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室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北,为
嵩山之东峰,最高峰峻极峰,海拔1491.73m米。据传,禹王的第一个妻子
涂山氏生启于此,山下建有启母庙,故称之为“
太室”(室:妻也。)。
相关
太室山三十六峰:华盖、河带、玄龟、春震、浮丘、悬练、黄盖、周到、鸡鸣、青童、玉镜、凤凰、万岁、胜观、虎头、狮子、石幔、起云、三鹤、松涛、玉柱、老翁、桂轮、金壶、玉女、玉人、会仙、积翠、立隼、金匮、卧龙、望都、子晋、太白、观香、遇圣。
著名景点:卢崖瀑布、嵩门待月、一线天、峻极峰、青岗坪、白鹤观、崇唐观、启母阙、老母洞、中岳庙、会善寺、嵩阳书院、嵩岳寺塔、大法王寺、永泰寺等。
气候
总述:太室山的气候属于暖温带
大陆性季风气候,太室山处于暖温带和
亚热带气候交界的边缘地区又是季风雨带推移的必经之路,故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嵩山雨季较华北地区长,一般4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雨季,其中,7~8月时位于华北雨季范围西南缘。总体上气候温和,雨热同期水热充足,但气温年较差和气温日较差大,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频发。由于山地对东南暖温气流的屏障作用,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在太室山之阳相对充沛。
降水:太室山的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883mm,年降水量最高达1202.5毫米,最低为426.2毫米。太室山降水随海拔呈上升趋势:海拔400m~800m年降水量为630~650mm,800m~1000m年降水量为650~800mm,1000m以上年降水量为800~950mm。总体上太室山降水适中,具有典型的半湿润气候的特征。
气温:一般地,太室山7月份最热,1月份最冷。山下年均气温14.5℃,山上年平均气温9.5℃,极端最高气温32.0℃,极端最低气温-25.0℃。年平均风速5.5m/s,极大风速42.7m/s,最多风向为西风。太室山全年日照时数为2390小时。
地质地貌
受嵩山大断层影响,嵩山山脉山势一般呈南陡北缓的单面山形态或单斜山岭。山地北坡是15~20°左右的坡面,而南坡坡度常达50~60°以上,有不少地方近于直立,形成高达500~600米的陡坡和峭壁。山脊常成锯齿状或线性,也有尖锥状山峰,山脊两侧常为陡坡或峭壁。山体的风化剥蚀、重力崩坍、坡面冲刷和沟谷侵蚀均很强烈。一些深切沟谷东西向延伸,反映其受东西向断层的影响。南北断裂在地貌上也有明显显示,一些南北向山岭和山间V形峡谷和深谷,即是受南北向断裂侵蚀下切造成的。沿峡谷常常发育有暂时性的瀑布或跌水。太室山作为嵩山山脉中段重要组成部分,其地形地势亦具有该特点,太室山地表崎岖不平,地势中部高四周低;由于石英岩节理性发育和极高的硬度,地形上常构成巍峨高耸的山岭,多悬崖峭壁,中山、低山、丘陵广布。太室山总体呈西北—东南走向,总面积92.96平方公里,太室山四周山环水绕,西隔登封与少室山相望,南隔颍河与箕山相望;东隔双洎河与伏羲山相望,东北与轩辕山、林台山相连,东南隔石淙河与始祖山相望。在太室山中山外围,分布有面积较广的低山,其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切割深度200~300米左右。老母洞、大塔寺一带就是海拔700米左右的低山。近山麓地带分布着平缓的山前丘陵,一般海拔约400~500米。太室山北部丘陵,有基岩丘陵、薄层黄土覆盖的丘陵和黄土丘陵三种。基岩丘陵和薄层黄土覆盖的丘陵,均受流水强烈的侵蚀切割,冲沟发育,形态破碎,土层较薄,部分的全部基岩裸露。总体上,太室山为中山地形,具有壮年期中山地貌形态特征。
著名景点
卢崖瀑布
卢崖瀑布位于登封市区东北6公里的嵩山太室山悬练峰下,落差117m,有一高大的石崖,因唐玄宗年间,有一个被封为谏议大夫的卢鸿乙,不愿做官,来此隐居,广招天下才子,在此讲学,因而称此崖为“卢崖”,称卢鸿乙隐居的地方为“草堂”。卢鸿乙死后,唐玄宗改“草堂”为“卢崖寺”。卢崖北峡谷内,有一股泉水,终年不断,平时泉水泻崖下,好似千水珠帘挂长空,澎湃之声,如虎豹怒吼,如雷声轰鸣,太阳直射上面,其光异彩,灿烂夺目,瞬息万变,气象万千。水珠积流,形成水潭,潭上独出一个黛色圆石,明朝袁宏道在上面刻有“墨浪石”三个大字。水流其上,好似墨浪,人称此景为“卢崖瀑布墨浪流”,亦称“珍珠倒卷帘”。是登封古八景之一。其他景点有十潭峡谷、一线天、风门瀑布等。
明 高出《卢崖瀑布》诗:太室东来第几峰,孤崖侧削半芙蓉。为看飞瀑三千尺,直透春云一万重。
峻极峰
峻极峰是太室山主峰,也是嵩山主峰,又名嵩山顶、御碑峰,海拔1491.73米。山势巍峨险峻,气势磅礴。登上峻极峰远眺,西有少室侍立,东有群山相连;南眺箕山面拱,北望黄河如带。脚下峰壑开绽,白云朵朵。远处群上层峦叠翠,近处林木葱茏。峻极峰上怪石嶙峋,有众多地质奇观,地质公园之称号当之无愧。峻极峰上有峻极远眺、松树洼、天爷庙、高登崖、女娲殿、登封坛、丹皂盆、石室(今二仙洞)、封禅坛、中顶寺、乳泉、玉井等诸多景点,人文景点大多被毁,自然景点基本保留。如今可通过毛女洞沟、逍遥谷—天梯—三皇口、卢崖瀑布—青岗坪三条线路登山。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四·自峻极中院步登太室》曰“白云随人来,翩翩疾如马。洪崖与浮丘,襟袂安足把。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
永泰寺
永泰寺 位于登封市区西北约11公里处的太室山西麓,座东朝西,面对少林寺,背依气势巍巍的望都峰,北临秀丽多姿的子晋峰(因周灵王太子晋在此居住修道而取名),南有少室山和少林水库。这里群山环绕,峰峦叠翠,林木葱郁,溪水萦回,宝塔点缀,景色清幽。寺前的登偃公路南行1公里与207国道相连,交通方便。永泰寺是佛教禅宗传入中国后营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还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为河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宣武帝的女儿永泰公主在中岳嵩山“出欲入道为尼”。其兄孝明帝元诩便在子晋峰下的明练塔旁敕建一座尼寺,让妹妹永泰公主侍佛传法,并度官宦及平常百姓家的女子百余人为尼。因寺建在明练公主塔旁,故名明练寺,后改为永泰寺。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高等学府,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组成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阳书院建制古朴雅致,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五进,廊庑俱全。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嵩阳书院在历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场所,但时间最长最有名气的是作为儒教圣地。嵩阳书院初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僧众多达数百人。隋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游嵩山时,辟为行宫,名曰“奉天宫”。五代后周时(公元951-960年),改为太乙书院。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此后一直是历代名人讲授经典的教育场所。
嵩岳寺塔与嵩岳寺
嵩岳寺塔位于嵩岳寺内,是一座密檐式转塔。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嵩岳寺原为北魏宣武帝离宫,后改为寺院,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为闲居寺,隋文帝仁寿二年改名为嵩岳寺。其中的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中国一座十二边形塔,在中国古塔中属于孤例。共15层,通高37米。呈现出密檐塔的早期形态。现如今,被列入“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世界文化遗产。
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建于秦(前221—前207年),为祭祀太室山神的场所,总面积近11万平方米。中岳庙背倚黄盖峰,面对玉案山,西有望朝岭,东有牧子岗,群山环抱,布局谨严,规模宏伟。前身是太室祠,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中岳庙中轴线全长650米,共有7进11层建筑,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雄伟,庙中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近400间,庙内还有古代碑刻73品,汉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中岳庙内的建筑和碑石是研究魏书书法、道教历史和中岳庙宗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2001年6月25日,中岳庙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1日,包括中岳庙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高登崖
又名高登岩、栖静崖。在峻极峰东南约3里处的三鹤峰下。高登崖为一高突的巨大山崖,面向南,崖中间有石室,室名“嵩山洞”,俗称二仙洞。其石室形如半舫,进深约10米,东西较长,而在石室外的地面仅有1丈多宽,其下紧临深涧。行人从西南方向去石室时,在距石崖不远处,有一个1.5米宽的深涧挡道,断涧上旧时架有独木为道,人称独木桥。石室崖壁间有数处从石缝中滴水的水眼,四季滴水不绝。旧时居于洞内的道士及游人多用盛水器皿接水以饮用。明傅梅着《嵩书》时,以山中之崖无不高登及高登崖名字太多之故,遂改高登崖为栖静崖,又命名石室为室窟、穿云窟,又名独木桥为鹿梁。
水文
太室山山谷众多,是众多河流发源地。太室山地区河流具有流速快、流量小且季节变化明显、流域面积小且上大下小、含沙量小、长度短、结冰期短的特征。发源于太室山的河流主要有书院河、五渡河等
河流
五渡河:五渡河又称焦河(蛟河)。位于颍河干流的左侧,发源于太室山东麓。流经张村、康村、任村、五渡村、竹园,于告成西汇入颍河。全长16.7公里,其中流经登封市区(东区)长度4.0公里。河道比降1/8~1/43,河道平均宽度60米。属季节性河流。年平均流量每秒0.05立方米。
书院河:书院河又名双溪河,位于颍河干流的左侧。发源于太室山南麓。是登封市的一条景观河,正源为毛女洞沟的毛女溪,全长17.5千米,纵贯登封由嵩岳寺和逍遥谷两条溪流在嵩阳书院交汇南下,经登封城东、高庄、玉皇庙、北旨村和河门、石桥入颍河。其中流经市区长度5.0公里,河道比降由书院以上1/21到河门的1/127, 河床平均宽度60米。属季节性河流,,河门水库以上平时干旱无水,雨季或雨后河水较多,河门水库以下,旱季水量较小,雨季水量较大。年平均流量每秒0.1立方米。汛期洪水泛溢,春冬季完全断流年平均流量每秒0.05立方米。
石淙河:石淙河又名勺水,平洛涧,流经大冶、告成交界处时,独特的岩溶地貌造就了奇特的风景,两岸崖壁高耸,险峻如削,涧中有巨石,岸边多洞穴,水击石响,淙淙有声,故名。石淙河是登封境内颍河最长的支流,发源于登封市东北太室山北麓的九龙潭,南流至告成镇双庙村注入颍河,全长35.7公里,流域面积15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340万立方米。石淙河上游森林植被较好,水流清澈。
水库
西燕村水库属小型二类水库,位于颍河支流五渡河上,控制流域面积8.3平方公里,始建于1977年11月,坝长195米,最大坝高25米,总库容1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92.6万立方米,死库容14万立方米。2009年进行了水库除险加固
大塔寺水库属小型二类水库,位于书院河上,控制流域面积1.6平方公里,始建于1958年10月,坝长110米,最大坝高16米,总库容18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9万立方米,死库容5万立方米.该水库漏水严重,已列入下期除险加固工程计划。
卢岩寺水库属小型二类水库,位于颍河支流五渡河上,控制流域面积4.1平方公里,始建于1976年12月,坝长218米,最大坝高33米,总库容79.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3万立方米,死库容4万立方米。
康村一库属小型二类水库,位于颍河支流五渡河上,控制流域面积2.2平方公里,始建于1958年3月,坝长144米,最大坝高12.7米,总库容16.9万立方米,
兴利库容8.9万立方米,死库容0.5万立方米。该水库基本淤平。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太室山动物资源总量及种类丰富,野生动物资源有草兔、刺猬、黄鼬、狗獾、大灵猫、大鲵(娃娃鱼)等兽类7种,黑鹳、草鹭、鸿雁、雕鸮、杜鹃、啄木鸟、野山鸡等鸟类30余种。
矿产资源
太室山地质结构复杂,矿产资源众多。主要煤、铝、铁、麦饭石、硅、水晶等矿产资源。
植物资源
太室山共有维管植物147科、643属、1540种。其中蕨类植物21科、36属、70种;裸子植物5科、9属、10种;被子植物121科、598属、1460种。含30种以上的大科有菊科(50属、121种)、禾本科(61属、108种)、蔷薇科(27属、101种)、豆科(28属、72种)、十字花科(23属、44种)、毛莨科(11属、38种)、莎草科(9属、36种)、蓼科(4属、34种)等10科,约占本区植物总属数的40%,总种数的42%,是太室山植物区系组成的优势科。此外,太室山还有大量用材植物、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等。
太室山36峰
太室山在登封城北,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5公里,五指岭在东, 辕山居西,颍河位南,黄河、洛水在其北。 太室山胜景多在山阳,绵亘横阔,高耸如立。正面仰望,浑沦端正,如巨龙盘卧,素有太室如龙眠之说。近则岭壑开绽,入则峭壁参差。南多悬崖,北多峻岭,东多断峤,西多重嶂。唐代诗人杜光庭在《咏太室》诗中写道:“冥心栖太室,散发浸流泉;采柏时逢麝,看云忽见仙;夏狂冲雨戏,春醉戴花眠;绝顶登云望,东都一点烟。”
峻极峰海拔1491.73米,俗称嵩顶或中顶,也称华盖峰。巍然居中,登上峻极峰可环顾群峰。大周武则天、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制碑于其上 ,故峻极峰亦称“御碑峰”。峻极峰为太室最高峰,据县志等史料记载,上有玉井、玉女窗、封禅坛、石室(韩退之偕芦仝、李渤曾宿其中),有中顶寺、栖禅升道寺(曰嵩顶三寺),下有双林寺、中天池、高登崖、乳泉、丹皂盆、松树洼。现在除自然景观外,寺已毁坏仅有遗迹可寻。峻极峰按《吴天师灵迹记》当为华盖峰。这从宋楼异《华盖峰》诗可证:“华盖峰高未易穷,扪参历井到天中。回头却顾人世间,但见群青似小童。”又明陆柬《嵩岳志》:“华盖峰,势覆诸峰,为最高。”又叶封《嵩山志》:“华盖峰。势覆诸峰,为最高,或曰即中峰之别名。”又清席书锦《嵩岳游记》:“华盖峰。由峡西北上,约三里许,为嵩岳最高处,是为中峰,势覆二十四峰,左右罗列,取紫微垣华盖之义,名曰华盖峰,俗所谓嵩顶也。乾隆十五年,纯皇帝登嵩,刻诗纪事,碑在绝顶处,建有亭,四围周以石槛。”
青童峰:青童峰又名青岗坪、高岗坪。海拔940.0米,位于峻极峰138°18'方向3051米处,此峰植被茂盛,郁郁葱葱。上有老母殿。汉武帝游嵩山时至此,遇二青衣童子捧书迎驾,欲问忽不见人影,故名。《嵩岳志》载:“汉武帝见二青衣童子捧书来迎,欲问,俄失之。”又《说嵩》云:“《仙经》上载月光童子经常来此峰,故名。”宋代楼异《嵩山二十四咏 青童峰》云:“斩新高髻掠云开,翠色罗衣一样裁。知有真仙此中住,故命天女捧书来。”
黄盖峰:海拔635.9米,在峻极峰152°48'方向5377米处,中岳庙、太室阙在峰南,相传汉武帝游嵩岳时黄云盖其上,故名。《嵩岳志》载:相传,汉武帝刘彻游嵩时,当其在玉人峰看到五寸高的玉人之时,东南的峰上看黄云如盖,因名。《嵩书》引《易飞候》云:“黄云如覆车,大丰也”金黄久约《重修中岳庙记》碑称黄盖峰为神盖山。此峰端正圆整,前臂延伸向南直至岳庙。峰上建有黄盖亭。宋楼异有《黄盖峰》诗:“一片黄云驻不飞,中天帝子欲何知。不须更问玉人事,自有嵩高峻极诗。”
浮丘峰:海拔880.9米,在峻极峰162°50'方向4278米处,因浮丘公曾居住此山而得名。此峰在望朝岭北,遇圣峰南。传西周浮丘公曾隐于此峰修炼,故名。《嵩书》:“因浮丘公曾居此山而得名也。”此峰为太室山中心部位东侧的一座山峰,其峰伸臂向南延伸形成一道南北向的山岭,人称“望朝岭”。由于此岭,从远处望去,似一巨蝎,故当地人称之谓“蝎子山”。此峰东岩下为汉唐时帝王登太室主峰的主干道御路,岩下有长官砦,乃唐僖宗时登封令应靖弃官出家修行之地。峰下有迎仙公园、蝎子山等。宋楼异有《浮丘峰》诗:“谁知方丈与瀛洲,尘世纷纷谩白头。不到嵩山最高处,世人容易揖浮丘。”
三鹤峰:海拔1414.0米,在峻极峰136°40'方向562米处,与松涛峰隔铁链峡相望,相传道士李八百炼丹于此,有三鹤翔其峰上,故名。《嵩书》:“昔有道士李八百炼药于此峰之下,常有三白鹤飞集峰顶。”此峰由三个小峰组成,峰下为道教名观白鹤观。观南有鹿梁,与石室相接,石室即今二仙洞。观东为高登崖,因时常有飞鸟在此歇息,故又名栖静崖。观北依三峰,左右皆绝壁,前面开阔,下临悬崖,可俯瞰远山。《说嵩》载三鹤峰远眺之景:“南面空阔,下瞰远山如屏,横者如案,拥者如髻,列者如眉,幽邃轩敞,为嵩之奥。”宋楼异有《三鹤峰》诗:“昔有仙翁住此间,炼成青发与朱颜。一朝跨鹤参天去,涧草岩花岂复攀。”
遇圣峰:海拔930米,在峻极峰160°40'方向3942米处。汉武帝登嵩山遇仙人,高约一丈二尺,两耳垂肩,说:“吾九嶷山人,听说嵩山上有石菖蒲,一寸九节,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特来采食。”说罢忽然不见仙人。后命此峰为遇圣峰。此峰上有三个石洞,人称三仙之馆,民间称接仙馆。唐李白有《
嵩山采菖蒲者》诗:“神人多古貌,双耳下垂肩。嵩岳逢汉武,疑是九疑仙。我来采菖莆,服食可延年。言终忽不见,灭影入云烟。喻帝竟莫悟,终归茂陵田。”
万岁峰:海拔999.0米,在峻极峰167°20'方向3360米处。汉武帝元封元年,登中岳嵩山太室,路过此峰时,惊闻山呼万岁而得名,峰上建有登仙台和万岁亭,峰下建有万岁观。万岁峰下的山涧,淌出一股山泉,名曰太乙泉。峰上有一巨石,因地壳运动堕落其下,即今称之启母石。而堕落石头之处有一凹陷,表面平坦,呈长方型,似一巨匾,当地群众称之谓“匾挂石崖”。神话传说,乃上天为嘉奖大禹治水而凿石挂匾。峰下有启母阙、二郎观、崇福宫(万岁观)等。宋楼异有《万岁峰》诗:“仙仗西来感百神,泥金检玉尚青新。华封知是真天子,万岁声中第一人。”
玉镜峰:海拔1068.0米,在峻极峰155°42'方向3247米处。峰下曾见一镜浮空,光色如玉,故名。宋楼异有《玉镜峰》诗:“皎皎冰盘营百围,广寒宫殿见依稀。春山万叠浑如洗,浮翠光中一镜飞。”又金元好问也曾写有《嵩山玉镜》诗,傅梅亦有《玉镜峰》诗。
狮子峰:海拔945.9米,在峻极峰159°45'方向3865米处。以此峰像狮子,取名。《嵩书》:“以状名也。”《说嵩》:“岩石雄踞,状如狻猊。”狻猊乃传说中的一种形似狮子的猛兽。然此狮只有从一侧面观看方似雄狮,更换位置则似奇石耸立。宋楼异有《狮子峰》诗:“苍台藤蔓饰须眉,狮子摽形是与非。果解嚬呻作哮吼,窟中狐兔定魂飞。”
虎头峰:海拔964.0米,在峻极峰173°50'方向2992米处。峰上有虎口崖,为唐李荃得《黄帝阴符本经》处。据《嵩书》载,此峰之上有一岩石耸立,似一伸颈西顾的虎头,故名。其山崖之口名虎口崖,传说道士李筌在此处寻得《黄帝阴符经》。又《说嵩》载,崖之北,有三条峡谷,山石嶙峋,崩崖欲堕,人称之南峒、中峒、北峒。在紧临其峰不远处野猪坡北有一条山谷,名黑龙谷
起云峰:海拔1334.7米,在峻极峰152°20'方向1370米处。因该山峰每出云,必下雨,故名,此峰之西为野猪坡,古时因常有野猪出没而得名。宋楼异有《起云峰》诗:“触石孤飞一叶逢,雷公电母昼鞭龙。但知四海为霖雨,不道中天第几峰。”峰东有跑马梁,梁上有嵩山国家基准气候站。
凤凰峰:海拔1005米,在峻极峰168°05'方向2510米处。唐高宗游嵩山时,有凤凰集其上,亦称为凤凰台。《嵩岳志》载:“唐高宗登游时,有凤凰飞集其上,俗名凤凰台或云武后登游时见。”又云凤凰峰上的凤凰台乃北魏时与嵩岳寺的凤凰台同时所建。宋楼异有《凤凰峰》诗:“当年翔凤此徘徊,曾有真人览德来。今日飞鸣天外过,纷纷燕雀不须猜。”
金壶峰:海拔1285.6米,在峻极峰174°06'方向887米处。传说浮提国人用肘后金壶墨,佐老子写道德经,余墨泼石上淋漓成蝌蚪文,故名。《说嵩》卷一:“盖以形状名耳。晴雨不可见,夹云始见之。峰石黝黑如漓,为雨淋积痕。”又《嵩山志》云:“(峰)有修竹、流泉、苍苔、怪石,可憩。”而修竹、流泉今已无存,仅存苍苔、怪石。峰下有老君洞,乐善洞、观音阁,老君洞又称无极老母洞,为唐代坤道潘师正隐居之处,是一处规模很大的道教建筑群。宋楼异有《金壶峰》诗:“想见金壶写墨河,皂林余润郁嵯峨。伯阳当日传经后,肯向山阴与换鹅。”
玄龟峰:海拔1477.8米,在峰极峰347°48'方向410米处。亦称元龟峰,取北方玄武之义。山形如龟,且多墨石,故名。宋楼异有《玄龟峰》诗:“玄武名峰古所传,晨昏吐气作云烟。虽无钻灼刳肠患,岁晚风霜亦可怜。”
卧龙峰:海拔1440.2米,距峻极峰294°55'方向3783米处,峰势蜿蜒,状似卧龙。上有一坡,名为墓坡,因京兆王墓而得名。卧龙峰上,东看5公里外的嵩岳主峰峻极峰,重峦叠嶂,云雾缭绕;南瞰法王寺佛光梵音,登封城区宛若棋盘;西眺偃师碧野,河川田园汇成一幅水墨画;北望巩义直至邙岭,冈峦起伏,村镇隐现。卧龙峰南坡,受嵩山大断层的影响,险峻陡峭,壁立千仞,巉岩怪石随处可见;而峰北坡度舒缓,林深谷幽。宋代诗人楼异在《咏卧龙峰》诗中写道:“头角低回藓蔓封.蜿蜒端似卧真龙;旱地岁祷多灵应,时见油云出此峰。”
会仙峰:海拔1441.0米,距峻极峰298°13'方向2113米处。因汉武帝登嵩山时见有八仙围棋于此,故名。后建八仙坛于峰顶。唐武后时重修。峰下有毛女洞沟。宋代诗人楼异在《咏会仙峰》诗中写道:“鹤乘云軿下九天,玉盘星子竞谁先;相应汉武题花品,留作人间聚人仙。”明刘咸《嵩山赋》:“道有奕棋之八仙,佛有面壁之一祖。”
子晋峰海拔1073.0米,距峻极峰209°42'方向5582米处,周灵王太子晋跟随浮丘公学道30余年,此为其所居之地。上有饮鹤池,下有太子沟、太子庙、太子池。周灵王太子晋跟随浮丘公学道30余年,此为其所居之地。上有饮鹤池,下有太子沟、太子庙、太子池。宋代诗人楼异在《咏子晋峰》诗中写道:“当年曾悟镜中形,道骨仙气拟紫冥; 二十四峰明月夜,玉笙须向揖仙听。”
玉柱峰:海拔1229.4米,距峻极峰217°55'方位911米处。又称卓尔峰。峰矗立陡峭,远看如玉,近观接天。有一崖,崖壁怪石嶙峋,称千佛崖。峰下有峻极宫、云城、石船等诸多地质奇观。宋代诗人楼异在《咏玉柱峰》诗中写道:“丹楹未羡人间侈,玉柱一峰天外高;自古大材须大用,扶持广厦岂辞劳。”
老翁峰:海拔1010.9米,距峻极峰222°25'方向1288米处,与桂轮峰相接。峰巅有石,青苍瘦劲,佝偻天成。宋代诗人楼异在《咏老翁峰》诗中写道:“翳雾埋云皓首翁,难将书传考前踪;商山羽翼朝家后,化作中天一石峰。”
玉人峰:海拔1443.7米,距峻极峰215°50'方向310米处。汉武帝于峰上得玉人,高五寸,色甚光润,为庙神之像,传为明公。宋代诗人楼异在《咏玉人峰》诗中写道:“汉武求仙未得仙,玉人何事落峰前;故知弟子乘人下,神盖峰头居洞天。”
玉女峰:海拔1365.3米,距峻极峰229°05'方向563米处。峰北石如玉女,上有大篆七字,相传为大禹为记治水之功所刻,故称大禹神篆,人莫能识。宋代诗人楼异在《咏玉女峰》诗中写道:“玉仙曾此驻云车,日薄窗纱映雪肤;七字天书人不辩,定知玄女手中符。”
金匮峰:海拔1405.0米,距峻极峰290°50'方向2921米处。世称独秀峰,山状方形,石呈金色。宋代诗人楼异在《咏金匮峰(或云独秀峰)》诗中写道:“孕玉怀金不待媒,蓊然佳气罩崔嵬;天教秀拔诸峰上,未信狂飚解折摧。”
积翠峰:海拔892.0米,距峻极峰258°12'方向4192米处。峰多碧石,且草木独茂,前临会善寺,后接龙山。名刹会善寺及古轮禅院在其峰下。宋代诗人楼异在《咏金匮峰(或云独秀峰)》诗中写道:“孕玉怀金不待媒,蓊然佳气罩崔嵬;天教秀拔诸峰上,未信狂飚解折摧。”
太白峰:海拔936.0 米,距峻极峰295°40'方向6571米处。在太室山最西,西接轩辕山、摩天岭,东挨望都峰。峰上多白玉。 明登封知县傅梅新增太室12峰,共为36峰,与少室山等数,以后称嵩山二室有72峰。宋代诗人楼异在《咏太白峰》诗中写道:“仰攀日月风云近,俯瞰岗峦培塿低;绝顶光芒长不断,人言太白此中栖。”
鸡鸣峰:海拔997.0米,距峻极峰125°48'方向2880米处。《纪异》云:“嵩岳东北一峰叫鸡鸣峰,五更之初便见日出卢鸿勒铭其上”。《说嵩》载此峰景致:“五更,视扶桑日上,则东方大紫。其气笼聚黯湛,中有金缕万状。瞬许,则一赤轮如溶金,荡潏而上,前五色尽灭。阳轮渐高,则溪原草木如画,层岭伏地,仅如田塍。”明傅梅有《鸡鸣峰》诗:“海日未生红,鸡声闻四野。试问山下人,谁是起舞者。”。当地又称羊旦山
春震峰:海拔1020.0米,距峻极峰87°46'方向1895米处。在太室山正东,为春龙乘阳之意,该方向为震。往下有龙潭,雷乃发,声自此峰始,故以春震命名。《太室十二峰赋》云:“春震,龙乘阳也。”震,八卦代表雷震。此峰为傅梅外补十二太室峰之一(峰景详见九龙潭瀑布)。明傅梅有《春震峰》诗:“山上几缕云,山下几片水。时间霹雳声,应有蛰龙起。”
悬练峰:海拔733.0米,距峻极峰124°40'方向3806米处。隔十潭峡谷与鸡鸣峰相望。卢崖寺后有瀑布水,名曰卢崖瀑布。此峰踞其上,从下边观望,如白练高悬。傅梅《太室十二峰赋》称:“悬练,瀑布光也。”又其《悬练峰》诗云:“峰头瀑布水,寒色动诸天。远望青林外,还疑匹练悬。”
周道峰:海拔762.3米,距峻极峰143°00'方向3538米处。在黄盖峰之后。汉、唐帝王登嵩山,乘座舆经过此地。老百姓称为御路。傅梅以《诗经》“周道如砥”之句而名之周道峰。其《太室十二峰赋》云:“周道,万乘行也。”此峰为傅梅外补太室十二峰之一。《说嵩》载峰景:“自黄盖峰右循坂而上,无叠岸断栈。至峰半,左右陂仄,中如悬脊,直贯峰顶,汉唐辇路也。兜舆单乘,履如康庄。”傅梅有《周道峰》诗:“千载登封地,銮舆曾此过。一片荆榛色,几声樵牧歌。”
胜观峰:海拔1161.5米,距峻极峰160°30'方向2580米处。南接青岗坪,北临跑马岭;西抵灯盏锅,东有白石尖。在此峰望嵩阳形胜,一目了然。道边有古时凿出的圆孔数处,称槊旗孤朵。《嵩书》载:“在万岁峰之次。自南观之为峤,自东观之为岭。由御路登此峰,嵩阳形胜尽在目中。傍有古凿圆孔数处,土人称之曰‘槊旗孤朵’。”《太室十二峰赋》:“胜观,景物彰也。”《说嵩》载在此峰所看到的胜景:“自下望之,嶕峣嵂屼。登其巅,当嵩南尽。缥缈凌虚,烟峦四匝。”明代之前,此峰无名,傅梅外补太室十二峰时起名胜观峰。傅梅有《胜观峰》诗:“岸帻坐高峰,聊用祛尘俗。云气荡宽胸,岚光送远目。”
石幔峰:海拔1104.0米,距峻极峰159°10'方向1920米处。陡峭高矗,壁立千仞。其南峭直而围圆,上接云端如幔垂。游人从下经过如行幔中。傅梅《嵩书》:“壁立千仞,其南峭直而围圆。游人从下经过,如行幔中。”又《太室十二峰赋》:“石幔,杖履藏也。”傅梅名之石幔,即行人走在其中如进入幔帐,杖履不可见。此峰为傅梅外补太室十二峰之一。《说嵩》载此峰状况:“峭削高矗。上摩云际,翼张趾向,如屏帷蔽亏。游者经其下,赤日炎飚之气,爽然如失。”傅梅有《石幔峰》诗:“山名太室古,峰名石幔新。如何常入室,不见幔中人。”
松涛峰:海拔1407.0米,距峻极峰147°48'方向410米处。前边为白鹤观。峰上有西流泉,峰下为铁链峡。该峰形如龙鳞,峰上古松覆盖,长风吹来满山松涛滚滚,借以命名。明代诗人傅梅在《咏松涛峰》诗中写道:“半空响秋涛,倚然下白鹤;不似泰山松,辱以秦时爵。”
河带峰:海拔1487.0米,距峻极峰314°57'方向797米处。比峻极中峰稍低,踞其上北眺黄河明灭一线,故又名观黄峰。
桂轮峰:海拔1336.7米,距峻极峰137°38'方向870米处,亦称天门峰。两崖对峙,中豁如阙,故称天门,又称“嵩门”,有胜景“嵩门待月”,位列嵩山八景之首,人称“嵩门待月不忍归”。登其上南望诸山,皆在百里之外。峰西有蝌蚪岩,为汉张芝获蝌蚪古书的地方。峰东有奇石,形如老翁背药箩,举铁铲,人称“仙人采药”。明代诗人傅梅在《咏桂轮峰》诗中写道:“双厥拔地起,一镜绕天飞;每遇中秋夜,游人不肯归。”
立隼峰:海拔1220.2米,距峻极峰276°50'方向3488米处。山峰之巅有一石如柱,立秋时节,常有立隼居其上。
观香峰:海拔1371.0米,距峻极峰287°50'方向4165米处。在太室山西边。南边为永泰寺。
望都峰:海拔1320.0米,距峻极峰293°46'方向4952米处。太室山西北最远之山峰,洛都遥遥,望之可及。《纪异》云“岳之西北一峰号 望都峰,天气晴暖,可望见洛阳。隐如车盖之状,卢鸿勒铭其上”。峰西有嵩山草甸。
山谷
太室许多峡谷沟崖景致幽雅,林木茂盛,溪水潺潺,为重要的自然景观荟萃之地。
逍遥谷 又名承天谷,紫虚谷。谷在太室主峰峻极峰下,上起白鹤观前悬崖底,下至嵩阳书院,全长4.2km。此谷乃嵩山最为知名的山谷,历史悠久。名字起源于道教对逍遥的崇拜。武周圣历二年(699年)《潘尊师碣文碑》:“逍遥谷者,有古仙之迹。”唐初时,茅山派宗师藩师正隐居于谷中修炼传道,使之成为重要的道教传授圣地。唐调露二年(680年),高宗及武后幸嵩山时,携太子亲往逍遥谷拜谒潘师正,并在谷内为之造隆唐观(今崇唐观),又在谷之岭为之造精思观,并于谷设置一门,号仙游门,在观北建寻真门。由此,逍遥谷声名远扬。隆唐观宋代更名为承天观,故之后又称此谷为承天谷。又据宋卢汉杰题名知,此谷亦称紫虚谷,皆道家之名。逍遥谷背依高壁,山岭夹峙,林木茂盛。山谷有溪水,其右源起于银子石谷,左源出自高登崖下泻之水。谷内之水蜿蜒下流,飞越于万石之上,尤在雨后奔流喷薄,水石相交,发出嗵嗵之声。逍遥谷林水之美,正如潘师正对唐高宗所云:“茂松清泉,此山中不乏;嵩下好溪,师正所占多矣。”《说嵩》对逍遥谷胜景有述:“上临中峰千仞之危崖,礌硾悬探,偻立如广檐,抱险负绝。据高俯下,三面陟级。天险崭塞,一夫当隘,千虎贲不能翼而上焉。”在谷西金壶峰下有金壶洞,地势险要,架梯方能攀其上,洞中石灿灿如星,为山中佳境。在谷的东北悬崖下有炼师庵,传说为嵩山焦炼师旧居。李白《
赠嵩山焦炼师》序云:“居少室庐,游行若飞。”在逍遥谷下部还有吕祖庙,谷口有田游岩宅(已废)和司马光隐居的叠石溪。
太子沟 旧称万工谷。在太室主峰西观香峰下的永泰寺前。据《嵩书》,此沟原名万工谷。《说嵩》解释说,在古时修谷道及寺院时,服役的民工甚多,费工上万,故名万工谷。后来传说周灵王太子晋出家后居于此沟,故当地群众便称之谓王太子沟。沟上起观香峰下,下至郭店村。在沟上部观香峰下,有一高耸的巨石,上粗下细,若飞若舞,形似张开的伞盖,人称太子伞。在太子伞下又有一长方形巨石,石上有人坐的痕迹及手迹、脚迹。传说此为王太晋坐于巨石上留下的。石上的脚印乃王子晋升天时脚踩的印,故人称此石为太子石。太子石下有一凹形深池,人称太子池。传为子晋洗浴之池。池水下泻,形成溪流,下流至少林水库。今只有雨季方有流水。在太子池左右两侧有形如弯曲竹板状的巨石,其中五个有石孔,罗列拱卫,人称太子幢。在太子石东侧旧时建有太子庙,今信士又建殿多间,为祭祀太子晋的场所。太子庙周围,山石嶙峋,溪水潺潺,阴凉可憩,是一处避暑的好地方。《说嵩》载此处景色:“庙依绝 ,崚嶒缺蚀,旧砌崭然,盖昔人避地处也。此地林樾幽古,石鉴平开,疏涧流淙,泠泠然不舍昼夜。可憩可濯,寒翠宜人,闲花寂草,延缘于岸砌石齿间,或荣或谢,朝暮异色。时闻鸟韵樵歌,响答虚谷。谪仙云:‘山色溪光青于蓝’,其写照矣。”
石门沟 俗称老龙窝,在万岁峰东侧。此沟入口处有两高约10余米的陡崖,东西对峙如石门,故名。在头道石门北约300米,还有两座南、北对峙的陡崖,亦如石门。该沟深邃悠长,其内有一深潭,潭内有泉,四季长流不断,形成溪水。传说此潭为老龙王盘居之地,故当地群众称之谓老龙窝,后沟也被称为老龙窝。沟内有一条崎岖的山道,向北与万岁峰御道相交直通峻极峰。旧时樵夫、放牧者多走此道。沟内林木茂盛,遮阳避日,走在其中十分凉爽。沟两侧山峰横列,峰崖交错,十分壮观。在沟的半腰,有一条东北方向的深沟,直通东北峰顶。此沟平均宽仅5米左右,沟两侧为竖直陡壁,当地群众称之谓“榨沟”。此沟只有下午3点左右方能见到少时间阳光。其内土地肥沃,林草茂盛,阴凉潮湿,地面生长着许多中草药,尤以元胡、茯苓最多。
马蹄谷 沟在万岁峰西的虎头峰下。《嵩书》谓之马蹄谷,《说嵩》称之谓马系谷,当地群众称之谓马蹄沟。沟之外即野猪坡,古时此处为登嵩古道。当时的达官贵人游嵩时,多乘马至谷口,由于再向上无法乘马前行,就将马系在谷口,故名马系沟。又谷内有一巨石,上有马蹄之印,故名马蹄沟。谷内旧时有溪水,水在夏季则有,旱季则干,今雨季才有。在其沟的北崖有一巨石悬探于空中,有崩坠之势。
铁梁峡 在三鹤峰东。此处两山峰相对而立,中间为巨大的峡谷,峡谷间有两个似梁的倾斜石板相连,北者大,名大铁梁峡;南者小,名小铁梁峡。铁梁峡乃古时通往峻极峰的必经之路,乃咽喉之道,故《嵩山志》称之谓铁梁桥,而堪舆者则称之谓蜂腰,即峡谷之腰。铁梁峡地势险要,铁梁南侧为深渊,下行其上,不寒而栗,不小心就有坠谷的危险。关于此峡为何名铁梁峡,《说嵩》解释道,其称之谓梁来自《尔雅》所载的“石绝水曰梁”,即石阻断了水称梁。称铁梁,则是因为人行走在峡谷的石板上,铮铮有声,故名铁梁峡。如今,铁梁峡已修成比较宽阔的石阶路。在此处行走可尽观奇峡风貌。
十潭峡谷 十潭峡谷又称十潭峡、十潭九谷等,源头位于青岗坪。十潭峡为五渡河上游所在,上起青岗坪,下至卢崖水库,全长3.5km,因谷中有十潭而得名,是嵩山山水风光的代表。十潭自下而上分别为搁笔潭、落印潭、映枫潭、抚琴潭、清心潭、玉镜潭、锦碧潭、聚宝潭、墨浪涧、黑龙潭。谷内有风门瀑布、一线瀑布、卢崖瀑布三大瀑布。谷中潭瀑相连,奇石林立,花草繁盛,摩崖石刻众多,泉水自山崖逐级跌落,聚水成潭。十潭峡谷溪水具有季节性,多水期间,潭瀑交错,风景极佳。枯水期间,潭静瀑断,意境深远,《水经注》载:“旸旱缀津,而石潭不耗”。有交错层理、卢崖瀑布、一线天、中华龙鸟等诸多地质奇观。此外,十潭峡历史景观丰富,有老母殿、陈素珍墓园、卢崖瀑布石刻、卢崖寺等。
登山路线
老母洞道
嵩阳书院-峻极峰 ,全程约6公里。这是一条汇集众多嵩山人文景观的登山路线,起始点是嵩阳书院门前,一路上行,走古代隐士们修行的逍遥谷,过仙游桥,停车场(汽车从嵩阳书院西的一条山间公路,走嵩山管理处大门,可以开到这个停车场),过老母洞(古代着名隐士潘师正隐居的地方),上峻极宫(这里有嵩山着名的“云城”、“石船”景观),过炼丹池、行宫,上十八隈,然后一路上爬一段陡峭的台阶,上到三皇口,从三皇口往上,直达峻极峰顶(三皇口有一条向东到二仙洞和白鹤观的道路,还有往上还有一条通往“松树洼”的道路)。1984年,此道被铺成登山石阶道,20世纪80年代,道西开通了直通老母洞的公路,这条道路便成为登嵩主要道路。2002年此道又被改建,使该道成为登嵩主干道。
卢崖寺道
此道从太室东侧的卢崖寺向西,经卢崖瀑布、一线天到青岗坪与古代汉唐御道相交。再向西经周道峰、铁梁峡至峻极峰。此道旧为樵夫登山的道路,很少有人行走。20世纪90年代,随着卢崖瀑布景区的开发,行人逐渐增多。 是一条集嵩山雄奇与秀美于一体的登山路线,景点众多,其中的卢崖瀑布景观壮丽,被称为“珍珠倒卷帘”,是嵩山山水景观代表,居嵩山八景之一。起始点是卢崖水库上面的管理处,然后一路沿河而上,至卢崖瀑布,开始登山。过一线天、青岗坪、玉镜峰、气象站、起云峰、白鹤观到松树洼,再过三皇口至峻极峰。该路线自2002年嵩山管理局修通了卢崖瀑布至峻极峰宽阔的登山石阶道后,此道成为登嵩山主要道路。
法王寺道
约5公里。起始点为法王寺(实际上也是嵩阳书院,从嵩阳书院西侧的公路,走到书院后的嵩山管理站大门左拐,一直到达法王寺,只是此段不适宜步行,可坐车前往),从法王寺东侧向东,过一山头,可到达嵩门下面,此处可览嵩山八景之首—嵩门待月。然后顺沟行走,一路基本都在峡谷里行走,视野不能及远,仅能透过峡谷口看到少室雄姿。过玉女桥,路过一石洞后,提升坡度加大,沿途景观不多,有点单调枯燥,由于提升较快,走起来非常累人。该路线最终通往羊鼻梁与老母洞道合并,过羊鼻梁、盘古殿、登封坛、天爷庙后抵达峻极峰。
其他相关
嵩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古时曾称外方嵩高,五代后称中岳嵩山。由太室山与
少室山组成,最高峰
连天峰1512米;面积450平方公里,东西绵延60多公里;东依省会郑州,西临古都洛阳,南依颍水,北邻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名胜风景区,入选
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太室山曾经为中国八大
名山之一,据《
史记·孝武本纪》载:“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
华山、
首山、
太室、
泰山、东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与神会。”
嵩山的组成
嵩山中部以
少林河为界,东为太室山,西为
少室山;两座高山层峦叠嶂,绵延起伏于
黄河南岸。历代的帝王将相、墨客骚人、僧道隐士,根据这些山峰的形态,给这些美丽的山峰命名,遂有七十二峰之说。
少室山
少室山,距太室山约10千米,
御寨山上
连天峰为
嵩山之
西峰,海拔1512米,为嵩山最高峰,主要建筑为
少林寺。据说,禹王的第二个妻子,涂山氏之妹栖于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庙敬之,故山名谓“少室”。少室山亦有三十六峰,山势陡峭峻拔,诸峰簇拥起伏,如旌旗环围,似剑戟罗列,颇为壮观。少室山山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据《
河南府志》载,
金宣宗完颜列与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战时,
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顶屯兵,故称“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柜一处,人称“小饮马池”,水量能供万人食用,传说明末
李际遇起义即在此处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