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骨草
荚蒾科接骨木属植物
接骨草(Sambucus javanica Reinw. ex Blume)是荚蒾科接骨木属高大草本或亚灌木。接骨草的茎有棱条,髓部白色;叶互生或对生,窄卵形,羽状复叶的托叶叶状或成蓝色腺体;花萼筒杯状,萼齿三角形,花冠白色,花药黄或紫色;果熟时红色,近圆形,果核卵圆形,有小疣状突起;花期4~5月,果期8~9月。因其有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疼痛之效而得名。
植物学史
接骨草因其有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疼痛之效而得名。
形态特征
接骨草为高大草本或半灌木,高1~2米;茎有棱条,髓部白色。羽状复叶的托叶叶状或有时退化成蓝色的腺体;小叶2~3对,互生或对生,狭卵形,长6~13厘米,宽2~3厘米,嫩时上面被疏长柔毛,先端长渐尖,基部钝圆,两侧不等,边缘具细锯齿,近基部或中部以下边缘常有1或数枚腺齿;顶生小叶卵形或倒卵形,基部楔形,有时与第一对小叶相连,小叶无托叶,基部一对小叶有时有短柄。
复伞形花序顶生,大而疏散,总花梗基部托以叶状总苞片,分枝3~5出,纤细,被黄色疏柔毛;杯形不孕性花不脱落,可孕性花小;萼筒杯状,萼齿三角形;花冠白色,仅基部联合,花药黄色或紫色;子房3室,花柱极短或几无,柱头3裂。果实红色,近圆形,直径3~4毫米;核2~3粒,卵形,长2.5毫米,表面有小疣状突起。花期4~5月,果熟期8~9月。
生长环境
接骨草喜较凉爽和湿润的气候,耐阴,耐寒,一般土壤均可种植,但涝洼地不宜种植,忌高温,生于山坡灌丛或草丛中,
分布范围
接骨草分布于中国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日本也有分布。生于海拔300~2600米的山坡、林下、沟边和草丛中,亦有栽种。
繁殖方式
接骨草繁殖方式为扦插繁殖。
用扦插繁殖:采用育苗移栽法。在2月发芽区,选取生长良好,无病虫害的枝条,剪成20~25厘米长的插条,每个留有3个以上的芽节,最上面和最下面的芽节要距剪口1~1.5厘米,然后在整理好的地上,开3米宽的畦,按行距26厘米开横沟,深16~20厘米,每沟放插条15~20根,插条的最上一个芽节要露出地面,然后覆土半沟、压紧,在盖细土与畦面齐平。移栽应在当年冬季落叶后或第二年春季发芽前进行。按行株距各1.3~1.8米开穴,深21~25厘米,每穴移苗1株,填土压紧,在盖土使稍高于地面。
栽培技术
苗高13~17厘米时,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追肥;6月进行第二次。肥料以人畜粪尿为主,移栽后2~3年,每年春季和夏季各中耕除草一次。
可全年采收,鲜用或切断晒干。
病虫防治
自2011年江西省宜春地区人工种植接骨草面积逐年扩大,而接骨草根腐病危害也逐年加重,穆向荣等人研究根腐病为镰刀菌。该根腐病化学防治法通常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筛选药剂。多菌灵、百菌清、敌克松、代森锰锌、咪鲜胺、苯醚甲环唑等化学农药常用于根腐病的防治。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接骨草的根、茎、叶、花及果实均可入药。根或全草有祛风除湿、活血散瘀之功效。《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接骨草:“药性平和,适用于跌打损伤,接骨治疗,捣碎可食。”
药性】味甘、苦,性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止血。主风湿痹痛;痛风;大骨节病;急慢性肾炎;风疹;跌打损伤;骨折肿痛;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或研末撒。
【注意】孕妇忌服。《品汇精要》:多服令人吐。
傣药】牙沙办(傣):根治感冒,咳嗽,气管炎,扁桃体炎,关节脱位,小儿腹泻《滇药录》。牙沙办(西傣):全草治接骨,接筋,关节脱位,小儿腹泻《版纳傣药》。
侗药】骂吝(Mal nyenl),尚骂吝(Sangp mal nyenl):根或全草主治命刀(扭伤),北刀(跌伤)《侗医学》。大叶鸭脚菜,骂杀打,五加皮,走马风:根治腹痛,肝硬化腹水,风湿骨痛,跌打损伤,骨折;叶治骨折,荨麻疹,小儿惊风;全株用于肾炎水肿,跌打内伤积瘀,骨折,妇女产后关节痛,风湿骨痛《桂药编》。
瑶药】大叶鸭脚菜,骂杀打,五加皮,走马风,大节骨:功用同侗族《桂药编》。黑节风: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风热头痛,跌打损伤,骨折。
壮药】骂杀打,五加皮,走马风,大驳骨,接骨丹,棵马风,满疆,喷胸,吓啃:功用同侗族《桂药编》。
【仫佬药】风马参:功用同侗族《桂药编》。
傈僳药】蒴翟,石莲俄腊:根、茎、叶治疗跌打损伤,扭伤,风湿性关节炎,肾炎水肿,腰膝酸痛《怒江药》。
苗药】Yangx fut(羊好),uab mang kuab(蛙蟒哇):全草或根治跌打损伤《苗医药》。Vob m01.Dad(窝姆打):根或叶主治受寒发烧《苗药集》。
观赏价值
接骨草枝叶碧绿,株型优美,生长迅速,能快速达到绿化养眼效果,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观赏性植物。
参考资料
接骨草.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38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