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门是
隋唐洛阳城·
宫城——
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
五凤楼。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
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
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
地理位置
应天门所处位置:紫微城正南门。紫微城,是
隋唐洛阳城·
宫城(皇宫),别称紫微宫,是隋、唐、武周帝国的大朝正宫、世界性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唐代实行东西两京制。东都洛阳,是长安之外的另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位于神都洛阳西北隅至高之处,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前后沿用530余年,成为九朝理政之所,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紫微城因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而得名,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尤其经
武则天增修
明堂、
天堂后,成为世界奇观。紫微城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被誉为“万宫之宫”。
应天门南与皇城正门
端门、郭城正门
定鼎门相对应,北与
明堂、
玄武门、龙光门相对应,处于
隋唐洛阳城南北轴线上。
历史沿革
在这座城楼上,
隋炀帝开创了万国来朝,
李世民下达过焚城令,
唐高宗过问了“韩国政事”,
武则天发表了登基演说,
唐玄宗接见了日本遣唐使。
隋朝时期
隋炀帝
大业元年(
605年),应天门始建,原名则天门,门上飞观相夹,门外即朝堂。
王世充
开明元年(
619年),
王世充僭越称帝,国号郑,改则天门(应天门)为顺天门。
初唐时期
唐高祖
武德四年(
621年),秦王李世民攻克洛阳后,命行台仆射
屈突通焚应天门城楼。
唐高宗
显庆初年(
656年),命农少卿田仁汪重新修葺应天门楼。后又命司农少卿
韦弘机更加营造。
唐高宗
显庆五年(
660年),李治以万国之主的身份命令
百济停止入侵
新罗,百济国王
扶余义慈不从命,于是高宗派邢国公
苏定方平定百济。十一月,苏定方献
百济国王
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名俘虏于则天门(应天门),唐高宗责问后下诏释放。
武周时期
武则天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
武曌在应天门登基称帝,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
武则天
长寿元年(
692年),九月,
武则天因脱落的牙齿重新长出,于是御
则天门(应天门),赦天下,改元。
武则天
神功元年(
697年),一月庚子,有人走入
端门,又入
则天门(应天门),至
通天宫,守门仗卫皆不曾察觉。
唐中宗
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后尊号“则天大圣皇帝”而改称应天门, 十一月戊寅,为避
唐中宗尊号“应天皇帝”而改名为
神龙门。之后又复名应天门。
玄宗时期
唐玄宗
开元二十年(
732年),信安王
李祎大破
奚、
契丹,献上其俘虏,
唐玄宗御应天门领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御五凤楼(应天门)酺宴。命令三百里内的县令、刺史都要亲自率领乐队到五凤楼汇集。其中,河内太守用车装载着数百优秀伎女,披锦绣,有的还扮犀牛或大象,场面新奇美丽。元德秀惟乐工 数十人,联袂歌《于蔿于》。
唐玄宗
天宝二年(
743年),六月七日,应天门观发生火灾,延烧左右延福门,整日不减。
后唐庄宗
同光元年(
923年),四月,唐庄宗祭祀
昊天上帝,于是即皇帝位,文武臣僚称贺。礼毕,御应天门宣制:改天佑二十年为同光元年,大赦天下。
遗址发现
1960年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队通过试掘找到了应天门遗址;
1980年秋,洛阳市文物一队试掘了应天门遗址的西阙和西飞廊;
1990年,应天门东阙遗址被考古发现,经过数月精心清理,东阙遗址显露出昔日宏伟风貌。这是一座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规模恢弘,气势壮观,为当时发现的隋唐洛阳城中保存最好的一处遗址。也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河南隋唐洛阳城应天门东阙遗址的发现,被评选为199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1992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 队试掘了应天门遗址的东阙 、 东角楼和东飞廊;
1995年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工作队试掘了应天门遗址早期 门址东飞廊外侧的散水和铺砖 。
“应天门在北宋末年被毁,历经隋、唐、五代、北宋等多个时期,存世530多年,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有‘天下第一门’之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考古队队长石自社说。
保护利用
2016年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开工建设。
2019年9月13日,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同年底成功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9年12月14日晚,央视戏曲春晚在应天门北广场录制节目。
2020年1月25日19:30,在应天门录制的央视戏曲春晚节目在CCTV-11 首播。
2020年9月4日,央视中文国际CCTV4官微发布消息,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将在河南洛阳举办。会场选址于应天门。
2020年10月1日至8日,“国庆中秋喜相逢,秋晚会场看秋晚”活动在应天门举行。央视秋晚舞台继续保留至10月15日,3D灯光秀继续上演。被
杨启舫誉为“隋唐第一门”。
建筑构造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连为一体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宫阙遗址。遗址平面呈“凹”字型,由门楼、朵楼、阙楼组成,下部台基的范围东西达137米,南北达60米,城门进深二十五米,在这样的台基上建起一百二十尺(合今35米)的城门,其雄伟壮观是不难想象的。应天门墩台东西长51米,南北宽26.5米,三门道,宽度为5米。
两重观
门上有两重观,上题“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
三门道
应天门为一门三道结构,这是封建政治礼制的要求,是对秦汉以来形成的三道之制的继承和发展。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这种分道制度在隋唐时期已经不是那么严格了,隋唐东都城定鼎门内宽140米的天街没有发现专门的分道遗迹,相反整个天街路面上车辙密匝,层层叠压,说明城内的居民可以使用整个大街,已经没有了专用的御道了,但是基本的封建礼制还是得以保留下来了。
五凤楼
“五凤楼”是宫城正门的一种形制,上有崇楼五座,以游廊相连,东西各有一座阙亭,形如雁翅,似五只凤凰,故称“五凤楼”。
十二阙(双向三出阙)
阙楼是城门前两边的望楼,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第一座三出阙城门遗址,其阙楼高120尺,按1唐尺为30.33厘米来算,高约36.4米。
阙楼有单阙、二出阙、三出阙之分。
三出阙等级最高,一般是在母阙外延(或后方)附有两出子阙,规模依次缩小。目前考古发现的三出阙都是隋唐及以后的,形制都基本定型 。紫微城应天门也是平面呈凹形的形制 ,不同的是其城阙为双向三出,结构更复杂,阙楼与城门间以飞廊和垛楼连接。
三出阙,是城阙中最复杂的一类。一般形制是在母阙外或后侧附两出子阙,子阙也是依次缩小,规模都较母阙小 。三出阙中有一类型,是双向三出,即在母阙的后侧和外侧都附有两出子阙,平面呈曲尺形。母阙平面一般呈方形 , 两子阙平面呈长方形,形制结构更复杂 。
考古发现的三出
城阙都是隋唐及以后的,形制都基本定型 。隋唐洛阳城宫城应天门也是平面呈凹形的形制 , 不同的是其城阙为双向三出,结构更复杂,阙楼与城门间以飞廊和垛楼连接。 “这种阙形,强调了宫门上的城楼是构图的主体。城楼特别高大巍峨,左右双阙与它形成犄角之势,处于陪衬的地位 。凹形平面拉开了整组建筑的深度,使它控制的整个空间扩大了 。平面进退有致 , 更加强了立面上高低错落的效果,大大丰富了建筑的造型。”隋唐以后宋元时期的宫城正门城阙无一不是此种形制 。明清时期是我国城阙的衰退期,凹形平面仍存在,但阙已经退化成方亭 。
象征意义
紫微宫宫城的南正门“
应天门”,取名寓意对应天上的“天门”星座。天门,为天帝所居住
紫微宫的正门,也曰阊阖,即
二十八星宿之角宿,
角宿为东方七宿之首,有两颗星如苍龙的两角,为黄道经过的地方。正所谓“上合天门入明堂。”
价值影响
应天门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隋唐都城城门建制特点提供了珍贵资料。从建筑史的角度看,它对后代都城建设也有深远影响,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建筑考古学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俄罗斯国家建筑遗产科学院院士、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杨鸿勋教授对应天门做出的科学复原。
影响后世
应天门对置双阙的形制布局与北魏洛阳城宫城阊阖门、东魏北齐邺城朱明门双阙的形制布局类似,并影响了北宋东京宣德门、元大都崇天门、明清午门的形制布局。这种都城宫阙的形制理念从南北朝以来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变化,但永远不变的是其巍峨宏大的建筑所代表的皇家礼仪和威严。文献记载在应天门举行的国家政治礼仪活动非常多,正是因为这种宫阙形制的礼制性意义,所以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国家和皇权的象征。
影响国外
应天门的名称对国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公元794年建设的
日本平安京(
京都)朝堂院南门名为“应天门”,该名称便取自洛阳紫微城应天门,明治28年(1895年)创建
平安神宫的时候再次继承。
文物遗存
发掘历程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曾对应天门遗址进行勘察;20世纪80年代发掘出应天门门道基石、城门洞与城台墩基;20世纪90年代探明应天门的阙形制为三出阙。考古人员据此判断,应天门是以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并向南伸出阙楼,中间有廊庑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分期
应天门遗址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门址可能重修于盛唐时期, 当与文献所载武则天当政时期韦机重修应天门有关。晚期门址可能重修于晚唐、
北宋年间,当与文献所载天佑年间改称五凤楼有关。
应天门遗址墩台可以分为早、晚 两期,平 面皆呈长方形。早期门址墩台东西长51,南北残宽26.5米 。 晚期 门址墩台直接建在早期门址之上,除利用早期门址墩台残基之外,另又有所扩大。 经拼接,其 东 西 长55.2、南 北残宽25.2米 。
应天门遗址早、晚两期门址皆为3个门道。早期门址3个门道东西各宽5米,3 个门道之间的隔墙东西各宽5米 。晚期门址3个门道破坏严重,仅发掘出东门道东壁及其相关遗迹。仅就残迹可知,晚期门址整体向东平移3.25米。晚期门址的各个门道内地面皆铺石,这种现象应引起重视。
定鼎门遗址三期和四期门址的3个门道内的地面都没有铺石。应天门遗址晚期门址的规格显然高于定鼎门遗址三期和四期门址。
应天门遗址西飞廊破坏严重,仅知其残存早期门址西飞廊的夯筑基槽。经拼接,早期门址西飞廊与晚期 门道东飞廊(1990年发掘) 宽度基本相同,推测早、晚两期应天门遗址东、西飞廊的规模和形制没有发生太大 变化 。应天门遗址晚期门址东门道内出土的长方形砖,皆有被火痕迹,说明应天门可能毁于战火。关于应天门遗址,文献未载其废弃原因和过程,此次发掘可补历史记载之阙。
发掘成果
应天门遗址平面呈“凹”字型,下部墩基东西长约130米以上,南北宽约60米,城门进深约25米。在这样的墩基上建起高约35米的城门,其雄伟程度让人叹为观止。考古人员发掘发现,应天门城门遗址大致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城门遗址残存有墩台、门道、隔墙、东西飞廊、东西垛楼、东西两阙等遗迹;晚期城门遗址即文献所记载的五凤楼遗址,残存有墩台、门道、东西飞廊、东西垛楼、东西两阙及东西马道等遗迹。
在隋唐洛阳城宫城内轴线西侧,考古人员还发现应天门遗址北侧有两排立砖,立砖南部有用小鹅卵石砌成的长约13米的排水沟,立砖和排水沟东面还有一石制柱础。
考古人员据此推测,隋唐时期的应天门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应天门上还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若空中楼阁。这种建筑形制对北宋、汴梁时期的宣德门和明清时期的北京故宫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后世纪念
日本纪念碑亭
日本遣隋使共有5次,到访洛阳的有4次,隋朝派往日本的1次使节也从洛阳出发。遣唐使中名副其实的有12次,处于盛唐时期(650-755年)的有8次,其中到访洛阳的共6次。
因此,1985年,在全日本文化团体联合会会长、奈良县文化协会联盟会长、橿原市文化协会会长、文学博士户田守亮先生的积极努力下,由橿原市文化协会出资,日本奈良县遣隋遣唐使显彰委员会、日本国奈良县橿原市文化协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洛阳分会三个单位在洛阳应天门遗址处建立“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访都之地”纪念碑一通,后又修造石亭一座,以示纪念与敬仰。
1986年10月24日,纪念碑在应天门遗址落成。
1987年,立于应天门遗址北侧;
1993年,日本又捐建了碑亭,连同纪念碑搬迁至应天门遗址东侧。
但无论北侧和东侧,当时皆在洛阳周公庙院内(洛阳周公庙的西至紧临定鼎南路,应天门遗址大部分在周公庙院内)。
应天门复原保护工程开始后,根据工程需要,拆除了纪念碑亭,2016年又恢复至周公庙院内。
“日本国遣隋使遣唐使访都之地”纪念碑亭作为中日交流历史的见证,中日友好的象征,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示工程
根据洛阳市概念性展示方案,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共投资3.5亿元,将采用原状模拟的形式展示,包括应天门遗址的门楼、朵楼、阙楼、廊庑及其周边环境都将“全唐风”打造,建筑造型与隋唐洛阳城天堂遗址、明堂遗址、定鼎门遗址相协调,最大限度保持历史建筑的造型比例、尺度与色彩。由中国文化遗产院和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设计完成。
在功能分区上,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体共分为三层,首层及夹层为遗址展示和展览区,通过应天门历史遗迹和考古发掘实物及其他手段重现应天门的历史原貌;二层及三层为隋唐洛阳城相关历史展示区,以实物、模型及多媒体方式展示隋唐洛阳城的发展过程。届时,游客可登上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俯瞰洛阳城,感受隋唐古城风韵。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建筑的南北均设有广场,工程主体南北侧设置主出入口,各层内空间以栈道分割、相连,密集曲折的道路可以使游客驻足观赏。遗址北侧还设置有停车场。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实施以定鼎路改线为前提。经多次论证,定鼎路改线方案采用地上临时环线道路与地下隧道永久下穿两种解决方式。2016年4月环线道路工程开工,东环线预计在2016年牡丹文化节前建成投用。
此外,由于中州渠与应天门遗址西阙南侧过近,不利于遗址保护,需要将其进行必要的南迁,与遗址本体保持大于5米的安全距离。“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对隋唐洛阳城轴线的完整展示,重现历史脉络,建立隋唐洛阳城各单体之间的空间联系有重要意义。”
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于2016年开工建设,工期540日历天。于2019年9月13日正式开园。
博物馆
2019年9月13日,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开放仪式正式开启,始建于公元605年的应天门遗址博物馆(以下简称“应天门”)首次亮相,正式对外开放。
目前开放的应天门遗址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立在遗址上的保护罩,基座是长120米,宽60米、高9.2米的方形基座。
第二部分是根据文献记载和遗址发掘的想象模型,通高50.3米;由中间的城门楼、两侧的朵楼和向南延伸出的阙楼组成,中间以东西连廊和左右飞廊相连,整体为“门”字型巨大建筑群。馆内集应天门遗址展示、文化科普、艺术典藏等人类文化遗产实物为一体,为游客提供知识、教育和欣赏的游览胜地。
相关文献
史料记载
《资治通鉴·唐纪五》:“秦王世民观隋宫殿,叹曰:“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命撤端门楼,焚乾阳殿,毁则天门及阙。“
《旧唐书·本纪·卷四·高宗上》:“十一月 戊戌朔,邢国公苏定方献百济王扶余义慈、太子隆等五十八人俘于则天门,责而宥之。”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庚辰,太后可皇帝及群臣之请。壬午,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乙酉,上尊号曰圣神皇帝,以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以皇太子为皇孙。”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太后春秋虽高,善自涂泽,虽左右不觉其衰。丙戌,敕以齿落更生,九月,庚子,御则天门,赦天下,改元。“
《新唐书·志·卷二十六》:“神功元年一月庚子,有人走入端门,又入则天门,至通天宫,阍及仗卫不之觉。”
《旧唐书·本纪·卷八·玄宗》:“戊辰,信安王献奚、契丹之俘,上御应天门受之。”
《新唐书·元德秀传》:“玄宗在东都,酺五凤楼下,命三百里县令、刺史各以声乐集。“
诗词歌赋
唐代: 沈佺期
圣人宥天下,幽钥动圜狴。六甲迎黄气,三元降紫泥。
笼僮上西鼓,振迅广阳鸡。歌舞将金帛,汪洋被远黎。
·《古风·其四十六》
唐代: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五凤楼晚望》
唐代: 白居易
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
龙门翠黛眉相对,伊水黄金线一条。自入秋来风景好,就中最好是今朝。
唐代: 佚名
天津桥畔火光起,魏王堤上看洪水。
旅游信息
公交
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周边有众多公交线路可供乘坐:45路、K45路、53路、K53路、61路、K61路、65路、K65路、76路、K76路、81路、K81路、909路、93路、K93路、52路、8路、K8路、59路、K59路,5路、K5路、9路、K9路、22路、K22路、30路、K30路、42路、K42路等。
地铁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