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府署之侧,一山甚高。名拜郊台,钱氏故迹。向山之巅险峻处,两边各列有石数十块从地生出者,峰峦岩,穿眼委曲,翠润而坚,谓之排衙石,又称
排牙石。
排衙石在将台山,又名排牙石。相传吴越王钱缪来此,见怪石排立两列,如衙役拱卫,
故名。又传南宋时一度为嫔妃演阵处,故别称“女校场”。石峰苍翠玲珑,高3—5米不等,其上刻有“东南一剑定长鲸” “之思” “陈三元之醮礼”字样。最小一石,状如灵芝草,上镌“涌地云”三字.很是有趣,惜均已不存。按,将台在南宋时属宫禁范围,山顶有块大平地称四顾坪,为宋时禁军的操场,高、孝、光三代皇帝均曾在此登高检阅,中间有块稍高处,相传为检阅台,故而又称教场山。
亦作“排牙石”。石名,在
杭州市西南
凤凰山上。石笋数十枚整齐排列,如牙,故称。或说,如卫士拱立状,故名排衙石。五代吴越王钱鏐曾刻诗石上。宋·杜绾《云林石谱·排牙石》:“临安府府署之侧,一山甚高,名拜郊台,吴越钱氏故迹。山巅嶮峻处,两边各有列石数十块从地生出者,峰峦巉巖,穿眼委曲,翠润而坚,谓之排牙石。”清·袁枚《湖上杂诗》之八:“凤岭高登演武台,排衙石上大风来。”
登上将台山山顶,可见丛林的平地上有几座雄浑的石笋,左右拱卫,这就是历史上久享盛名的“排衙石”。将台山在凤凰山西南、慈云岭东,连接凤凰山、玉皇山和慈云岭,海拔203米。
山顶平坦,约30余亩。西南一端隆起,即人们所谓的“将台”。相传五代时,吴越国开国之主钱缪定都杭州后,曾率领随从上山,在此讲武。他见山顶有一群小岩峰涌出地面,如石芽、石笋,自北而南长约二十余步,高3—5米不等。这些林立的石芽都很像盆景中的怪石,姿态各异,有的挺拔雄伟,有的苍翠玲珑,可以称得上是奇观。其中,最小一石高约3米,状如灵芝草。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石芽竟然整齐地排列成两行,中间形成一条南北方向的通道,仿佛衙门中两队雄纠纠、气昂昂的队伍,钱缪便将其命名为排衙石,并专门为其作了一首七言诗,刻在其中一块较高大的石壁上,诗曰: “王口口口口口口,东南一剑定长鲸。口帝匡扶立王声。口辉争不仗神明。口建瑶坛礼玉京,口口常燕不曾停。口口恒传宝藏经。口口今为显真灵,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来镇上清二。”正书,九行,字径二寸。首行止一王字,系当时臣下所刻。前行书数行字差小,皆漫漶。仅存“仙圣所居,必有祯祥之事;宫庭旋建,聊题七言八句”。审详其意,似为建郊坛而作。最小一石形如芝,高丈许,上镌有“涌地云”三字。南宋学者杜绾《云林石谱》载有排衙石,作“排牙石”,书云:临安府府署之侧,一山甚高,名拜郊台,吴越钱氏故迹。山之巅险峻处,两边各有列石数十块,从地生出者。峰峦蝗岩,穿眼委曲,翠润而坚,谓之排牙石。”《康熙杭州府志》谓之“石笋林”,《圣果寺志》谓之“队石”。
北宋治平四年(1067),杭州郡守祖无择曾在排衙石旁作亭,名介亭。以后屡有毁建,现亭址尚存瓦砾。又民间传说,北宋方腊之妹方百花率义军围攻杭州时,曾在这里安营扎寨,并在山顶平地上调兵点将,故后人称此为将台山。南宋时。其地为殿前司营亲军护卫之所,相传为殿前司教场,宋高宗、孝宗、光宗三朝皆尝御校射于此,今犹沿称御校场。又于介亭后建楼,名冲天楼。南宋诗人陆游《春日绝句》诗描写道:“介亭南畔排衙石,剥藓剜苔觅旧题。读罢南丰数行字,满山烟雨共凄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