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石港
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大泖港上游一支
掘石港,古名掘挞泾,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大泖港上游一支。南接胥浦塘惠高泾惠高泾,北穿金山大桥,北达大泖港。长4.9 公里,底宽50~70 米,底高-5~-7 米,坡比1:3~1:3.5。与胥浦塘惠高泾、池泾、小泖港等河道相交。
干流概况
河道走向
掘石港,南于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三浜村接胥浦塘惠高泾惠高泾,北穿金山大桥,北达金松交界的大泖港。长4.9 公里,底宽50~70 米,底高-5~-7 米,坡比1:3~1:3.5。
河道变迁
浙江来水原来经由长泖东流张泾,由青龙港出海的浙江来水,在黄浦发育过程中,于朱泾附近一线改道北流,主要有秀州塘、泖港、胥浦塘等。秀州塘,由枫泾入境,至泖桥绝于长泖。另一端由华亭(今松江)县城西入大泖,“为宋元时华亭县走秀州之水驿”,故名,乃一条航道,其水则东出长泖,经朱泾镇直入张泾。长泖湮塞,秀州塘向东延伸,夺占泖桥以东的长泖故道;大泖湮塞又夺占了朱泾镇西大泖故道,折向北流,遂与松江城西的秀州塘合,而泖港以北的秀州塘及东出一支的池泾(市泾)则日渐湮塞。泖港,承秀州塘水,原向东直至米市塘,清乾隆、嘉庆年间夺占了氽来庙以北的一段张泾河北折入浦,发展成为大泖港。张泾河以东段遂称为“东泖港”,逐步湮塞。大茫塘,沿平湖边境东侧入境,绝于长泖,与归泾隔泖相望,向东直注张泾。自长泖湮塞,两河遂相接。黄浦发育后,水改道入驱塘中段(今胥浦塘)北流,经掘挞泾(今掘石港)入浦,驱塘以东的归泾则日渐湮塞。胥浦塘,在归泾之南,为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所凿。旧志云:“自长泖接界泾而东,尽纳惠高、彭巷、处士、沥渎诸水,绝石臼浦至张泾”。在惠高泾西尚有一道南北向的驱塘,自山塘直北穿朱泾镇出泖港,在牛舌尖与胥浦相交。黄浦发育,胥浦水北流夺占了驱塘中段,折北至今朱泾、吕巷两乡交界处又夺占南漩子泾(俗称晒花埭港)折东经掘石港入浦。驱塘南段后称为六里塘,水势尚旺;北段(相当于今中官塘)水势微弱,逐步湮塞,胥浦夺驱北流后,驱塘以东被称为“东胥浦”,也逐步湮塞。张泾河在宋代北抵松江府南门太平栅,浙水改道北流,黄浦以南、泖港以北一段成为金山西南诸水入浦的总口,河身日益扩大,清乾隆时称为“大张泾”,也称横潦泾北为“大汜水”,泖港北为“小汜水”,嗣后,小汜水为大泖港所夺,大汜水被称为“竖潦泾”。而黄浦以北的张泾,则日渐淤塞。
水文特征
掘石港地区,为平原感潮水网地区,受黄浦江潮汐的控制。黄浦江潮汐为半日潮型,一天有2个高潮、2个低潮。涨潮历时平均4~5小时,落潮历时平均7~8小时。水位受黄浦江潮汐和上游来水量的双重影响,又受地形地势的制约。每年7~9月台汛期间,受台风、暴雨和潮汛影响,境内河道增水,加上上游洪水下泄,下游高潮顶托,客水在境内停留,常导致内河水位普遍抬高。朱泾水文测站1954年8月2日出现新中国建立以来历史最高水位3.81米,1993年8月20日出现第二次高水位3.79米。
掘石港金山大桥站,最高水位3. 81米,为建国以后金山内河历史最高水位,出现于1954年8月2日,最低水位1. 03米,出现于1979年1月23日。1964年5月,由上海市防汛指挥部根据金山县现有工程防御能力和地面高程的实际情况,确定掘石港金山大桥站水位3. 20米为防汛警戒水位。1960年代每年超过警戒水位的次数仅2~3次,1970年代增加到7~8次,1983~1989年平均每年达37.3次,1983年64次(其中超过3.5米有5次),1989年57次(其中超过3.5米有11次)。随着太湖流域整体治理规划的实施,金山县水位尚有继续抬高的趋势。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由于浙江平湖、嘉善两县为加速洪水下泄,新开挖20条大型河流,连同原有河道加宽浚深,共有72条大小河流通向金山县,使上游来水量大为增加。青浦、松江两县采取大包围等方式治理低洼地,使一部分水量流入金山,造成县境内水位逐年增高。1991年,红旗塘、钱盛荡为太湖泄洪开坝,上游来水大量涌入金山,金山内河水位骤然抬高,洪涝威胁加大。1996年10月16日,上海市防汛指挥部确定,1997年1月1日起金山县朱泾水文测站防汛警戒水位由原3.20米调整为3.50米。掘石港朱泾水文测站是金山县水文信息的代表站,1986~1996年超警戒线水位645次,其中1991年为109次、1993年为119次、1996年为107次。
主要支流
胥浦塘,为市级航道,南承浙江平湖县上海塘水,自吕巷乡西北部入境,沿沪、浙边界而北,至兴塔乡交界处折东,至六里塘口折北(这一段原为驱塘的南段),至中官塘口折东(这一段原为南旋子泾、俗称晒花埭港),抵惠高泾北口与掘石港接。相传为春秋时伍子胥所凿,故名。旧道东至石臼浦出张泾,自黄浦发育,驱塘南旋子泾、掘石港诸水,经泖港入浦,六里塘以东逐步湮塞。流经吕巷、朱泾乡镇,长8.73 公里,底宽40~60(米),底高-4~-5(米),坡比1:3。
惠高泾,南起廊下乡山塘,北穿吕巷镇至三浜村,西会胥浦塘,北合掘石港,吕巷镇以北一段旧志称五龙港或五丫港。流经廊下、吕巷、新农乡镇,长10.86 公里,底宽6~12(米),底高0~-1.5(米),坡比1:2。
小泖港,位于朱泾镇北金松交界,西起秀州塘,东至掘石港与大泖港接。流经朱泾乡镇,长3.1 公里,底宽30~40 米,底高-3 米,坡比1:3。
池泾,位于朱泾镇南部(原新农乡中部),西起掘石港,经三召址后斜向东南,接张泾河,流经新农、松隐等地。原与朱泾市河为同一条河,亦名市泾,承秀州塘水东注张泾。自黄浦发育,秀州塘水北流,池泾遂成为调节河道。长5.16 公里,底宽6 米, 底高0米,坡比 1:2。 沈泾原为胥浦东段,西起吕巷乡六号桥的惠高泾,斜向东南经干巷镇达新张泾,系1961、1970年两次改造而成。新张泾达张堰一段今为“老沈泾”,降为支河。
治理开发
首尾相连的大泖港、掘石港、胥浦塘三条河道,总长17. 83公里,岸线长31. 46公里。金山大桥以北,沿横潦泾,至掘石港,1952年春始建江堤26.7公里,1956年8月大潮汛,江堤大部损坏,1 957年春开始在江堤外坡加筑干砌块石护坡,先在新农乡大泖港张泾河口试筑1 公里,然后陆续砌筑,重点在泖港地区,至1960年止共筑11. 297公里,顶高4米,底宽o.7 米,坡度1:2.5。其中泖港镇724米为浆砌块石驳岸,至1965年共筑护坡23. 34公里。1966 年县境调整,有15. 204公里护坡随泖港乡划入松江县,金山县境存8.036公里,分布在新农、朱泾两乡。1966年以后续建5. 164公里,均建于掘石港金山大桥以北,累计为13.2公里,1967~1971年重点在胥浦塘两岸进行抛石护岸,共9.295公里。经过多年潮水及船行波冲刷,金山大桥以北13.2公里干砌块石护坡损坏严重,大桥以南抛石零乱,部分被窃走,岸线坍塌。据1982年调查,共有严重坍塌地段10. 05公里,一般坍塌地段6公里,尤以胥浦塘地段更为严重,年平均坍进1米以上,累计损失农田60余亩。
1984年经上海市水利局同意,分别轻重缓急,分年分批陆续建设直立式浆砌块石护坡,顶高3. 80米,底宽1.20米(1987年后改为1.40米)。1984~1988年首先治理胥浦塘两岸严重坍塌地段,共完成17. 996公里,市拨投资266万元,1989年基本完成。重点转向金山大桥以北掘石港和大泖港,1989~1992年共建4.096公里,投资96万元。
1996年11月10日~ 1997年3 月30日,翻建掘石港朱泾乡胜利村,新农镇长浜、仙居村段护岸2.77千米,投资220.43 万元。1997年4月,金山县新建张文荡、面杖港、七仙泾、白牛塘、蒲泽塘、秀州塘、斜塘港、小泖港、惠高泾、六里塘、掘石港等泄洪通道护岸33.194千米,总投资2632.5万元。
航道航运
航道
清代,金山境内主要航道共20条,其中张泾河、秀州塘为金山境与华亭、娄县(今松江、青浦)之间交通干道。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县治由金山卫移朱泾镇,掘挞泾(今掘石港)成为内河要道。民国时期,航道日见淤浅。民国24年(1935年),主要航道仅剩8条。解放前夕,除大泖港、掘石港、胥浦塘、张泾外,大部分河道仅能航行10吨左右船舶。
据1985年统计,申平线掘石港航道,胥浦塘—大泖港,长4.9公里,面宽116.8~136.4米,通航能力100吨
码头
朱泾镇东有掘石港,西有秀州塘,南有胥浦塘,北有小泖港,市河横贯东西,中官塘纵贯南北,水路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移县治于此后,朱泾港遂成为主要港口。民国26年(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境,该港顿为衰落。解放前夕,客运虽比抗战时期有所发展,但货运吞吐量甚微。解放后,经济复兴,港口得以发展,装卸码头由自然缓坡或阶梯形改建为石砌驳岸和钢筋混凝土排桩结构。装卸操作逐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1960年起局部转入机械化作业。1975年港口吞吐量为86万吨。1985年,港区有1个客运码头、20余个货运码头,岸线总长度2230.5米,泊位64个,货物堆场总面积12.2万平方米。年吞吐量139.4万吨,是1956年的14倍。
朱泾内河客运码头,位于金山大桥南、掘石港西侧。建于民国9年(1920年),初为木质,年客流量6万人次。1963年改建为垂直驳岸码头,岸线长23米,占地368平方米。1986年3月新建候船室,占地92平方米,每天有8班客轮停靠,年客流量约9万人次,为县内第二大港。
储运二站码头,位于掘石港东岸、油脂化工厂码头北侧。储运二站第一期工程于1986年10月破土动工,至1987年底,第一期工程竣工,占地面积28292平方米,码头为直立式石砌驳岸,长210米,码头前沿水深3米,能靠泊500吨级船舶。1988年6月,储运二站二期工程动工,至1989年6月底二期工程结束。储运二站占地面积60966平方米。码头岸线长450 米,设有泊位10个,码头排设岸壁机械吊机9台,能靠泊60~500吨船舶,日装卸量达3000吨。
1980年代末,金山县境内各港埠定名为金山县港,并划分成朱泾、石化总厂、张堰、枫泾4个作业区。金山县装卸储运公司第二装卸储运站码头——朱泾作业区,水域范围包括掘石港段惠高泾河口至秀州塘河口15公里,秀州塘段万安桥向北3公里,向西2公里,池泾段掘石港入口向东3.5公里,惠高泾段沈泾河口向北1.5公里,向南2.5公里,张泾河段池泾河口向北3.5公里。水域总面积4.8万平方米,陆域总面积126万平方米。共有码头泊位187个(其中客运码头1座)、6426延长米,最大靠泊能力150吨,仓库1.14万平方米,堆场14.9万平方米,装卸机械15台,最大起重能力8吨。1990年货物吞吐量140万吨。
渡口
解放初,金山县重视津渡建设,境内最大津渡掘石港渡,渡船增至2艘,一次过渡由原10余人增至60余人,新辟渡口11处。1958年10月松枫公路通车,在掘石港(今金山大桥南侧)设汽车轮渡,至1959年10月,金山大桥建成才取消。
桥梁涵洞
北秀公路跨掘石港四级航道特大桥梁,全长715.24米, 拟命名为“紫金大桥” ,桥梁车辆限载40吨,轴重限载14吨。
金山大桥,俗称大洋桥、大桥,始建于1937年,1949年5月12日,国民党溃军将枫泾至朱泾公路上的桥梁全数炸毁,并用一辆四吨军用卡车装了32箱炸药计划炸毁金山大桥。 1958年,金山县人民委员会向省里要求修复金山大桥。9月,江苏省交通厅正式批准,并于1959年1月15日开工。1959年9月竣工,耗资59万元,并由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魏文伯题写桥名“金山大桥”。据记载,重建的金山大桥全长仍为125米,双车道,其中车行道宽7米,人行道0.75米,是当时上海最大公路桥,被称为“上海第一长桥”。1989年,经上海市计划委员会批准拓建亭枫公路。随后,金山大桥再次改建。并于1989年12月开工,1990年11月24日竣工。新的金山大桥长370多米,桥面宽17米,四车道,总投资1.5亿元。新的金山大桥施工技术先进,主跨梁首次采用两箱连续挂篮一次推进施工工艺,当时是上海地区跨度最大的箱形连续桥梁。2016年底,金山大桥迎来了再次重建。该项目西起罗星路交叉口东侧,东至仙居路交叉口西侧,全长1893.5米,上跨沈浦泾路和金廊公路,主线桥梁全长1413.06米、匝道桥梁全长375.06米,项目等级为二级公路。总投资约6.36亿元,计划2020年竣工。2022年1月21日竣工。
亭枫高速掘石港大桥,是上海市金山区S36亭枫高速,跨掘石港的一座大桥。位于金山区朱泾镇三浜村南,胥浦塘与掘石港相接处附近。
参考资料
第二节 水位.金山县志.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04 08:59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