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中心小学
扬州市邗江区一所小学
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中心小学,由“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先生的舅舅王鉴人创建于民国八年已未岁(公元1919年),该校坐落在扬州市风景秀丽的“中国医械之都”--------广陵区头桥镇。学校现有24个教学班,学生1400多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67名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占62%。近年来,该校师生荣获国家级奖14项,省级奖25项,市区级奖100多项。
师资力量
走进头桥小学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与各色鲜花、成荫的绿树交相辉映。现代化的多媒体厅、综合艺术厅、钢琴房、舞蹈练功房等教育设施一应俱全,全体教师率先在邗江区实现了电脑网络化办公。该校在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注意校园文化的塑造。组织教师们研读名家名著,广泛开设多种形式的教师沙龙活动,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们选择科学家给自己的班级命名,开展英语Party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从而为广大师生营造了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育环境。
头桥小学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办学品位,使培养一支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成为学校工作不断攀登的坚实基点。学校制定了《头桥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奖惩条例》、《头桥小学听课效果量化实施方案》等系列教育制度,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该校还聘任100位家长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承担了评价学校、评价教师的监督任务。通过开通师生热线,加强了师德建设。该校通过名师讲坛、教师专业成长论、师徒结对、优课评比等活动,鼓励教师业务冒尖,让教师感受到追求的快乐。
办学成就
中国教育学会成员单位,全国基础教育整体改革委员会成员单位等,并跻身于江苏省“省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的行列。
历史沿革
建校原因
头桥中心小学是由“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先生舅舅头桥乡贤王鉴人(本名王继先,字鉴人,习惯称谓王鉴人,王裕泰,敬称王大地主,民国江都县头桥乡乡董、乡议长、甲级议员,头桥王裕泰酱园掌柜)及陈养年(本名陈道庠,别号寒蝉、养年,乡境习惯称谓陈养年,敬称养叟、养老,吴大观舅舅王鉴人的姨侄,吴大观舅妈林氏孺人的哥哥林寿庵外甥,头桥乡甲级议员,上海益祥钱庄创史人)等热衷教育的头桥乡贤,始创于头桥镇都天庙观音阁(庵)。头桥镇史上原属江都,后属邗江,现属广陵,正因扬州历史上从民国至今历次行政区划变动的原因,故而该校建校初原名“江都县二学区南四路小学”,今名为“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中心小学”,校址位于扬州市广陵区头桥镇古桥路。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自晚清政府颁布了《壬寅学制》后,江都(今扬州)各地陆续出现官办和私立学堂。辛亥革命后,原江都县与原甘泉县(注:甘泉县为清雍正九年至宣统三年即公元1731年-1911年,从原清代江都县分出置县,辛亥后回划江都)合并为了新的江都县,当时的江都县教育官员对新江都全辖区进行了划分学区工作,故而史载“···头桥名隶第二学区,下辖多所学校。···”,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江都县又将头桥(今属扬州市广陵区)、嘶马(今属扬州江都区大桥镇)、花荡(今属扬州江都区大桥镇)等县境各地的19所学校,组建成教育协进团,进一步开展施教工作,故而,头桥地区的教育机构在民国时代,是被完全纳入当时江都县(今扬州市)教育系统来进行管理的。
结合《头桥镇志》、《头桥中心小学简史》、《头桥镇社会福利事业的倡导者陈养年》、《深切怀念伯父陈养年》、《回忆乡贤陈养年》、《王鉴人其人其事》、《王裕泰酱园》等乡境史料文献,以及头桥籍印尼华侨陈世骧先生(陈养年之子,现居台湾)的回忆录《我的父亲陈养年》记载,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中心小学,始建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4月4日),当时建校的历史背景是“···民国初年的头桥,竟无一所学校(注:当时头桥乡境均为私塾学堂,尚无正规学校)。地少人多,习俗从商的江洲,急需发展新式学堂、普及科学知识。···”,于是,当时时任江都县头桥乡(今扬州广陵头桥镇)乡董、乡议长的王鉴人(吴大观的舅舅)和其姨侄陈养年(头桥乡甲级议员),出于“教育兴镇,开以民智,培养人才,造福桑梓”的目的,以个人声望发出倡议,“···得到有见解的旅外闻人和居乡政要的支持。···”,这才使得头桥小学的创建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著名校友
头桥小学史上培养了大量著名头桥乡贤,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头桥镇头桥村九字圩人)和“中国著名农机专家”余友泰(头桥镇南华村田家庄人),这二位头桥名人现为头桥市民广场四大乡贤之一。
史载,吴大观的舅舅“···鉴人先生尽瘁家业,稍有成时,即于地方公益赞助日多。···组织教育维护会,率领后生(指姨侄陈养年),创办头桥公立小学,倡导时代教育···”,“···延师招生,申请注册,于1919年开办学堂,初名‘江都县南四路国民小学’,即今头桥镇中心小学的前身。···”,这与吴大观先生在口述自传《我的中国心》第3页中部所述:“舅舅···很热衷与公益事业。我上的那所小学就是他出资兴办的,后来归了地方,成为公立学校。···”,可谓遥相呼应。
头桥小学始建校时,由王鉴人为主,并出任校董,陈养年、田少赢、张时哉等等头桥本地热心教育的开明绅士、旅外名商、社会贤达,集资捐款兴修校舍而办起的。因头桥乡当时被江都县教育部门划属“二学区”,且属旧时江都(今扬州)的“南四路”一带,故这所小学又被称为“江都县二学区南四路小学”或“江都县南四路第六小学”。而《头桥镇志·吴蔚升》、《头桥中心小学简史》,《头桥镇福利事业的倡导者陈养年》等多部不同史料,均同时提到了吴大观(吴蔚升)先生,是这所由舅舅王鉴人创建的扬州头桥小学的校友。
而另据《头桥镇志》记载,余友泰先生(中国著名农机专家,头桥镇南华村田家庄人)与同为头桥乡贤的吴大观先生(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头桥镇头桥村九字圩人,本名吴蔚升),系小学同学与幼时好友,乡境史载,余友泰与吴大观这两位昔日头桥小学与扬州中学时的校友,在哈尔滨聚会时,曾“···叙谈舒畅,怀念家乡···”。
此外,因头桥乡境教育资源整合调整的缘故,原由乡贤林寿庵创办的头桥镇十圩小学,由乡贤朱辂(朱绍周)创办的头桥镇安帖小学,以及头桥镇新桥小学等等乡境北部各校,纷纷强强组合,加入今头桥小学阵营。故而,南京大学校长陈骏、武警政治部副主任胥昌忠、全国劳动模范赵文娟、台湾东吴大学会计系主任王之铨等等头桥乡贤,现均为扬州头桥小学著名校友。
故址
故址往事
据《头桥镇志》、《头桥中心小学简史》和《邗江的庵观寺庙》等多部文献资料记载,吴大观先生的舅舅王鉴人以及舅舅的亲戚陈养年等乡贤,当年始建校时所在的头桥都天庙观音庵(阁),位于民国头桥最繁华的闹市街区之上,因其此处曾有集市,故“都天庙场”在民国乡境可谓妇孺皆知。史载,“···都天庙建于头桥镇,前后两大进,门口有门楼,前进有四大金刚,韦陀菩萨,大殿是都天神象,神象为金面。庙东有三间观音阁。供着观音菩萨。···”,头桥乡境在民国时寺庙较多,头桥都天庙、观音阁均是隶属于“大同堂”的“崇佛门”庙宇,“···(都天庙)在头桥镇。有前后两进,前有门楼,正殿供金面都天神像,庙东附建观音阁三间,···每年五月十八有庙会···百戏杂陈,摊贩云集。···”,足见吴大观舅舅建校地点系旧时头桥镇的人流密集之处正因头桥都天庙与观音阁(庵)分属同一堂口,且建筑布局上紧密相连,视觉心理上亦是一个整体,口头上也常常相提并论,故而多部史料均视观音阁为都天庙的附属建筑,这便是《头桥镇志》记载都天庙和观音阁时,采用了“都天庙·观音阁”的共同标题来描述的客观原因,而对于乡境其它庙宇如头桥道士庙、太平禅林、开元寺、福兴庵等,镇志则是单独进行描述,从中可见旧时头桥都天庙与观音阁(庵)之间,关系之密切实非同一般。所以,《邗江的庵观寺庙》在记载头桥都天庙时,亦使用了“(都天庙)庙东附建观音阁三间”的说法。同时,镇志史载,“···每到三月五日都天菩萨出巡途中,观音庵、三茅宫(故址在头桥镇新丰桥南一带,又名小茅山)都必须住宿,传说菩萨在那里有外宠。···”,这也不失为当时头桥民间的一大旧传。
庙宇今日
据《头桥镇志》记载,头桥各寺内都藏书众多,其中,诸寺“···藏有释家经卷,数镇上都天庙为多···”,都天庙在抗战时曾有名僧“醉老”驻跸,史载“···醉老和尚,俗家姓胡···隐迹江洲···能书会画,才思敏捷,设帐授徒僧俗均收···”,“···住持僧必澄(必隆澄)爱其才,延其课读僧徒,俗家子弟多有从其问学的,人称‘醉老’而不名。···”。都天庙在解放后的1952年,由当时的江都头桥(今广陵头桥)供销合作社作为营销场所,“···都天庙10余间旧屋,前作店面,后为库房。···”,“···当年夏秋,在都天庙场搭棚设点、经营米麦面糠,收购鱼虾螃蟹···”,1959年,头桥供销合作社在都天庙场上,兴建了当时邗江北洲片一带首屈一指的新门市部,乡民“···赞称‘头桥百货公司’···”,该门市服务于当时全乡各村社员(含今已划出头桥建制的原头桥丰盛、八桥、联合、黄桥等村),知名度不小。
1974年,都天庙老屋门市翻建为棉百门市部,故而这里在当时亦系头桥老镇上,人来人往最繁华的街区之一。吴大观舅舅王鉴人当年建校时的都天庙,今部分现存于扬州头桥镇古桥路中部一带(今头桥老街超市附近),仰视都天庙顶,屋宇中部的龙头形砖饰物面向东方,非常显眼,其形状有点类似于河南安阳出土的“妇好玉龙”,在都天庙旧址的街对面巷道内,便是吴大观在《我的中国心》中口述当年画痄腮的那家舅舅祖传老店--------头桥王裕泰酱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13:34
目录
概述
师资力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