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辐麦4号
小麦品种
扬辐麦4号,原名“扬辐麦3046”,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宁麦8号为母本、宁麦9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选育出的小麦品种。
选育过程
扬辐麦4号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选育的小麦品种宁麦8号、宁麦9号为母本和父本,通过有性杂交,辅以60Coγ射线辐照F0种子,选育出的小麦品种。
扬辐麦4号的母本宁麦8号具有穗大粒多,株型紧凑,矮秆抗倒等优点,但存在感小麦黄花叶病,熟期略迟等缺点;父本宁麦9号是优质弱筋小麦,高抗小麦黄花叶病,但抗倒性和熟相一般。
为了选育高抗黄花叶病新品种,改进宁麦9号抗倒性较差和千粒重较低的弱点。1996年春配置杂交组合,同年秋将收获的F0种子经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后播种,成熟时收单穗,分单穗脱粒;1997年秋在黄花叶病重病圃按单穗播种,发病高峰期标识每个穗行的抗性,成熟期在抗性强的穗行中选择丰产、矮秆单株,1998年~2001年连续3年抗病单株选择,2001年夏,选育出稳定株系(编号11-621),连续2年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所进行产量和抗性鉴定,育成新品系扬辐麦3046,2004年参加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组织的多点鉴定和小面积示范,综合农艺性状表现突出,2005~2007年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小麦区域试验,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生产试验,2008年通过江苏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麦200801。2010年获得农作物品种权保护,品种权号:CNA20070263.7。2012年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2014年参加安徽省引种认定。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2003~2004年度扬辐麦4号参加扬州、泰州、射阳、大丰、兴化等地多点适应性鉴定,平均产量为6563.55千克/公顷,较对照扬麦158增产13.31%。2004~2005年度继续鉴定,平均产量7680.6千克/公顷,比扬麦158增产13.46%。2005~2006年度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804.75千克/公顷,比对照扬麦11号增产1.08%;2006~2007年度继续参加区域试验,平均产量7031.25千克/公顷,比扬麦11号增产5.52%,居参试品种首位;2年度平均产量6922.8千克/公顷,比扬麦11号增产3.38%,亦居参试品种首位。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淮南麦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7056.0千克/公顷,较对照扬麦11号增产6.52%,居参试品种首位。在大面积生产上扬辐麦4号产量一般在6000~7500千克/公顷,高产田块8250千克/公顷以上。2008年,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繁殖0.426公顷,经江苏省作物栽培技术指导站组织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单位有关专家验收,实收产量8287.2千克/公顷,达到了优质小麦创高产竞赛目标产量(淮南地区为7500千克/公顷)。
2011年,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江苏省小麦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进行了实产验收,专家组抽测大中农场3块田平均产量为10051.5千克/公顷,实测验收扬辐麦4号0.222公顷,产量为10348.5千克/公顷,是2011年江苏省验收的最高产量,刷新了江苏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首次超过淮北地区小麦最高单产纪录。2011年大中农场实收扬辐麦4号387.2公顷,平均产量8595千克/公顷。2011年,在高邮市三垛镇茆吴村抽测的0.248公顷,扬辐麦4号产量为9549千克/公顷,创造了扬州市小麦单产最高纪录。
2012年,扬辐麦4号在红皮品种中保持了最高产量。2012年6月4日~2012年6月10日,江苏省农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江苏省小麦高产增效创建万亩示范片进行了实产验收,方强农场实测机条播的扬辐麦4号0.1997公顷,实收产量为9217.5千克/公顷,在红皮品种中产量名列第一。专家组对宝应县进行实产验收的田块均为扬辐麦4号,柳堡镇清元村、芦东村王群会等撒播3块田,产量分别为8127千克/公顷、8083.5千克/公顷、7885.5千克/公顷,3块田平均8032.5千克/公顷。专家组对高邮市实产验收的田块,品种为扬辐麦4号,地点为三垛镇茆吴村、司徒镇松柴村,播种方式分别为半精量撒播、条播和机条播,产量为7998千克/公顷、7812千克/公顷、7854千克/公顷,3块田平均产量为7888.5千克/公顷。
适种区域
扬辐麦4号适宜江苏省淮南麦区种植,在扬麦11号推广应用区域及小麦梭条花叶病区也可种植。
栽培要点
参考资料
扬辐麦4号.品种审定查询 - 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6 20:23
目录
概述
选育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