻札与此有某些相似之处。扎维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最初指清真寺内专供虔诚的
穆斯林个人隐居冥想、记主赞圣、举行副功拜的角落,后指苏菲派修士隐居修行的地方,多为远离世俗繁华的偏僻角落,可供“德尔维什”(即苏菲云游者)和流浪的穷人栖身之用,最后逐步形成为一种具有一定建筑规模和人员组织体系的苏菲修道场所。7世纪末重修的阿克萨清真寺中始有专供穆斯林个人在斋月后10日静坐记主、诵经礼拜之用的扎维叶建筑,开罗和非斯的一些古寺中至今仍保存有这种建筑。早期阿拉伯王朝的一些
哈里发为了静养和礼拜时的安全,在清真寺近旁兴建的个人住所,亦称扎维叶。
在一些大城市的边沿建有式样不等、小巧玲珑的扎维叶建筑,用于礼拜和研讨宗教学,或举行苏菲派“迪克尔”诵念聚会,也有的是单一的宗教私塾和学校,用来教读《
古兰经》和宗教常识。摩洛哥
卡拉维因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2世纪以后,扎维叶逐步发展成为苏菲派各教团的正式修道场所,且具有了较大规模。随着苏菲派戛迪林耶、苏哈拉瓦迪耶、里法伊耶、沙兹林职、毛拉维耶等教团的相继建立,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和其他城市及其郊野出现了大型的扎维叶建筑群,大都同苏菲派导师、修士或其亲属的墓庐建在一起,既用于朝谒,又用于潜修,其中包括供修道、礼拜、秘传苏菲教义、讲学、藏书和招待游学人员、过往旅客及穷人暂住的各部分建筑物。扎维叶分属各教团,并以教团为中心形成一定的势力范围,一般都有一定数量的土地、牲畜和其他资产。人员组成有导师(Murshid)和门徒(Murid)等,同周围远近住家的普通教徒群众在宗教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他们具有很大的影响。它在历史上对于传播苏菲思想和神秘主义起了重要作用,培养了不少苏菲学者和诗人。
马格里布沿海地区的不少扎维叶曾一度成为一些团体号召圣战,抵御外敌入侵的指挥部和军事堡垒。近代建立的提贾尼教团和
赛努西教团也建有不少扎维叶,组织体系更加庞大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