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野味
大型公共卫生公益行动
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人心,近年来,全球发生的多次疫情,原因都指向食用野味。屡禁未绝的滥食野生动物问题,给公众生命健康安全带来重大风险。
落地举措
具体举措
1、用户在百度搜索“野味”或野生动物关键词,搜索结果首页置顶位置会出现“拒绝野味,守护家人健康安全”的提示。
2、百度地图在全国范围内下线一批名称与“野味”相关的餐饮和市场地点信息;并在全国的4.8万个农贸、海鲜市场等地点的信息详情中,增设“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拒绝野味,从我做起”的提醒。
3、百度输入法上线暖心联想词提示,输入“野味” 或野生动物相关词,,“拒绝野味,保护家人”话语出现在联想词第一位。
百度近日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搜索大数据报告-拒绝野味篇》,用数据揭秘此次疫情爆发背后,“野味”的暗流涌动和人们的观念转变,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第一财经、新浪科技、南方卫视、新京报等媒体均参与联合传播。
同时,百度公益联动黄景瑜黄轩黄晓明李治廷李晨宋祖儿周冬雨张天爱等多位明星共同发出“拒绝野味,守护健康”的倡导,促进大众形成“食用野味有害身体健康,危害公共安全”的认知,已在各大媒体进行投放呼吁倡导。
百度人工智能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IFAW)合作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网络野生动物犯罪预防领域的应用。利用百度飞桨平台识别网络非法贸易信息,支持更多网络平台共同打击和预防野生动物非法贸易,并支持执法部门对犯罪行为开展严厉打击。
政府行动
2月18日,福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这个决定强调监管覆盖“野味产业”全链条。
2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七次委员长会议建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关于提请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草案的议案。
2月14日,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决定》,实行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名录管理制度。
2月1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做出回应,表示已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
2月11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明确禁止滥食和交易野生动物,并强调滥食野生动物将依法受到惩处。
2月10日,湖南省升级野生动物管控措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管控的通知》,明确规定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全省范围内禁止食用野生动物,从源头上防范野生动物流向餐桌,防范人与野生动物交叉感染、传播疫病。
2月3日,十部委联合部署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严查违法出售、购买、利用、运输、携带、寄递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1月27日,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监察机关积极开展源头防控,积极稳妥探索拓展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公益诉讼。
1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2020年第4号),明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禁止野生动物交易。
1月23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0年第4号文件,既加强野生动物经营行为监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公告。
社会背景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持续开展流感及相关疾病监测,发现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均诊断为病毒性肺炎/肺部感染。2020年1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这是继2003年SARS事件后,又一起因人类“食用野味”,导致与带病毒的野生动物接触、感染,而引发的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给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SARS事件是指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英语:SARS),于2002年在中国广东发生,并扩散至东南亚乃至全球,直至2003年中期疫情才被逐渐消灭的一次全球性传染病疫潮。
SARS事件后被证明来自中华菊头蝠果子狸与它们接触、感染后,再将病毒传染给食用它们的人类。
世卫组织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冠状病毒的调查显示,这种病毒可能源自蝙蝠,先传给骆驼,再由骆驼传给人类。科研人员在若干国家的单峰骆驼中发现了MERS病毒,密切接触或共处于狭小空间可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2013年开始,埃博拉疫情在若干非洲国家暴发,3年间造成超过1.1万死亡。该病通过直接接触染病动物或人的血液、体液和组织传播。
世卫组织介绍,已知埃博拉病毒在野生动物中,尤其是在非人类灵长目动物中,会引起疾病流行。这种病毒的可能宿主是非人类灵长目动物、小羚羊、蝙蝠、小型啮齿类动物和鼩鼱。
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埃博拉病毒的天然宿主尚未得到证实,但某些吃水果的蝙蝠被认为是该病毒的主要动物宿主。研究表明,蝙蝠可携带病毒而不显示临床症状。
世界卫生组织介绍,疯牛病又称牛海绵状脑病,是牛的一种传染性、神经退行性、致死性脑病。学界认为,疯牛病和新型克雅氏症海绵状脑病是变异普里昂蛋白导致的。疯牛病可传至猫和多种野生动物,也可传染给人。患病的绵羊、种牛及带毒牛是本病的传染源。
2019年2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发布公报说,一种被称为“僵尸鹿”的传染病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鹿群中传播。专家认为,这种病毒未来存在传播给人类的风险。
“僵尸鹿”病是一种朊病毒导致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感染野生的麋鹿和驼鹿等鹿科动物。朊病毒可能传播给松鼠猴、猕猴等动物,所以“僵尸鹿”病有传人的风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主任迈克尔·奥斯特霍姆在有关会议上说,未来几年,存在人类因食用受污染鹿肉而患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可能。
问题现状
来自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团队的梳理发现,现有《野生动物保护法》只规定了三类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即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三有”动物(有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的动物),其中,省级重点和“三有”动物合称“非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剩下的“三无”动物,即没在任何保护名录里的物种,却不受该法限制。
在目前的法律框架下,野生动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合法进入市场。对于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如果是野外猎捕的,需要捕猎证,可以通过国家医药生产任务直接进入医药市场;人工繁育的,可以进入其他各种市场,但是除了列入《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也即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物种外,都不能食用。
非国家重点的保护动物和不在任何名录里的“三无”动物,无论是野外捕猎的还是人工繁育的都可以进入各种市场,但所有进入市场的野生动物要求都有合格的检疫证明。
中国目前的法律对动物的界定范围存在差异,《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是指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动物防疫法》所称动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饲养、合法捕获的其他动物,法律适用的范围较窄,这就导致两部法律的适用对象有一定差距,使得“接合部”的动物出现了问题,监管起来环节多,漏洞就会存在,而且在法律执行上,不同的部门在管理,管理的衔接上也出现了问题。
社会行动
2020年1月22日,人民日报就发声呼吁“为了你我的健康,支持禁绝野味市场”。
2020年1月31日,百度正式发布《百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搜索大数据报告-拒绝野味篇》,报告将用数据揭秘此次疫情爆发背后,“野味”的暗流涌动和人们的观念转变。
2020年2月3日,10部门联合部署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各地严查违法出售、购买、利用、运输、携带、寄递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以及相关的广告。
2020年2月9日,在湖北省召开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陈焕春表示,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尽量少养野生动物,更不能吃野生动物,当今人类新发传染病78%与野生动物有关或者来源于野生动物。
2020年2月10日,据”新华视点”消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拟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增加列入常委会今年的立法工作计划,并加快动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进程。
社会共识
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为了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为了公共利益以及人类社会的良性健康运转,拒绝野味应成为基本常识。我们不仅要拒绝吃野味,更要拒绝交易野味。要知道,没有需求,就没有买卖,也就没有杀害,也就很难发生对人类社会造成剧烈冲击的疫情。
如果在这种时候,我们还不与野味进行彻底切割,还不用法律和道德的利剑对野味说“不”,那就是在制造“人祸”。彻底杜绝野生动物的交易和食用,是摆在当前的唯一正确路径,容不得一秒钟的迟疑。即使这场危机过去,拒绝野味的这根“弦”,还要一直“绷”下去。
人与自然相安无事才是至高追求。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应该对野生动物心存敬畏,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都应该坚决禁绝野味市场。自食恶果的教训,不能一次又一次地呈现。
现实中的制度管理和行为规范,只要执行上稍有疏忽,都可能通过量的积累造成质变,野生动物对人类的报复便可能再次上演。因此,每一个隐患都需要规避,这拷问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素质、智慧和责任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4 08:08
目录
概述
落地举措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