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肩榫指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
束腰、
牙条相结合时所用的
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
多用在器物的肩部,也常出现在有腰家具的束腰处。从外形看,此榫的断面是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从而使束腰及牙条结实稳定。抱肩榫采用45度做法,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设计十分巧妙。
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
明清家具的常用榫卯构造。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出45°斜肩,并凿出三角形榫眼,以便于牙条的45°斜肩及三角形的榫舌结合。斜肩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挂套。
有束腰的方桌、条桌、方几、长条几多采用。腿是束腰的部位以下,切成45°斜角,并凿成三角形榫眼,以便于牙条的45°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拍合。斜肩上或留或后装上上窄下宽的燕尾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有些挂销可使牙条和束腰结实、服帖地和腿足结合在一起。注意挂销上口要向内稍许倾斜,这样牙条装上去越拉越紧,反之则会离缝。既左右拉不开,又前后不脱离。
抱肩榫是用在桌面、腿跟裙板之间连接的榫卯结构。如果这个结构做的严谨的话,这个肩口越往下越紧,那么这个肩口是不应该开开的。你在使用之中,哪怕木材干了,只要装了抱肩榫,它要收缩的话,这个肩口,这个腿,它会往里撇,不会张嘴。
假抱肩榫,即在裙板上起一个槽,在腿上这里起一个槽,再加上一个楔钉插进去,两者吻合。但这个榫拍下去,不是越拍越紧,它起不到这个作用。横向的拉是受力的,即便是用胶固化了,它还是受力的。但是如果说这个假榫坏了,你再去修理它,也有难度,这是稍微次一点的,还说得过去。
榫卯结构起源于七千年前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几千年间衍生出千百种花样,基本形制近百种左右,其中派生极多。在中国木建史上,榫卯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基本制作技术之一,明清家具的制作过程中几乎运用了所有榫卯结构种类中的精华形制。在一件明代经典家具之上,运用榫卯结构的范围不同,类型不一,但均起到家具整体形态构造上重要的“关节”作用。
中国明代
古典家具中使用到的榫卯结构共一百多种,可分为几大类型。一类作为面与面的结合作用,或两条边的拼合,还可以是面与边的交接构合,如“燕尾榫”“槽口榫”“企口榫”“穿带榫”等等;另一类是作为点的结构方法,用于横竖才丁字结合、成角结合、交叉、以及直才与弧形才的延伸结合等方面,如“双榫”“双夹榫”“勾挂榫”“楔钉榫”“通榫”“半榫”等等。第三类是将三个构件相互结合的构造方法,常见的榫卯有“抱肩榫”“托角榫”“长短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