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怨以德出自老子第六十三章,原文是”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这句话一般理解为,不论别人对自己的怨恨有多大,都要用
清静无为的
道德来应对。
成语
解释:德:
道德。怨:
仇恨。 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老子》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所谓“为无为”,不是不做,而是“
无争”。是不要刻意为了达到什么目的才去做,而是顺其自然而去做。
如是,“事无事,味无味”便很好理解了。事无事者,当为不要庸人自扰的另一种说法(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更同意不要自己滋事的解读。味无味者,应理解为不要贪图骄奢淫逸生活方式的忠告。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圣人的欲望,就是远离对市井俗念的追求,不被灯红酒绿的奢华所诱惑。不会趋从于“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观去追捧那些足以玩物丧志的“奇珍异宝”,时刻保持一种不惑的心态对待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身外之物。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学习的最高境界,当是能够“学”(品悟)到书本、和前人学说之外的学问,看待一切人和事,都能够站在世人(当事者)的角度和立场,去思考、复原其动机或者原因。还人事至最自然的原始状态,而不敢妄自揣测,把夹杂个人的好恶的主观评判强加于人。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所谓“大小多少”,是言不要看不起“小”与“少”,要能够把小看的不小,把少看得不少。或者,用“大其小,多其少”来描述更容易理解。因为这里面不仅包含有如何看待,还有一个如何对待的问题。如能大其小、多其少,就会有雪中送炭,扶危济困的善行。就会不至于趋炎附势,落井下石,嫌贫爱富,见死不救。从另一层意义上说,“大其小,多其少”,还包含抑富济贫,消除两极分化,化解敌对情绪,实现和谐同存理想。有了这种
思想境界,才能够以德报怨。其实用以德消怨更容易理解本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面对一件难事儿,要学会从最容易处入手,而不要一下子被难倒而放弃。做大事也需要从细微处着眼,“决策决定胜负,细节决定效果”。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世上好多看起来很难的事,其实只是人们人为地把它弄得太难而已。实质上,不在于事难,而在于自己的“心难”。或言“心态难”、“心理难度加大”更好理解。 “大事”者,与之雷同。比如一个农妇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一个“真命天子”开创一个王朝的壮举何其伟大。其实说到底,那些事儿与自己放牧200只牛羊的能力相去不远。只不过你把
羊群驯服了,他把人群驯服了。
说句题外话,国王与村夫的本质差别在于:村夫每日里都在试图从别人(或者庄主)那里多得到一些意外的利益,因而一辈子被利用来替别人创造更多的财富;而国王经常把名义上都归自己所有的东西分封给臣民,从而换取他们的忠心,使得自己的基业越来越稳固。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圣人不是靠天天都能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也不是靠整天夸夸其谈地表达宏大志向才成其为圣人的(一定不要把圣人与伟人混淆。他也不趋同于英雄、豪杰那一类的人物。倒是很类同于“真人”的概念) ,相反,是靠对一点一滴的平凡小事的处理让世人肃然起敬,有口皆碑、奉为楷模的。 如果一个人把践诺看得很轻,一定不会有很高的信誉。轻率对人、轻率作事的,必然遭受众多挫折。正因为圣人眼里根本不存在什么可以不用心去做的事,所以才能够不被挫折所阻挠。
道德经
《道
德经》,又称《道德真经》、《
老子》、《
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
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
老子(即李耳,河南
鹿邑人)所撰写,是
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
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
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
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
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文言文阅读
梁①大夫有
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反,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
楚王。楚王闻之,惄④s然愧,以意自闵也。告使曰:“征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
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
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
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注]①梁:即战国时的
魏国。②劬(q):劳。③窳(y):懒惰、④惄(n):忧思。
<报怨以德>文言文阅读试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窃:盗窃B.楚亭怪而察之 怪:感到奇怪
C.因具以闻楚王闻:听说D.梁王以为信信:相信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
尉以
请宋就乃谢以重币
A.两个“其”相同,两个“以”不同B.两个“其”相同,两个“以”也相同
/C.两个“其”不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其”不同,两个“以”也不同
3.“楚令闻之”一句中“之”字指代的内容是
A.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
B.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C.瓜日以美。
D.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也。
4.下列关于文中部分词语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子”常常用做对人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您”,如本文中“若我教子”的 “子”。
B.“尉”作为一种官职,专指武官,如本文中“因请其尉”的“尉”。
C.“征”有“征召”的意思,特指君召臣,如本文中“征搔瓜者”的“征”。
3D.“令”作为官名,一是指县令,如本文中“楚令”的“令”;二是指政府部门的长官,如“
中书令”。
以下5—6题的句子在《报怨以德》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A.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样厉害呢?
B.别人可恶我们也可恶,为什么都干出这么偏激的事呢?
C.人家可恶,你也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做出这么严重的事呢?
D.别人可恶,我们也可恶,我们的错误是何等严重啊
6.①此梁之阴让也②楚王时则称说
A.①这是梁王委婉地责备我们啊
②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
B.①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
②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
C.①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
②楚王时常说很高兴
D.①这是梁王委婉地责备我们啊
②楚王时常说很高兴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
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梁之边亭人劬力数灌其瓜,瓜美。
②梁亭觉之,因请其尉。
③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
④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8.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报怨以德》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就做边区县令时,教导属下的人不要破坏楚国人的瓜,使魏楚的关系得以重新修好,受到了世人称赞。
B.楚国县令对自己边区人种的瓜不如魏国很不满意,当魏国人浇灌楚国人种的瓜后,他又感到非常高兴。
C.宋就不仅教导属下的人为楚人浇灌瓜田,而且还叫他们在夜里偷偷地浇灌,不要让楚国人知道。
D.本文通过魏人浇灌楚瓜的故事,赞美了以德报怨的美好情操。
《报怨以德》阅读参考答案:1.B 2.D 3.B 4.C 5.A 6.B 7.C 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