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谏饰非(拼音:jù jiàn shì fē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
荀子及其弟子《
荀子·成相》。
战国·
荀子及其弟子《
荀子·成相》:“请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论臣过,反其施,尊主安国尚贤义。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
荀子是战国后期赵国一位思想家,经常探讨国家政体与管理的问题,他在《荀子·成相》这篇著作中写道:人世间的灾祸,往往就是愚昧无知而陷害忠良;而对于君主来说,没有贤臣辅佐,就像瞎子无人领路,不知走向何方。
荀子接着写道:君主若是愚昧无知,却又要独断专行,自以为胜过他人,如果群臣又不予以劝谏,这就必然要遭到不幸。如果说臣下的过失,那就是“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即是说,拒绝诤谏,掩饰过失,这就是作为臣下的愚昧和过失,而这样的臣下和主上苟同,国家必然会引起灾祸。荀子说,什么是无能?那就是国家多弊,君主疏远贤能,接近邪僻,忠臣没有出路,君主的地位也就难保了。荀子又写道,什么是贤能?那就是通达于君臣之礼,对上能尊敬君主,对下能顺从民意,君主真正能听贤臣之言,这样天下就可以太平了。荀子又说,君主的罪孽往往是由于谗臣当道,贤臣隐居,愚昧加愚昧,昏庸加昏庸。这样,国家就必然要覆灭,君主必然要成为夏桀一类的贼子。
一棵大树,病害缠身,加上风摧雷击,结局是颓然委地。一座大厦,年久失修,加上外力侵扰,结局也是轰然倒塌。一个人,自身病魔缠身,加上拒绝治疗,结局只能是一命呜呼。唐太宗认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善于纳课也就成了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政只有广开言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才能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克服独断专行、闭目塞聪、拒谏饰非的弊端,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科学、民主、正确的决策。
唐·
吴兢《贞观政要·规谏太子》:“从善如流,尚恐不逮;饰非拒谏,必是招损。”
宋·
杨万里《宋故龙图阁学士张公神道碑》:“德宗拒谏饰非,奉天所听陆贽之言皆出强勉;陛下从谏如流,实宗社之福。”
明·
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三:“汤以从谏弗怫而兴,纣以饰非拒谏而亡。”
明·
冯梦龙《
警世通言》卷四:“自朝廷用王安石为相,变易祖宗制度,专以聚敛为急,拒谏饰非,驱忠立佞。”
赵尔巽《
清史稿·洪亮吉传》:“今特宣示亮吉原书,使内外诸臣,知朕非拒谏饰非之主,实为可与言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