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拉·维莱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位于巴黎东北部,远离
城市中心,规划面积55公顷,其中
公园绿地面积35公顷,是巴黎市区内最大的公园之一。原址为19世纪的牲畜屠宰厂及批发市场,1867年建立,曾是人口稠密的移民聚居区。
公园原址是一块由铁路、公路、城市运河和城市住区所界定的老
工业用地,于1867年在原址建设了牲畜
屠宰厂及
批发市场,此处人口稠密而且大多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公园虽处于城市边缘,但是在交通上以
环城公路和两条地铁
线与巴黎中心区相连,巴黎发达的
交通系统让公园牢固地镶嵌在整个
城市体系之中。设计师还利用这种交通便利,将公园的出入口设计在
地铁出入口的旁边。当游客游览完南北有1000多米长的公园后,能在公园的另一端方便地坐到车,可谓十分人性化的交通设计。
公园用地上有两条开挖于十九世纪初期的运河:东西向的乌尔克运河(Canal de l’ Ourcq)主要是为巴黎的输水和排水需要修建的, 它将全园一分为二,分成南北两部分。北区有国家科技展览馆,
展示科技与未来的景象;南区有钢架玻璃大厅和
音乐城,以艺术氛围为主题。南北向的圣德尼运河(Canal deSt . Denis)是出于
水上运输之需而建造的,从公园的西侧流过。这两条近乎直交的运河成为了公园与城市熔融的纽带,同时也是公园重要的景观构成要素。
拉
维莱特公园在建造之初,它的目标就定位为:一个属于21世纪的、充满魅力的、独特并且有深刻思想意义的公园。它既要满足人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要,同时又是体育运动、娱乐、
自然生态、
科学文化与艺术等诸多方面相结合的
开放性的绿地,并且,公园还要成为各地游人的交流场所。由于公园的现状并非是一块空地,而是由三个已建或正在建设的大型建筑和呈
十字型交叉的河流组成,这给公园的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限制性。如何将同样
是公园重要功能的建筑融合到整个公园的氛围中,如何充分的利用公园中现有的优美的
自然景观资源——
河流景观,如何打破现有的十字格局使构图更有活力?这些都成为设计师们在设计时首要思考的问题。
建筑师出身的
伯纳德·屈米,在设计中能够跳出传统的设计构思手法和结构,抛弃传统的构图形式中诸如中心等级、和谐秩序和其他的一些
形式美规则,采用
解构主义的手法,从法国传统园林中提取出点、线、面三个体系,并进一步演变成直线和曲线的形式,叠加成拉维莱特公园的布局结构。这种设计方法有效地处理了整个错综复杂的地段,使
设计方案具有很强的
伸缩性和
可塑性。
拉维莱特公园被屈米用点、线、面三种要素叠加,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各自可以单独成一系统。三个体系中的线性体系构成了全园的交通骨架,它由两条长廊、几条笔直的种有悬铃木的
林荫道、中央跨越乌尔克运河的环形园路和一条被称为“电影式散步道”的
流线型园路组成。东西向及南北向的两条长廊将公园的主入口和园内的大型建筑物联系起来, 同时强调了运河景观。长廊波浪型的顶篷使空间富有动感,打破了轴线的僵硬感。长达2km的流线型园路蜿蜒于园中,成为了联系主题花园的链条。园路的边缘还设有坐凳、照明等设施小品,两侧伴有10~30m宽度不等的种植带,以规
整式的乔、灌木种植起到联系并统一全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