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马村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最东端,距县城30公里,南依邙山与偃师市邙岭乡接壤,东邻巩义市康店乡赵沟村,北毗黄河与孟州市隔河相望。扣马村现有农业人口2864人,21个组,5个自然村,面积约5平方公里。
地名由来
扣马村名称的由来,与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重大事件——
武王伐纣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纣王昏庸暴虐,荒淫无道,各地民不聊生。周本是商王朝的一个属地,地处陕甘一带。到公元前11世纪初,在周公、召公、姜尚等辅佐下,周武王姬发励精图治,疆域西自甘肃灵台,东到河洛,并且占有长江、汉水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了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亲率大军东征,一举攻克西亳(在今偃师区西约7公里处),陈师于黄河中下游最重要的渡口——孟津渡,准备渡河北上。闻此消息,天下八百诸侯不期而至,都请求伐纣。他们还在渡口附近筑起会盟台,举行了军事联盟的誓师大会。
《史记·周本纪》载:“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认为伐纣时机已到,于是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随后,他率兵浩浩荡荡又来到了孟津,集合诸侯,发布训告,痛斥殷纣之罪恶,鼓励大家,只要齐心协力,伐纣必克。第二天,武王还大巡六师,明誓众士,同时申明军纪:“功多有厚赏,不迪有显戮。”
谁料,就在大军斗志昂扬要渡过黄河的时候,突然有两位老人拦住了武王的马头。这两位老人是孤竹国君(国家位于今天的河北东部)的两个儿子,名字叫伯夷、叔齐,在兄弟中分别排行老大、老三。中国古代君主传位,通常传给嫡长子,可年老的孤竹国君认为叔齐贤能,表示要传位给叔齐。不料孤竹国君死后,叔齐坚决不肯继位,理由是按惯例这个君位应归大哥伯夷,自己若坐,将让世人耻笑;而伯夷更不肯干,理由是父亲生前讲明要让叔齐继位,自己坐君位,不仅不孝,还有欺弟之嫌。相持不下,兄弟两人不约而同在一天夜里出走了,从此一个天南,一个地北,游荡多年,饱尝人世辛酸。到了老年,两人竟意外地在洛阳北邙相遇了。
公元前1025年岁末的一天,他们得知周武王率领大军准备渡河北上,前往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讨伐商纣王,非常想不通,于是风风火火赶到孟津渡,拦住武王的马头劝阻谏道:“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杀君,可谓忠乎?”意思是你的父亲(即周文王)刚死还没有安葬,你就大动干戈,怎么称得上“孝”?你作为臣子,竟要去杀君主,怎么称得上“忠”?武王的卫士一听此话,正要对他俩动武,恰巧被姜太公发现,姜太公说了声“此义人也”,迅速扶他们离开。
再说周武王,虽然听到了伯夷、叔齐的劝谏责难,但并未为其言所惑,毅然率军横渡黄河,挥师北上,经过牧野之战,最终完成了伐纣的全胜,建立起周王朝的统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天下归周后,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最后,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上。
人文圣地
伯夷、叔齐的言行,被世人视为忠顺的楷模,大加赞颂。司马迁评价他们曰:“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数千年来,人们在孟津渡附近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夷齐祠、天意阁、武王庙等建筑,对周武王和伯夷、叔齐一同进行祭祀。由此而形成的扣马村,不仅成了商贾云集、舟车辐辏的大镇,还成了历代达官显宦、文人骚客瞻仰凭吊的圣地。
日前,记者前往扣马村,虽然这里早已发生了巨变,但古风、古意仍扑面而来。村子中间,一座砖石结构的古寨门巍然而立,上面镶嵌着“长赢门”石额,还有“扣马”等刻石(图1)。人们围聚在寨门附近,摆摊经商,怡然自得。村里老教师焦海波介绍,清朝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为了抵御兵灾匪患,扣马村人自发修起了一座扣马寨,周长约2公里,寨有四门,北曰“迎恩门”,南叫“长赢门”,东边是“春旭门”,西边为“宝城门”。只可惜,整个古寨寨墙损毁殆尽,仅剩下了这座作为正门的南门。
进入“长赢门”,左面是一座青砖灰瓦、顶塌墙歪的老房,一通高2米多的大碑镶嵌在东墙上,字迹模糊,年代久远。细细观看,它原来正是明代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河南巡按王洙等所立的《重修夷齐祠碑记》。老房的窗户上方,还有一方刻石,上书“商夷齐扣马地”。
焦海波讲,这座老房是明清时期的夷齐祠的主要建筑,从其所镶碑刻的内容来看,更早、更古的夷齐祠在村北边的黄河滩中。1962年,黄河枯水,在他们村子北面约3公里的河道中曾经露出了一处古村落遗址,有石墙根基、石磨、碾盘等,尤为珍贵的是,还挖出了一块没有具名年代的青石匾额,上面刻的就是“商夷齐扣马地”。
武王会盟伐纣,夷齐扣马而谏,还给这里留下了会盟台(图2)、武济城等众多遗迹。村中“长赢门”内东侧有座“会盟台”,它虽是上个世纪90年代人们堆建的,但所用材料基本都是从村中搜寻来的古
建筑石材,其中仅历代碑刻就有数十件。站在上面,背对着莽莽苍苍的邙山,遥望着浩浩荡荡的黄河,不由得让人更加体会到扣马村的厚重和沧桑。
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651亩(其中:水田110亩,旱地541亩),人均耕地2亩,主要种植包谷.水稻.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27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09亩,主要种植松树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78亩。有森林等资源。
基础设施
该村农户住房以混凝土结构平房为主,部分住户已盖起农村别墅。
村内有中心公园一座于南门旁(南门已得翻修),临路住户房前都砌起了整齐规划的花坛;路旁有行道树、太阳能路灯等。厕改工程得到实施,下水道正在逐步完善。
该村到乡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及村内主干道均为水泥路。
该村居民已达全面小康水平,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有数十辆私家车停走于村落之间。
全村大部分地区都有无线网覆盖,村内有超市数家,磨坊数座,棋牌室数间,公厕数所……
于 2019.12.20 编辑
农村经济
该村2010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6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6万元;畜牧业收入10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80头,肉羊7头;
工资性收入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5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5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2人。
人口卫生
该村现有乡村人口308人,农户79户,其中农业人口308人,男性172人,女性136人。劳动力267人。从事第一产业267人。汉族308人,无少数民族,其中大专5人,中学9人,小学172人。
文化教育
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平方800米,拥有教师1人,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中小学生40人,中学生11人。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0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2人,该村距离乡卫生院5公里。
村务公开
该村到2010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76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709亩。以张贴公告形式进行村务公开,内容包括政策法规,村规民约,财务收支。
基层组织
到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98人,享受低保20,参加农村养老保险210人,五保户5户,有党员3人,少数民族党员0人。男党员3人,女党员0人,团员51人,村小组干部2人。
发展重点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存在困难,人多地少,难以从种植业中得到发展,村民缺乏科学发展意识,使新产业得不到发展的平台,集体经济薄弱,无力投资引导发展产业,调整产业结构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