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茅
禾本科黄茅属植物
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 (L.) P. Beauv. ex Roem. et Schult.)是禾本科黄茅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秆基部常膝曲,上部直立;叶鞘压扁而具脊,鞘口常具柔毛;叶舌短,膜质,叶片线形,扁平或对折,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稍收窄;总状花序单生于主枝或分枝顶;花柱圆状披针形,绿色或紫色;花果期4-12月。
形态特征
多年生,丛生草本。秆高20-100厘米,基部常膝曲,上部直立,光滑无毛。叶鞘压扁而具脊,光滑无毛,鞘口常具柔毛;叶舌短,膜质,顶端具纤毛;叶片线形,扁平或对折,长10-20厘米,宽3-6毫米,顶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稍收窄,两面粗糙或表面基部疏生柔毛。
总状花序单生于主枝或分枝顶,长3-7厘米(芒除外),诸芒常于花序顶扭卷成1束;花序基部3-10(-12)小穗对,为同性,无芒,宿存。上部7-12对为异性对;无柄小穗线形(成熟时圆柱形),两性,长6-8毫米,基盘尖锐,具棕褐色髯毛;第一颖狭长圆形,革质顶端钝,背部圆形,被短硬毛或无毛,边缘包卷同质的第二颖;第二颖较窄,顶端钝,具2脉,脉间被短硬毛或无毛,边缘膜质;第一小花外稃长圆形,远短于颖;第二小花外稃极窄,向上延伸成2回膝曲的芒,芒长6-10厘米,芒柱扭转被毛;内稃常缺;雄蕊3;子房线形,花柱2。有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雄性或中性,无芒,常偏斜扭转覆盖无柄小穗,绿色或带紫色;第一颖长圆状披针形,草质,背部被疣基毛或无毛。
产地生境
世界温暖地区皆有,在中国分布于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生于海拔400-2300米的山坡草地,尤以干热草坡特甚,在横断山干热河谷区,可上升到约2700米左右。喜热且抗旱,耐贫瘠土壤,在中国南亚热带丘陵低山有分布,而在横断山地、河谷的石砾质阳坡,形成单优势群落。在贫瘠红壤土上亦能生长良好。
生长习性
黄茅须根发达,主要集中在5-30厘米土层中。分蘖力较强,可达8-10个枝条。在一般年份能正常发育,抽穗结实,在干热地区,4月开始返青,7月开花,9-10月结实,11月份枯黄。
育植技术
采用黄茅和圭亚那笔花豆(Stylosanthes guianensis)间种的栽培方法,能提高黄茅产量和品质,以使黄茅发展成为干热河谷区域的优势牧草。
间种:在干热河谷退化山地挖定植塘,定植塘的株行距为50厘米×50厘米,于5-6月将黄茅种苗和圭亚那笔花豆种苗移栽于定植塘中,移栽方式是两行黄茅之间定植一行柱花草;移栽时,黄茅种苗和圭亚那笔花豆种苗均为苗高10-15厘米,每个定植塘移栽的种苗为1-2株,成活后间苗为1株。
科学施肥:未移栽两种种苗之前,结合整地施1000-1500千克/公顷普钙为底肥,所述普钙中五氧化二磷含量为16%w/w;两种种苗成活后且新叶萌发时追施尿素1次,每个定植塘施含氮量为46%w/w的尿素3.26克。
田间管理:在6-10月的雨季,及时排水,控制土壤含水量不超过15%,在11月至次年5月的干旱季节,保持土壤含水量不低于5%;中耕时人工除杂草。
主要价值
饲用价值
抽穗前有甜味,适口性好,云南农村将其称为蜜汁饲料,黄茅适口性中等,青嫩时为各种家畜乐食。花后期,茎针很快变得坚硬,对家畜,尤其是羊有刺伤皮肤的危害,适口性显著下降。与其它禾草组成的草地,蛋白质含量较低。在中国云南、广西等地区平均亩产鲜草33.3-466.6公斤;耐践踏,适于放牧,一般评定为中等或中下等的牧草。
经济价值
秆供造纸、编织,根、秆、花可为清凉剂。
药用价值
黄茅在药用价值方面,全草皆可入药,味甘,性温,治咳嗽,吐泻,风湿关节疼痛。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物种危害
开花后小穗的尖锐基盘及长芒对牲畜有害。
参考资料
黄茅.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3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