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门相传为天帝
紫微宫、太微宫的南天门,端门东里各有一门,曰左掖门与右掖门。中国古代的皇城南门,多取端门之名。如隋唐洛阳皇城的端门,明清北京皇城的端门。
端门是
隋唐洛阳城皇城的正门。历史上有有名的
元宵节端门灯火既是发生于隋唐洛阳城的端门。端门灯火的发起人是
隋炀帝。
《资治通鉴》载:
大业六年(610年)元宵,隋炀帝把各国君王召集到洛阳,“于端门街盛陈
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自此,端门灯火闻名于世,连外国使者都来观赏。史学界有学者认为:元宵节
赏灯风俗源于洛阳,而城楼布灯习俗则发轫于端门。
端门是
隋唐洛阳城皇城的正门,城门上也有华丽重楼,隋称太微观。其具体位置约在洛阳桥西200米处
洛河北岸。端门是
太微城的正南门,面朝南,很壮观。
从端门往南走百步,就到洛河边了。古时
洛水势大,朝廷利用洛水营造出美丽水景城市——洛河流经端门前被人为地分成三道水路,每道水路上都建有桥梁,看上去非常壮观。第一道水路是主河道洛河,上跨赫赫有名的
天津桥;第二道水路是黄道渠,上面建有黄道桥;在第三道水路上建的皇津桥最妙了,可以随时开合,实现了半自动化。
这样一来,端门前就十分热闹了,三座桥梁上人来车往,三道水路里舟楫频移。从端门往南过了河,便可直达
定鼎门,从端门往北可直通
应天门,在端门东西一线的城墙上,西边一公里有右
掖门,东边一公里有左掖门,端门前形成一个很大的广场。
在这里施放烟火,洛北的宫城、东边的东城、洛南的里坊区都可以看到。除施放烟火,历代也在端门城楼布灯,尤其是在元宵节,端门灯火最旺,在宋词中就有“鹤降诏飞,龙擎烛戏,端门万枝灯火”之语。
端门灯火的发起人是
隋炀帝。据司马光《
资治通鉴》记载:“
大业六年(610 年)春,正月,癸亥朔,帝(隋炀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
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
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自是岁以为常。
”宋人
胡三省指出:“丁丑,正月十五日。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隋炀帝《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曰:“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元宵节首先是灯节,张灯结彩,辉煌灿烂。其次就是游乐。《隋书·音乐志》是这样记载描述隋炀帝时代的
元宵佳节:“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伎人皆衣锦绣缯彩。其歌舞者,多为妇人服,鸣环佩,饰以花毦者,殆三万人。于天津街盛陈
百戏,自海内凡有奇伎,无不总萃。
崇侈器玩,盛饰衣服,皆用珠翠金银,锦罽
絺绣。其营费钜亿万。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擫管以上,一万八千人。大列炬火,
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自是每年以为常焉。”
从这些史料记载可见隋代的元宵节是多么的热闹隆盛,场面宏大。隋代的元宵节狂欢十五日,张灯结彩,炬火烛天,盛服锦绣,珍玩耀眼,百戏竟艳,奇伎总萃,歌舞不息,通宵达旦。隋代元宵节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歌舞表演者多达三万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欢歌乐舞之声,闻数十里外。可想可见隋代元宵佳节是多么的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