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子弄孙(拼音bào zǐ nòng sūn),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汉语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唐·
房玄龄等《
晋书·右季龙载记下》。
成语出处
唐·
房玄龄等《
晋书·右季龙载记下》:“自非天崩地陷,当复何愁,但抱子弄孙,日为乐耳。”
后人由此提炼出成语“抱子弄孙”。
成语典故
五胡十六国时,后赵国君石勒有个侄儿叫石虎,自幼喜爱骑射围猎,游荡无度。他有个绝技,骑在快马上发射弹丸,几乎是百发百中,时常在大路上策马狂奔,飞丸伤人,也常在军营里用弹弓骚扰将士,大家都讨厌他。
石虎长大后带兵打仗,特别好杀戮,降城陷堡之后,男女一律处死。石勒为此屡次对他严加斤责,但是石虎打仗所向无敌,虽然好杀成性,石勒也奈何他不得。
石虎自以为石勒即位称帝之后,自己一定会成为皇位继承人——大单于,不料石勒让儿子石弘当大单于,石虎满怀怨恨。石勒死后,石虎篡位自立,迁都邺城。
石虎令尚书张群调发男女16万人,牛车马车10万辆,搬石运土,建筑华林苑和护邺高墙数十里。他嫌工程进展太慢,逼使民夫点燃油炬,夜以继日赶进度,民夫死亡数万人。
华林苑和高墙建成之日,石虎带着大儿子石宣祈祷山川,两人分乘金银装饰的豪华马车,从金明门出宫,进入华林苑,登上最高的陵宵观,远眺高山大川。他说:“我家父子天下,除非天崩地裂,绝无后顾之忧。从今以后,每天抱子弄孙,快乐度日!”但是,华林苑建成后第二年,石虎病死,后赵内乱,石虎家族全部被杀光。
成语寓意
西方社会的家庭,孩子在年满十八周岁后,就会让其独立生活,这虽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但在父母晚年时,面临着的多是孩子不在其身边的孤独生活。相比之下,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美德里,其中的天伦之乐足以令他们美慕,含饸弄孙的中国老人可以算得上天底下最幸福的群体了。中西方孰是孰非,孰高孰低,难以考量。不过,人生到了某个特定的阶段,保有一颗闲适安乐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经受过暴风骤雨,历练过惊涛孩浪,回归宁静后的安然也是一种人生。当然,“弄孙”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弄一首“高山流水”,再整一出“曲水流觞”,也未尝不可。
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谓语、定语;比喻每天享受快乐的生活;也形容老年人儿孙绕膝,怡适的生活;含褒义,多用于书面语。
运用示例
北宋·
张舜民《紫骝马》:“今年明年一如此,后年不觉发成霜。扶肩策杖出门行,抱子弄孙楼上坐。忽然涕泪满衣襟,为见骅骝面前过。”
明·
高明《
琵琶记·义仓赈济》:“上司来时,干我甚事?我自回去,抱子弄孙嬉他娘。”
成语辨析
“含饸弄孙”的意思是含着糖逗小孙子玩,形容晚年生活的乐趣。“颐养天年”的意思是指保养年寿。“抱子弄孙”与“含饴弄孙”都是表示年老后儿孙满堂的乐趣。这两个成语多数情况下可以通用。此外,“抱子弄孙”与“颐养天年”有别:“抱子弄孙”形容安享快乐,多用于形容老年人,有些类似于“颐养天年”,但“颐养天年”没有表现出喜爱子孙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