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澄甫老师《
太极拳使用法》第六节提手上势云:“由前势,设敌人自右侧来击,我将身由左向右侧回转,左足随向右移转,右足提向前,进步,移至左足前,脚跟着地,脚掌虚悬,全身坐在左腿上,胸含,背拔,腰松,眼前视。同时,将两手互相往里提合,两手心侧对,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两手距离约七八寸许,提至两腕与敌之肘腕相合时,须含蓄其势,以待敌人之变,或即时将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于我右腕上,挤出亦可。其身法步法与前挤法略同”。
一,单鞭定势时,重心在左脚,左手手心朝外(左前东方),“眼神随往前(左前东方)看,俱要同时合作自得之”。而此势的假象敌人,则是从右后侧袭来,所以,“我 将身由左向右侧回转”,这“回转”两字,身形的变换角度,须在135度左右。如此大的身形变换,像是翻身撇身捶中的身形变化一样,不但身形神情须由闪赚之意,双手也许有交互协同配合。身向右侧回转时,左掌右勾,须随之交互变化,以便于接住对手来劲。倘若只是直来直去的提手而上,没等你右脚提起,已经被对手击倒了。
二、左右脚的换劲,须以双手合提以领起全身精神,
陈鑫所谓“以左手领起左脚”、“以右手领起右足”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而双手“合提”以领劲,显然比陈鑫一手各提一脚的做法,更具有轻灵活趣意味。所以文中“双手相互往里合提”不特是动作的摹状,而别具深意,值得细细把玩。唯有“合提” ,方能将右足提起,合提时,右勾手略外翻成侧掌,以接对手来劲,右掌随即扶于左臂,可按,可挤,以成辅佐势。亦可手足相合,翻身拧腰成左右向的挒摔之势。
三、接住对手来劲后,提起的右足,向前,在脚跟着地之前,金老师说,田兆麟老师讲拳,右足先有踩踏劲,直逼对手前小腿胫骨(俗称讨饭骨),后来他改作,用脚沾黏对手之脚。而今的“脚跟着地,脚掌
虚悬”,其实依然能显示出足下的沾粘功夫。田本《
杨氏太极拳传抄本》(5)“对待用功法守中正”节云:“须练至腰腿皆可沾黏连随,身形和顺,
伸舒自如,无丝毫拙力,随感随应,方可谓基本之功足”。由此得窥传统杨氏太极拳,对腰腿沾黏连随的训练要求。
四、随着右足踩踏住对手的前小腿胫骨,或沾黏对手脚背后,双肘略坠,作截,随即手足齐舒展,一放,胸中横气,一如心中
磈磊,瞬时落下,对手随之跌出。文中特地强调“胸含,背拔,腰松,眼前视”,将“含胸、拔背”作为两个要领提出来,
杨澄甫老师在《
太极拳使用法》一书里,也就在提手上势这式中首次提出。在“起势预备”中,有“胸微含”的要求,在“揽雀尾按法”中,有“坐腕含胸”,此“提手上势”,则强调“胸含,背拔,腰松,眼前视”,可见其意义非凡。不可徒作“把老论上的一些话,反正地说了一些”而论。
有关“含胸拔背”的动作要领以及技术含义,对比杨家其他诸派理论,有重新梳理的必要。此且不论。陈微明先生《太极拳术》中,由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的“太极拳十要”之二,就是“含胸拔背”,杨澄甫老师是将“含胸”与“拔背”分开来阐述的,“太极拳十要”之三,就是“松腰”,单独将“腰”的要求提出来,可见其重要所在。而《太极拳术》一书之“提手”中,只见“
沉肩坠肘”的要求,找不出“胸含,背拔,腰松,眼前视”的要领来。由此足证,杨澄甫老师《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中的“胸含,背拔,腰松,眼前视”,不是陈微明、也不是董英杰、郑曼青所纂入。而是杨澄甫老师底本中原有的动作要求。《太极拳使用法》编撰之前的底本,究竟有哪些人参与修编,至今我们还无法寻其端倪。正像《杨氏太极拳传抄本》一样,究竟有哪些
杨家学者参与编撰,有待进一步的探究。
《太极拳使用法》中的“胸含,背拔,腰松,眼前视”,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改作“胸含背拔,松腰眼前视”。《太极拳使用法》由“余幼读书时,性好武”的董英杰先生校点,而董英杰自编的《太极拳释义》中之“提手上势”中,虽强调“合提手”的意义,却找不着“胸含,背拔,腰松,眼前视”的要领。同样,《太极拳体用全书》则有“因复与同事赵仲博、叶大密,研习斯术,不一月,病霍然”的郑岳郑曼青校点。我们且不论郑岳曼青与叶大密老师怎么攀上的“同事”,究竟同的是哪一行的“事”,在其自编的《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之“提手”中,只强调“两臂亦即随腰收合”,不但少了“合提”的意义,根本找不着“胸含背拔,松腰眼前视”的要领。董英杰、郑曼青等,都是被唐豪所讽刺的“号称能文章的杨氏弟子”范围内的。杨家这些“读书人”编著的著作,尚且不重视杨家“胸含,背拔,腰松,眼前视”的重要性。而李雅轩先生,出生寒门,从小练少林,学绵掌,晚年则武人文相,此亦足证他太极拳之修为。张义敬
《太极拳理传真》一书,摘录1964年11月20日李雅轩至张义敬信札中,也难怪李雅轩老师会发表此般言论:“含胸拔背这句话,老论上没有。这是形意拳、八卦掌上的规矩。因为陈微明早先跟孙禄堂练过一段时间的形意拳,后来才跟杨老师学太极拳。陈著的太极拳书上,有太极拳十要,把老论上的一些话,反正地说了一些,又添了这句含胸拔背。以后练太极拳的人,以为这句话与太极拳也无妨碍,作书的也将这话沿用了,从此就成了练太极拳的规矩了。其实,不是那回事,所以我今告诉你们,对这句话不要过分强调,如强调了,就脱离了自然。太极拳是以端正为主要的基础。在这种基础上,胸腰脊背为了动作的需要,是有时含,有时挺,有时凸,有时凹。这是身势动态,不能抓着这个含字,就说一定非含不可,成了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