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龙吹打乐是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的民间器乐乐种,至迟在明代末年就已正式形成。经过四百多年的传衍,接龙吹打有了很大发挥发展。接龙吹打有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类别和丫溪调、下河调、青山调等7个品种,983首乐曲。接龙吹打根植于广大山民,成为山区崛起的音乐力量,被誉为
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2006年,接龙吹打被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简介
接龙吹打源于元明时期小观自力村。相传,由石达开败兵留驻万盛青山,而后又由青山调高手向紫钦逃荒将其传入接龙自力村。古巴人创造的巴渝舞,自创改良发明的吹打乐器,流传于巴南区接龙镇及其周边地区。
经过四百多年的传衍,接龙吹打有了很大发挥发展。接龙民间吹打乐被誉为
巴渝文化的一朵奇葩。
乐曲
经400多年的发展,接龙吹打衍生出“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类别983首乐曲。这些乐曲对生产、生活中的客观事物,采用拟声、状形、达意、传情、描事等手法,惟妙惟肖。
至今仍广泛流传而影响较大的有丫溪调、青山调、下河调、昆词、教仪调、伴舞锣鼓、将军锣鼓7大品种。
这些吹打乐既有源于对古代巴渝歌舞的继承,也有对民歌、时令小调等曲种广泛吸收,又从戏曲、曲艺乐曲中引进,还从外地民间吹打乐中直接纳入,种类繁多,曲目丰富。
如昆词,有流利悠远的特色,传入接龙后与当地吹打乐结合,唱词既有风花雪月、林蝉听泉等曲词。又融入川剧唱段,这种品种在全国都很稀有。
如丫溪调,有吹打乐曲152首,源于接龙境内丫溪河流域,为地道的本土器乐曲。它最大的特色是由乐器“大”而形成的慢节奏大吹大打,多用于丧葬、祭祀等活动。为表达人们对送别亲人的沉痛心情,乐手用低音唢呐吹奏,二鼓振节。
下河调,有吹打乐曲125首,系在丫溪调的基础上,吸收五布河下游、与接龙一衣带水的姜家、木洞地区的吹打乐曲的某些特质融合而成。
青山调,则有吹打乐曲108首,相传为清末农民起义农民将领石达开兵败重庆万盛,败兵留驻青山,其军乐之一的吹打乐曲流传青山一带,而后传入接龙。
目前,接龙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号牌”、“朝排”、“将军令” “风入松”等。
乐器
目前,巴南区已有接龙吹打乐班260多个、乐手近2000人,保存有上百年的古老乐器56件,其中4件的传承历史在400年以上。
接龙民间吹打乐的乐器种类,可分为吹奏类、打击类、拉弹类3大类别。最主要的是唢呐、鼓和锣。
每种打击乐器各有规格,组成各式音阶曲调。在演奏过程中,通常以唢呐为主、以鼓指挥,因而构成唢呐主奏、以鼓振节的导乐性特征。
跟音域近五个八度,破空透远,其音洪亮的永成吹打以及音量大、力度厚,音色明快的金桥吹打相比,接龙吹打乐的调式和板式不像其它乐器那么繁复、华丽,反而显出一种特有的简约美和质朴美,从而构成调式、板式的简朴性特征。
乐器特点
其特点:品种多样、曲调丰富、师传乐班、流派纷呈。它有吹打乐、锣鼓乐、吹打唱三大类别和丫溪调、下河调、青山调、昆词、教仪调、将军锣鼓、伴舞锣鼓7个品种,拥有乐曲983首。接龙吹打的曲牌主要有【大号牌】、【朝排】、【将军令】、【水龙吟】、【南锣】、【六幺令】、【风入松】等。
发展
重庆市巴南区现有乐班二百六十余个、乐手近两千人,保存有上百年的古老乐器26件,其中4件在200年以上。乐班不仅经常参加本地民众婚丧寿庆仪式的演出,而且曾多次组团(队)参加市、区(县)的比赛演出,被区、市、中央及台湾电视台摄制成专题片向全国和海外播放。同时,还出版了约八十万字的《接龙吹打乐》、二十余万字的《乡乐新韵——接龙吹打乐论文选》。1991年,
重庆市文化局将接龙镇命名为“民间吹打乐之乡”,并成立了民间吹打乐协会,时有会员500余人;1996年接龙镇成立了民间吹乐艺术团。1999年,又将接龙吹打乐命名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在2000年3月重庆市文化局、
重庆晚报等单位通过群众投票和专家评议的方式,评出的“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中,“巴渝吹打”榜上有名,就是专指巴南区接龙镇和万盛区金桥乡的民间吹打乐。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根植于广大山民中,不断继承、发掘、创新的民间吹打乐形成了风格各异、色彩鲜明的特点,成为山区农村崛起的民间音乐力量。
国家非常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接龙吹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接龙镇被国家文化部正式命名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再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接龙吹打、接龙梆鼓舞等是接龙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节目。
传承意义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北重庆市巴南区接龙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获得“接龙吹打”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接龙吹打,巴南区率先开办“接龙民间艺术专业班”中职教育,将“非遗”保护融入职业教育,同时命名区级项目传承人74名,以骨干带头人的作用引领“非遗”项目传承发展。同时,巴南区还编制了《接龙吹打》教材,进入全区40所学校课堂,让孩子们感受传统“非遗”的悠远魅力。
随着接龙吹打这一民间技艺的发展,如今在接龙的婚礼、开业庆典,甚至新春文娱晚会现场,都时常可以欣赏到这些民间绝活表演,而这些鼓起腮帮仰着头吹奏唢呐的,有一部分人竟是十七八岁的年轻娃娃。这些“90后”的吹打手是2007年初从上万名青少年中海选而出的,如今经过几年封闭式训练,已经出师登台,成为了年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