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
历史事件
武王伐纣,也叫武王克商,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
战役背景
周部落源自华夏民族,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为黄帝之后,因为遭到等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东北)下的平原定居下来。《诗经·鲁颂·閟宫》中有“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说明周在古公亶父时期就有取代商朝的计划。
在古公亶父与季历的治理下周部落逐渐强盛,商王文丁为拉拢周国,把女儿嫁给季历,并封他为“牧师”。但周始终是商朝的隐患,日渐强大的周与日渐衰落的商相互猜疑,进而相互征伐。商王文丁为扼制周势力发展,杀了季历,矛盾陡然加剧。
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商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姬昌。姬昌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制定“有亡荒阅”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隶,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姬昌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姬昌在未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姬发以姜尚做他的师,周公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周武王,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
战役过程
孟津观兵
【主条目:孟津观兵】
周武王九年(公元前1047年,根据断代工程推断时间,下同),姬发先在毕地祭祀姬昌,然后前往东方举行阅兵,到达盟津(今河南孟津)。设姬昌的木主,用车子运载置于军中。姬发自称太子发,表示是以周文王姬昌的名义征伐,自己不敢独断专行。然后向司马、司徒、司空、诸节告诫:“大家要小心谨慎,说到做到!我无知,全靠先祖们留下诸位有德之臣,我这晚辈才继承了祖先的功业,当致力于赏罚,以巩固他们的功业。”最终起兵。 姜尚下令说:“集合起你们的部下,带上你们的船只,迟到者斩首。”姬发渡黄河,船到河心,有白鱼跳进他的船中,姬发俯身拾起用来祭祀。渡过河之后,有一个火团从天而降,落在姬发的屋顶上,凝固成乌鸦状,它的颜色是红的,降落时声音轰隆隆的响。当时,不约而同前来盟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伐纣了。”姬发说:“你们还未知天命,现在还不行。”所以班师回来。
誓师伐纣
帝辛日益昏乱暴虐,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5年),帝辛杀王叔比干,囚兄长箕子,大师疵、少师彊抱着他们的乐器去投奔周。这时武王姬发发觉攻打商的时机即将到来,向所有的诸侯宣告说:“殷犯下大罪,不可不合力讨伐。”
因而遵循文王的遗志,率领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十二月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诸侯均到达,姬发说:“大家要勤勤恳恳,不可懈怠呀!”作《太誓》向众人宣告:“现在殷王纣竟然听信妻妾之言,自绝于上天,违背天理,疏远自己的同祖兄弟,废弃其先祖的音乐,敢采用淫乱的音乐去窜改典雅的音乐,以取悦于他的妻妾。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替天行道。这次要努力呀,男子汉们,机会难得,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更不会有第三次了!”
牧野大战
【参考条目:牧誓牧野之战
周武王十二年(公元前1044年)二月甲子日的凌晨,姬发一早就赶到商别都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举行誓师。姬发左手拄着黄钺,右手握着以白色旄牛尾为饰的旗帜指挥将士们说:“来自西方的人们,你们一路辛苦了!”又说:“啊!我的友好邻邦的君主,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以及庸、蜀、羌、髳、微、彭、濮各族的人民,举起你们的戈,排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宣誓了。”姬发说:“古人有句话‘母鸡是不打鸣的,如果母鸡打鸣,必定倾家荡产’。现在殷王纣什么都听女人的,自弃其先祖的祭祀不予回报,抛下自己的家族和国家,放着自己的同祖兄弟不用,反而听信谗言,对四方各国的奸佞逃犯那么推崇,那么看重,信任他们,重用他们,让他们对百姓横施暴虐,对商国大肆破坏。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今天的作战,每次前进不超出六、七步,就要停顿整齐一下,要努力呀,男子汉们!(每次刺击)不超出四、五、六、七下,就要停顿整齐一下,要努力呀,男子汉们!希望大家勇武,有如虎、罴、豺、离,我们不可迎击前来投降的人,而要让他们为我西方之人所使用,要努力呀,男子汉们!你们谁不努力,我将拿他问斩。”誓师完毕,诸侯派兵参加会盟者共有战车四千辆,列阵于牧野。
帝辛听说姬发前来,发兵七十万抵御。姬发派姜尚和百夫长挑战,用大卒驰击帝辛的军队。帝辛的军队都是临时拉来的奴隶俘虏凑数,虽然人多,但都无心作战,只盼周武王赶快攻入。在周军强大威慑下,帝辛的军队丢盔弃甲转而攻击纣王,为姬发做内应。姬发顺势攻击帝辛的军队,帝辛的军队溃不成军。帝辛逃跑,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姬发手持大白旗指挥诸侯,诸侯都向他拜手致敬,姬发也向诸侯拱手回礼,诸侯都听从他。
姬发来到朝歌,城中的百姓都在城郊迎候。于是姬发派群臣告诉商的百姓说:“上天将赐福给大家!”商人一齐拜手稽首共两次,姬发也还礼拜谢。于是进城,到了帝辛死的地方。姬发象征性的用箭射他,射了三发才下车,用轻剑刺他,用黄钺砍下帝辛的头,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又到帝辛的两个宠妾那里,发现这两个宠妾都已上吊自杀。姬发又射了三发,用剑刺她们,用黑钺砍下她们的头,把她们的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做完这一切才出城,回到军中。
日程表
*以上武王克商日程表,是据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生霸死霸考〉排定的。六月的三个日子,王国维排定在四月,顾颉刚认为《世俘》记“四月”絭于周庙是“六月”之误。
战役结果
【参考条目:周代诸侯国
武王伐纣之后,姬发把殷商的遗民封给帝辛之子武庚。因天下初定,尚未和睦,所以周武王派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武庚治理殷国。然后又命召公放箕子出狱。命毕公放百姓出狱,在商容的闾门上设立标志以表彰他。命南宫括散发聚集在鹿台的钱财和巨桥的粮食,用来赈济贫苦的野人和贱民。命南宫括、史件搬走殷人的九鼎和宝玉。命闳夭为比干之墓培土为冢。命宗祝祭享于军中。然后撤兵回到西方。姬发巡狩,记录其政事,作《武成》篇。封诸侯,分赐殷的宗庙祭器,作《分殷之器物》篇。姬发追怀古代的圣王,因而嘉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祝,帝尧的后代于蓟,帝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接着又封功臣谋士,姜尚是第一个被封的,被封于营丘,为齐;封周公旦于曲阜,为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其他人也都依次受封。
周武王召见九州之长,登上豳的高地,遥望商的都城。周武王回到周后彻夜不眠,周公旦来到他的住处,问:“为什么不睡?”王说:“告诉你,只因上天不接受殷的祭祀,从我没生下来的时候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年,远郊和远郊以外到处是麋鹿和飞虫。因为上天不接受殷的祭祀,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了殷国,殷国有贤人三百六十人,却不重用,所以会有今天的结果。我还没有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哪有功夫睡觉!”接着又说:“要想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我们必须应依靠太室山,把作恶的人统统找出来,加以贬黜,与殷王受同罪。日夜慰劳人民,安定我西方,我要提倡克尽职守,直到我们的德教弘扬四方。洛水拐弯处到伊水拐弯处,是人们定居在平坦之处,这是夏人的活动中心。这里南面可见三涂山,北面可见太行山,背靠黄河,还有洛水、伊水,距离太室山又近。”于是在雒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了周城离去。把马放于华山之南,把牛放于有桃林之野外,把武器收起来不用,整顿军队,解除武装,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战役影响
武王伐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是商衰周兴的转折点,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对推动中国历史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它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伐纣成功之后,西周开始实行分封制,中国从此建立了长达800年的周朝,周朝的经济、文化、生产力水平比商代更高,并培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武王伐纣的五百多年后,作为商族后裔的孔子,面对辉煌的周朝,这样倾心表达对灭掉他祖宗之国的周朝的认同:“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历史评价
对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说是因为周武王讨伐商朝时有精密的讨伐策略,有说归功于以周部落为主的强大联盟军,也有说武王伐纣胜利的原因是因为得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但究其最主要的原因商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呈现白炽化,民心涣散,商朝的将士无心恋战,倒戈相向。周武王、姜尚等人遂把握这一有利战机,乘虚蹈隙,大举伐纣,经过牧野之战,一战而胜,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
武王伐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政治伦理的难题,《史记·伯夷列传》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如果最高统治者残暴无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如果不推翻,他会继续实行暴政;但如果要去推翻一个暴君,也会伤害许多人,还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说,这里有一个“度”:过了某个限度也许就可以采取行动了。但即便如此,也还有对暴力属性的恒定评价。对于政治伦理的讨论,不争有时或许是明智的,但难题自然不会因为不争论就消失。也许,我们可以同时观照武王、夷齐两方的各自意义,乃至同时保持两种不同的观点。
日常政治伦理中大家还是反对暴力,维护能够保障人们安全与和平的政治秩序;但在有些特殊和紧迫的政治形势下,政治家可能也会有因时制宜的“权”,还是不得不采取某种断然的、道德上一般不应采取的措施。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趾高气扬地去这样做,更不要号召人们为此大唱赞歌,尤其是涉及大规模暴力和战争的事情。故古人老子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年代考证
关于牧野之战发生的年代有44种不同说法,从公元前1150年到公元前1018年都有。
2022年6月,《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发布一个重大消息:武王伐纣的时间为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个时间的确立从西汉学者刘歆的考证算起,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
出处
《国语·武王伐殷》
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贵因》
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
淮南子.兵略训》
尸子
根据《国语》记载:“昔武王克商,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晨在斗柄,星在天”,可推定为公元前1046年。历史学家何炳棣认为鹑火东周的洛阳。
竹书纪年》记载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27年。
尸子》记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从”。《荀子·儒效篇》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淮南子·兵略训》也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根据计算推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
利簋》铭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岁鼎克昏辰,夙(日出)有商”,“岁鼎克昏”是指岁星、昏星(水星)位于金星的两侧,三星鼎足,可推断牧野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6、7点钟。
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根据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的出现和回归地球的周期时间,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正好回归地球,其天象恰好与《淮南子兵略训》记载符合。
考据
明代黄道周有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53年(戊子岁)之说。
黄宗羲的《历代甲子考》与《答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记载武王克商发生在前1122年(己卯岁),并多次与朱朝瑛辩之。
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1998年12月20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上,江晓原结论,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通行结论
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期,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师,赐有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5 08:32
目录
概述
战役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