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余义慈
百济第三十一代王
扶余义慈 (599年660年),即义慈王,公元641年~660年在位,是百济第三十一代王,是三十代武王扶余璋之长子,曾被誉为“海东曾子”。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义慈王年幼时即孝声远播,时人誉为“海东曾子”。
强化王权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年),百济王扶余璋驾崩。诏立其世子扶余义慈继承父位。
义慈王即位后,开始对贵族中心的政治体制进行改革,强化王权。
雄峙海东
扶余义慈亲自率军进攻新罗,夺取其四十余座城池,发兵驻守。又谋取棠项城,阻绝了新罗向唐朝贡的道路。新罗告急,唐太宗遣使送出诏书开导劝解。
后来义慈王听说唐太宗在讨伐高丽,于是趁机夺取新罗七座城池;随后,又夺取十多座城池,于是不再向唐帝国朝贡。
唐高宗即位后,扶余义慈向其派出使臣问候,唐高宗对扶余义慈颁下诏书,责令其归还侵占的新罗领土。
然而,扶余义慈抗拒不从,继续进攻新罗。永徽六年(655年)新罗又向唐高宗控诉百济等国又攻取其三十座城池。
被俘至唐
因为贵族的内部分裂,与王室的穷奢极欲,国政开始混乱。
显庆五年(660年唐朝与新罗联军来攻,包围泗沘城(今扶余郡),义慈王固守熊津城(今公州),苏定方猛烈进攻,百济大败。苏定方进而直逼百济都城,百济全国悉数抵抗,仍被苏定方攻破。
唐分百济故地,置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都督府,郞将刘仁愿以兵一万留鎭泗沘城,苏定方将扶余义慈、太子隆、小王孝寅,大臣将领五十八人掳至唐,十一月,献俘于大唐东都洛阳则天门(后改称应天门),唐高宗责问后下诏释放。
病死洛阳
扶余义慈后来病死洛阳,谥号绍,葬于洛阳北邙山,今洛阳邙山凤凰台村。唐高宗 “特许其旧臣赴哭”,并为他立碑。
亲属成员
父亲:扶余璋
儿子:扶余隆
后世纪念
墓地
义慈王埋葬于洛阳凤凰台村。
自改革开放以来,穿着光鲜的陌生人出现在村头祭祀,打听得知,这些人是义慈王的后人,过来祭祀祖先。由于年代久远,扶余义慈墓地已经找不到了,他的后代只好在村头祭祀。“每次义慈王的后人过来祭祀,不仅会吸引本村的人前来观看,也会在周边村庄引起不小的轰动。”
祭坛
2000年9月,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郡守俞炳敦先生代表扶余郡官方,特地将洛阳北邙山20公斤“灵土’带回,在扶余郡设立祭坛,举办隆重的发鞠祭、下棺礼,以及固有祭奉安式之后,又举办招魂祭祀,最终将灵土安放于扶余郡陵山里被指定为史迹第14号的古坟群内,告慰别世1300余年的扶余义慈亡灵。
追慕会
今韩国忠清南道阳化面(原百济都城所在)住民,每年9月13日至14日两天都要举办追慕、慰灵祭祀,由当地“留王山追慕祭祀促进委员会专职其事,在韩国颇具影响。
人物评价
宋·林同《夷狄之孝十首·百济王扶余义慈》:“夷方虽尔异,天性本然同。自昔闻曾子,如今在海东。”
影视形象
2011年韩剧《阶伯》重新演绎义慈王。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8 09:5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