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许氏宗祠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揭阳许氏宗祠位于榕城区西马路东段,距离石狮桥约150米,是潮州后七贤之一许国佐(号班王)的曾祖父许守愚(号蒙泉)为奉祀玉滘公等列祖所创建,约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八年至万历六年(公元1558-1578年)期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31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18米,深57.3米,为揭阳地区现存面积较大的古代祠堂。祠堂为三进厅两天井庙堂格局,灰、石、木结构,主座保留有大门、三山门、拜亭、中厅、后厅,保存完好,结构完整。堂内三山门,相传为御赐敕建,是许氏宗祠一大特色,为潮汕祠堂所少见。
中国许氏
“许”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位列《百家姓》第20位。根据公安部《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许氏在全国姓氏列第26位。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安徽、云南等省居多,这七个省的许氏约占中国汉族许氏人口的50%以上。
神农苗裔
在古汉语中,“姓”和“氏”是有区别的,“氏”是“姓”的衍支,“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许氏源于姜姓,是上古三皇之一炎帝神农氏的后裔,西周初期分封姜姓诸侯之一以国号“许”为氏,始祖为许文叔(姜信)。许国在今河南省许昌县(别称“莲城”),曾为东汉末年和三国魏国初期的首都。
高阳世家
魏晋南北朝以来,多重视“郡望”,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许氏衍迁最早北上冀州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后有高阳、安陆、汝南、太原、晋陵、中山等主要郡望,其中尤以高阳许氏最盛,故多以“高阳”为世家。潮汕一些老房子门上写着“高阳旧家”,则表示主人姓许。
许氏名人
许由:上古尧舜时代的高士,帝尧曾欲让位于他,两次坚辞不就,以“洗耳”明高洁淡泊之志,帝尧封其“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据说,许由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称其为“三代宗师”。长子“夸父”,夸父逐日是流传千古的英雄神话。
许行:先秦农家代表,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许慎: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说文解字》作者,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称。
许攸:东汉末年谋士,官渡之战转折性人物,建议曹操火烧乌巢,大败袁绍军队,奠定统一北方基础。
许劭:三国魏国大名士,曾评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逊:晋代道教著名人物,净明道、闾山派祖师,称许天师、许真君,被誉为“神功妙济真君”“忠孝神仙”。
许敬宗:唐初李世民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助武则天逐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等。
许天正:开漳圣王陈元光副使,唐初随陈镇乱开发闽南,继陈任漳州刺史,配陈祀威惠庙(号“宣威将军”“昭应侯”),为闽台重要民间信仰,被尊为许氏“开漳圣祖”。
许远:与张巡同为唐朝睢阳抗击“安史之乱”牺牲忠烈,并称“双忠圣王”,享祀“灵威庙”,为民间信仰。潮州名贤林大春题传世庙联“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
许浑:唐代诗人,其诗作名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为世人所传唱。
许道宁:北宋画家,当朝宰相张士逊以“李成谢世范宽死,惟有长安许道宁”赞誉其画作。
许申:唐宋潮州八贤之一,曾孙许珏为北宋英宗长女德安公主驸马。
许衡:宋元著名理学家、能臣,有“元代魏征”之称,留下“不食无主之梨”的道德故事。
许仲琳:明代小说家,著名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作者。
许拜庭:清乾隆时期两广头号大盐商,广州北京路高第街许地创始人,曾被称为“广州第一家族”。
许广平:鲁迅夫人,妇女解放运动先驱。
许地山:现代作家、学者,祖籍揭阳市玉湖镇浮山村,笔名落花生,著有散文名篇《落花生》、散文集《空山灵雨》等。
许世友: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开国名将。
许崇清:新教育学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奠基人之一,备受毛泽东推崇,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
许海峰:中国首位奥运冠军。
源远堂
中国人以孝悌为立身之本,古代祠堂作为祭祀祖先和宗族活动的重要场所,是传承祖德家风的重要载体,起到慎终追远、敦亲睦里的重要教化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倡导良好家风的焕发出新的积极意义。
许氏宗祠“源远堂”位于揭阳市榕城区西马路东段,距离石狮桥约150米,是潮州后七贤之一许国佐(号班王)的曾祖父许守愚(号蒙泉)为奉祀玉滘公等列祖所创建,约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八年至万历六年(公元1558-1578年)期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31平方米,为灰、石、木结构,三进三厅五开间两天井两火巷布局,主座保留有大门、三山门、拜亭、中厅、后厅,保存完好,结构完整。堂内三山门,相传为御赐敕建,是许氏宗祠一大特色,为潮汕祠堂所少见。
祠堂东北侧有许国佐为其亲祖母余氏建造的庶祖祠(堂号“追远堂”),俗称“阿婆祠”,约建于明朝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是揭阳地区建造时间较早的女祠。
许氏宗祠自民国起被改造成小学,许氏庶祖祠解放后也被改造为工厂,21世纪初交由族人管理并被列为揭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多年修缮加固,“修旧如旧”,已经基本恢复原貌。许氏宗祠同时为许班王纪念馆和揭阳市源远福利会会址。
堂号由来
源远堂为世界许氏十大堂号之一,创基者是84世玉滘公。宋末元初,为躲避战乱灾祸,安谷公从潮州韩山带四子文明、仲明、克明、义明先居溢溪(今潮州意溪)。不久,安谷公逝世。四兄弟奔走福建莆田,又遇连年灾荒,义明公与长子惟逊(字碧泉,又名耀明)、惟玉(字碧山)迁回广东,居揭阳县城玉滘村,因韩山许氏抗元恐遭元兵追杀,子孙隐称义明公为玉滘公,称源于福建莆田。其子孙为追寻祖源曰:“源哪里来?混混出由莆郡;远于何始?绵绵系自宋朝”,故以“源远”为堂号。玉滘公派下居于揭阳市区约2万多人,支系有榕城东山围,普宁南园(寮园,创基祖为惟逊)、北山大潭、上耘西清(创基祖为惟玉之孙机隐),惠来平山三多足,汕尾甲子东湖,远及浙江象山、台湾高雄等。
辈分字序
(8-39世)
守公有国,茂孟志亨(俊敦仁文),启祥迪佑,实其典成,佳德宏秀,岳日光清,宗元炳泰,文彩昇廷。
世系图表
见《广东揭阳许氏宗谱(1995)》第81-157页。蒙泉公建始祖祠序
君子将管官室,先立祠堂,盖报本追源,尊祖敬宗也。我先君蒙泉,乡荐尹东流(注:南京池州府东流县)典侯事,敬共天子命令。迨告归,犹有本源之思,首祀始祖玉滘公,捐己租田三百石为大宗祭田,五房轮收,以助祭祖;复高曾祖乏祭,再捐己新村、上罔、三洲、黄寨内、龟坑田租一百七十二石,为小宗祭田,三房轮收,春冬二祭。创是举也,光祖泽后,配享列祖,足绥神灵于不匮矣!于是将祖积银四百两,并己助银一百两,乃鸠之督理,可因者仍,可益者增,神龛香案祭具桌椅,糜不尽制。迨事告成,颜其额曰:“源远堂”,盖追远遍及曲尽无遗。先人之位安,而子孙也安矣!顾祖宗礼法之地,而仁义之秩序,规矩之申明,又宁可不典族属相诏告,以秉人心于轨物乎?自是而晨昏之有香灯。告朔,轮之当年,毋得陨越。凡吾子孙,登斯堂,睹斯制,当知祠为人建为人起也。共守典,则俾公庙貌奕代如新,庶不负立庙者之至意焉。噫!斯庙也,仅公一人耳,而列代祠宇未备,权合祀于其中,似未合制。异日吾宗中,有能弘业创建,为列祖各建祖祠,各奠于庙,则吾族昭穆盛序,而列祖洋洋莫爽,岂不从俎豆间式凭之,则昌炽振振有极哉!是为序。
明万历甲辰年阳月朔日立
增捐烝租碑记
尝思盛德莫大于报本,报本莫先于致祭。春露秋霜,古人所为抚时而增感也。伏惟曾祖父勇庄公乃兵部郎中班王公第三子,时遭兵燹,祭业未丰。今则子孙蕃盛,理宜追念本源,增修俎豆。幸元孙岁进士启齐,念前人之功德,殚一己之孝思,爰将本邑土名曲脚松乡自置粮田三亩,年带租谷一十石零七斗五升,愿捐为勇庄公祭祀之业,俾各房轮流,永传千载,以崇祀典。是可风也,用勒瑱珉以垂不朽云。
嘉庆乙亥春房长亨栋暨众竖
源远堂联语
大门:高阳日丽流晖远,太岳风清衍泽长。
三山门:门高不仅能容马,地广须知可植槐。
拜亭:源哪里来?混混出由莆郡;远于何始?绵绵系自宋朝。
中厅:九夺功名十赐宴,三登甲第一叨翎。
中厅:虔诚堂上荐时食,拜舞阶前序燕毛。
后厅:春风早报高阳郡,淑气先临源远堂。
后厅:玉滘支分本闽漳而鼎族,蒙泉源发肇科甲以蝉联
诗礼阀阅
许昱,字景晰,号拙菴。太学贡生,与杨浩、姚显等数百太学生联名抗疏切谏明景帝,“一时名震中外”,选授应天府(今南京)江宁县丞。
许守愚,字敏之,号蒙泉,举人,选授池州府东流县尹。有孝名,侍母奉汤药三月不解衣带,晚年捐己租田创建许氏宗祠。
许公望,字思志,号尚斋,守愚长子,举人,先后授湖广祁阳县、福建顺昌县知县,政声至清代光绪年间尚为当地百姓传颂。子有寰(字凤石)、有宙(字粤石)皆举人,孙国佐为进士。
许有寷,字万石,子国佐。割己身产业修葺许氏宗祠,增置祭田;修桥路,助垂老;饥岁捐赈,活人以万计,邑人称善,卒祀乡贤。
许国佐,字钦翼,号班王、旧菴,有寷长子,进士。官至兵部郎中(正五品)兼督九江饷务,潮州后七贤之一,以“死孝”载方志。
许茂茪,字尔扬,号勇庄,国佐三子,拳毙“九军”头目刘公显子于县门,报父仇亡命十年而归。
许登元,字世光,号其升,茂茪子。处事公正,揭阳“九都曰能”。岁荒,倡设粥厂于韩祠救济饥民,获“望重榕江”匾奖。
许登庸,字揆叙,号萍川,国佐侄孙,进士,太原令,著有《四书节解》等,晚年任榕江书院山长(今揭阳一中校长),曾主持修葺揭阳学宫,屡被推举为“乡饮大宾”。中举60年重登科举官宴,赐建“重宴鹿鸣”牌坊于宣化街(今中山路),故许氏“九夺功名”而“十赐宴”。子重光为乾隆二十五年武举人。
许启穆,国佐五世孙。一生以善、正诫子,焚数百金之债券救人艰危,身后受朝廷嘉勉褒奖,赠启穆及其子大彰皆朝议大夫。
许启齐,字纯斋。国佐子茂茪五世孙,贡生。增捐祭田,许氏宗祠立碑以记,后代称“千粟公”。
许希逸,字菊坡,号堆墨斋主、琅琊逸史,丁日昌幕僚,参与纂修《揭阳县续志》,创建许氏宗祠对面百洲草堂。
许彦章,字介轩,创建滘墘许厝巷尾祖祠“文远堂”(又名祥锡公祠),并创问渠书屋。
功勋世家
许英逵(1906-?),名其云,打铜街人,1929年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第七期,历任兵团副司令、西安城防指挥官、潼关卫戍司令等职,曾参加著名的台儿庄战役、长沙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叙国民党陆军少将衔,获国民政府颁授胜利勋章、忠勤勋章各一座。
许实拱(1914-1990),字伯阳,滘墘人,黄埔军校十一期中将司令。国民党军抗日将领,抗战初期驻防潮汕,负责收集日伪情报;后曾带兵击退日寇收复赣州城。晚年身在台湾,心系祖国和平统一。荣获国家颁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许实浩(1911-2002),字松筠,双踏头人,毕业于黄埔军校。国民党军抗日将领,叙上校衔。在解放海南岛战役中,以苍生为念,下令国民党军不准开炮,深得周恩来嘉许。许氏源远堂抗日将领叙上校衔者还有许元鸿、许典谋。
许鹤卿(1906-1998),字其澄,别号觉因居士,又号黄岐山人,北市人。揭阳一中11届学生,后毕业于广州大学,曾执教于真理中学。1931年弃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参与抗日诸役,授少将军衔。曾发动军界要员捐资扩建修缮揭阳一中,岭东画派著名画家。
许奇高(1905-1985),又名其高,号长寿山人,别署百洲草堂后人,北市人,岭东画派著名左手画家。抗日战争期间,香港举办支援抗日救国义展,在马来西亚参加爱国侨领蚁美厚倡导的“华侨卖画筹款救国运动”。
许玉磬(1908-1932),又名许冰,乳名阿音,金城脚人,彭湃革命夫人,许氏家族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女红军、女革命者。因叛徒出卖在普宁被捕,就义于汕头,年仅24岁。
许玉书(1915-1943),又名晓民,禁城脚人,玉磬胞弟,毕业于金山中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空军学校并获选派美国深造。“七七事变”后回国归队参战,参与国民党军“敢死队”,多次击落日机,在嘉陵江受击堕机牺牲,年仅28岁,葬于重庆黄山空军烈士公墓。许氏源远堂族下烈士还有牺牲于抗日战场的许实明(黄埔军校十三期学生)、许其坤,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的许典能等。
揭阳先贤
许国佐,字钦翼,号班王、旧菴,自署名百洲堂主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自幼好学,生平最嗜诗、酒二行,与当时县令冯元飚诗文相和、交为好友。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丁卯科举人,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辛未科进士,授四川富顺县令,在惩办豪强中受诬陷入狱。两年后脱罪,调任贵州遵义县令,因治理有方、人民拥戴,擢为兵部主事,又转授员外郎,升郎中(正五品),兼督九江饷务。明清鼎革之际,许国佐眼见崇祯皇帝刚愎自用、朝臣倾轧,有才难施,知已无力回天,乃忧愤辞官归家。
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揭阳武生刘公显趁乱聚众起事,号称“九军”(部下有九支部队),次年攻破揭阳城,大肆杀掠,并抓了许国佐的母亲,企图逼许国佐归顺。许国佐在外议事闻知,不顾亲友劝阻,策马只身直闯九军大营,欲以身代死。许国佐见九军不过一班乌合之众,全无爱民之心,虽受严刑拷打仍然不从,关押1个多月后,终被刘公显杀害,年仅42岁,清《揭阳县正续志》以“死孝”论其节,被尊为潮州后七贤之一,遗著有《蜀弦集》《百洲堂集》《旧菴拙稿》《班斋数句话稿》等。
烈士姐弟
许玉磬(1908-1932),又名许冰,乳名阿音,榕城金城脚“迎紫轩”主人许英豪女(许英豪为南枝拳潮汕首代传人之一)。她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创立者、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的彭湃的革命夫人,也是粤东地区较早的中共女党员之一和许氏家族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女红军、女革命者。
1929年,彭湃英勇牺牲后,她满怀悲痛,写下了《纪念我亲爱的彭湃同志》一文,决心继承遗志,坚决要求重回大南山进行革命斗争。1932年因叛徒出卖在普宁大坝杜香寮村被捕,遭受绰号“潮汕杀人王”的张瑞贵施以割去双乳等酷刑迫讯,始终坚贞不屈,说道“我生为红军人,为革命而死,光明正大,决不贪生受辱。”后被押至汕头杀害,年仅24岁。
许玉磬的弟弟许玉书(1915-1943),又名晓民,毕业于金山中学,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空军学校并获选派美国深造。“七七事变”后,愤然回国归队参战,在淞沪会战中击落日机三架,后参与国民党军“敢死队”炸毁日本军械库和兵工厂,屡立战功。1943年,在四川上空迎击日寇中,击落十余架日机后,终因寡不敌众,受击堕机牺牲于嘉陵江,年仅28岁,葬于重庆黄山空军烈士公墓。
许氏“源远堂”族下烈士还有牺牲于抗日战场的许实明(黄埔军校学生)、许其坤,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的许典能等。
文物保护
潮州厝皇宫起
潮汕俗语“潮州厝,皇宫起”,意思是潮汕建筑多仿皇宫宅院,雕梁画栋,精美考究。建筑样式有下山虎、四点金、四马拖车等。以“四点金”为基础,简化为“下山虎”,繁化为“四马拖车”。许氏宗祠主座与“四马拖车”相同,为三进三厅五开间两天井布局,同时又独具特色,如三山门则为潮汕祠堂所仅见。
西马路和打铜街一带,由许国佐后裔所建的进士第、中翰第等官厅、府第共有十八座,大部分保存完整,是难得的大型传统建筑群,具有相当的文化价值。
厝顶
传统建筑的屋顶(潮州话“厝顶”),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卷棚顶、半坡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歇山顶。潮汕传统建筑多为硬山顶,许氏宗祠也为硬山顶。
厝角头
山墙是建筑两个侧面上部成山尖形的横墙,主要起到隔离和防火的功能。潮汕建筑山墙头(俗称“厝角头”)受五行学说影响,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式,由风水先生根据主人命格指定。民居墙头多为金、木、土式,少为水式,极少为火式。许氏宗祠的厝角头为木式。
门当与户对
“门当”本指门前的抱鼓石(俗称“石鼓”),最初用于固定门框,后取镇宅之义。武官用圆形门当,象征战鼓;文官用方形门当,象征砚台。潮汕地区一般混用圆形石鼓,以是否雕兽区分武官、文官。许氏宗祠为许守愚出仕南京池州东流知县后晚年开始营建,属文官,故石鼓未雕纹。
“户对”原是嵌在门楣上,饰以吉祥祝语的圆形、六角形或方形标识。取双数成对,故名“户对”。一般按二、四、十二之数,五至七品官员对应二个户对,四品以上对应四个户对,十二个户对只有亲王以上才能用,即便皇亲国戚,未封王也不敢建三开门,嵌十二个户对!许氏宗祠大门上的户对写着“诗礼阀阅”,意思是以儒家教导修身传世的名门望族。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旗杆夹
明清,凡考上贡生及中举人、进士者,朝廷每人发给“旗匾银”,供其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于大堂挂匾,以示光宗耀祖。因功名不同,功名旗杆有所区别:一是底端的磐石(有的没有磐石),贡生为四角形,举人为六角形,进士为八角形,贡生还需在磐石上垫一圆础;二是旗杆夹,文为尖头象征毛笔,武为平头象征战斧;三是旗杆上的四方“旗斗”,状元为三斗,进士为两斗,举人为一斗,贡生没有斗,如果立四斗必为一品高官。许氏宗祠保留着一块断裂的旗杆夹和两个圆础,旗杆夹上书“嘉庆庚午科甲中式二十五名举人十七代孙许刚中”。
重宴鹿鸣坊
古代官方为新科士子举办的大型庆贺宴会统称“科举四宴”,起自唐宋,沿袭至清,其中:文科宴包括鹿鸣宴(宴请乡试举人,州府主办)、琼林宴(宴请殿试进士,朝廷主办),武科宴包括鹰扬宴(宴请乡试举人,地方主办)、会武宴(宴请殿试进士,兵部主办)。中举满一甲子重逢原科开考,经奏准与新科举人同赴鹿鸣宴,是为重宴鹿鸣,又称重赴鹿鸣宴。
许氏源远堂明末清初中进士2人、举人6人次、武举人1人(许重光),其中许登庸为清康熙三十八年己卯科(1699)举人,至乾隆二十四年(1759)已届60周年,经奏准重宴,并圣旨诏立“重宴鹿鸣”牌坊于县衙前宣化街(今中山路),以记录当时邑人少遇荣典,故许氏“九夺功名”而“十赐宴”。
神龛
神龛是放置神佛塑像或祖宗灵牌的小阁,木造,雕以吉祥如意图案和帝王将相、英雄人物、神仙故事图像,金碧辉煌。祖宗龛无垂帘,有龛门,祖宗龛分台阶依辈序自上而下设位,始祖居中,二、四、六世居左,称“昭”;三、五、七世居右,称“穆”,以此类推,与会议座位排列相同。“昭穆制”始于周公制礼,反映的是长幼有序的思想。
嵌瓷
嵌瓷是潮汕著名传统手工艺,通过剪取不同颜色的精薄瓷器,镶嵌成各种表现对象,主要用于祠堂、庙宇及民居“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物的屋顶装饰。最早出现于明朝万历年间,盛于清代,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金漆木雕
潮汕金漆木雕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不晚于唐宋,经精雕细琢后贴上纯金箔,显得金碧辉煌,主要用以建筑、神器、家具、案头等装饰,与东阳木雕、黄杨木雕、龙眼木雕并誉于世。
龙舞
许氏龙舞是揭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揭阳市民间传统艺术协会会长单位。舞龙是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最初承继殷周“祭天”遗风,汉代已有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套路,唐代以后舞龙从单位祭祀逐渐发展为助庆活动。舞龙活动在揭阳榕城历史悠久,融舞蹈、服饰、潮乐、武术于一体,深受民间喜爱。清代《潮州府志》记载当时潮州府(包括揭阳)灯节“有鱼龙之戏”。 2005年前后,在兴复许氏宗祠过程中,许典钦(字雄霸)、许成高等人有感于榕城舞龙艺术凋零失传危机,组织族人创立许氏舞龙团,经过多年学习传承、保护发掘和整理创新,融合南北龙技艺风格,流畅表达出龙猛、腾、卧、越、攀、跳等动作特征,并在国内首创高柱盘龙等新技法,其表演器械设计、套路受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许氏舞龙还拓展汇入凤舞、麒麟舞、鲤鱼舞等。
祖祠复兴
近年来,许氏宗祠理事会坚持“敦亲睦里、尊老敬贤、和衷共济、光宗耀祖”的理念,致力于保护历史文物遗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良好家教家风、促进族内交流互助;广大宗亲捐款捐物、献智献力,在修缮文物、崇祀先贤、扶贫济困、奖学育才、文献整理、社区活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建设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重修源远堂记
族之有祠,则缅先贤、聚根脉、明世序、凝族力、知分派、亲血统。秉承祖宗遗风遗德,氏族因之,子孙昌盛,世泽衍长,此立祠之宗旨也。揭阳族自明有北市大宗祠,以供祭祀、受瞻仰、享荫益、追远源、知脉络、聚亲情、图久远,遂成望族。北市许氏宗祠,堂名源远,为明朝先祖守愚公所建,于兹四百多年。堂中“科甲济美”堂匾,为其亲手所立笔,光辉熠熠;乾隆皇帝御书“重宴鹿鸣”,满堂生辉;“源远堂”匾额为清朝宰相田从典所书,浑厚沉雄。祠堂文化品位极为深厚,于是族文化,龙脉绵延不绝,名贤辈出,子孙昌盛。然则岁月沧桑,宗祠年久失修,受损严重。族贤倡议修缮以望重光,于是贤者策划,族人踊跃议事,捐资百十不限,集腋成裘,终成二百多万巨资。历经数载,潜心修缮,终告竣工。族人欢呼雀跃,大功告成。成事足慰先祖先贤。宗祠此举也,系揭阳古邑忠孝仁礼仪结晶之精神矣。全族鼎力宗祠修缮一新,展现于族人面前之宗祠,诚如明代当年新祠一般,实可谓子孙不辱先祖,期希然也,后代宜知而谨记之!
是为记。
揭阳许氏源远堂 立
岁次癸巳年孟春中浣
议入祠记
夫祠堂之立也,在追远扬德,尊祖以知来,敬宗以教往。非尊祖无以立,非敬宗无以信,是孔子曰为亲讳、为亲隐。我在城许氏,五世乃有功名,其上无非流庶,而开基至伟!及于近世,吾等祖考,适逢鼎革,安身立命何其艰难,因时因势而行亦世之然。《弈喻》: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其可以今论道而求完人哉?而无祖何以有我,无祖则祠堂与我何干?是碑记“当知祠为人建为人起”所以言者。故今议入祠,其要睦族,使各宗列祖绥灵祠堂、同飨配祀,则子孙浩浩而来,礼祭受教,祠堂可兴而久也。童子无知,胡言以记。岁在庚子。
许氏诫子书
吾以上皆重仁义、尚勇武,忝窃侠名于乡党。然诗礼欠修, 亦未免憾矣!凡我子孙,当以读书为要、强健为辅。至于经商致仕,听其自由。惟奢赌积祸,切须戒止!教子者首于孝悌,是父兄不敢违逆!与人者务期善正,是小民不敢妄欺! 治学明礼,知所敬畏,吾家可兴矣!
重光大事记
1558-1578年间:许守愚创建许氏宗祠,奉祀玉滘公等列祖。
1637年:许有寷、许国佐等首次修葺许氏宗祠并创建许氏庶祖祠。
1815年:许启齐增捐祭租,春房长许亨栋为其在祠堂立碑记。
民国以后:许氏宗祠先后被作为魁西镇中心国民学校(初等小学)、市立第二小学、北市小学。
1995年:在许典钦(字雄霸)等争取下,揭阳市政府将黄岐山走马陵许守愚、许国佐“双贤墓”先行交由许氏族人管理。同年,在揭阳学宫隆重成立许班王学术研究会,陈燕发、谢昭思、孙锐卿、巫奕琦、许登科、许鹤卿、彭妙艳等领导和名贤出席活动,陈鸿辉、许典钦分任正副会长,并出版成立专刊;参编《广东揭阳许氏宗谱》出版。
1996年:“双贤墓”被列入第二批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揭府〔1996〕21号)。
1997年:市文管委批复成立许班王纪念馆。
2002年:揭阳市政府将许氏庶祖祠交由许氏族人管理。
2005年:揭阳市政府将许氏宗祠交由许氏族人管理并将其与许氏庶祖祠同时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揭府〔2005〕66号);同年10月启动修缮许氏宗祠。
2013年:在许典钦、许实勋、许成佳、许成斌、许成辉、许敏伟、许映卿(女)、许再惜(女)等族贤族亲的带动下,广大族人踊跃捐资,许氏宗祠基本修复完工,许氏庶祖祠启动修缮。
2015年:许氏庶祖祠修复完工。许氏奖学基金成立,后改名为班王奖(助)学金。
2017年:以许氏源远堂为纽带,重组成立揭阳市源远福利会,下设文物保护、班王奖(助)学金、许班王学术研究、文化传播与青年工作4个分支机构。
2018年:许班王纪念馆正式开馆。出版《揭阳许氏源远堂资料汇编》。
2019年:许氏宗祠(含许氏庶祖祠)被列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粤府函〔2019〕96号)。
2021年:许氏宗祠举办晋主大典,标志着许氏宗祠全面实现重光。
活动时间
正月十一:许氏源远堂新年文艺联欢晚会
二月十六:祖婆余氏贞勉忌日
九月十五:黄岐山西麓走马陵祭扫蒙泉公、国佐公“双贤墓”
九月廿七:金和祭扫祖婆余氏贞勉墓
十月第二个周日:祭扫世光公(许登元)墓
研究文献
创基历史
许氏来揭阳创基始于宋末元初。潮州韩山名贤世家之许氏八十三世光祖公,最先来揭创基于潮临村(又称渡头村,在今东山区磐东镇境内),以后分创十多处。稍后,八十四世玉滘公从福建迁来,住榕城西马路。明末清初,又有一些许氏支系从福建等地迁来,分居于十多处。于今,许氏分布在榕城区两个镇、四个居委会,东山区一个镇、二个居委会,揭东县九个镇,汕头市一个村,共29个居住点,人口在五万以上,还有众多侨胞。
许氏在揭阳,以韩山世系为大。韩山许氏于唐末因世乱从福建南诏迁来。至宋末三百年间,兴旺发达。自许氏七十四世(韩山许氏二世)许申公起十一代,有文武仕官四十一人,其中进士十九人。七十七世许珏公还是驸马公,故友名贤世家之美称。讵料宋末元初遭两次重大祸灾,烧杀掳劫,许氏各走他乡,谋生落籍。其祸灾之一,是宋理宗淳祐一年(公元1241年)之“韩山为事”。其时,有一太监游访韩山山前乡,因许氏失于款待,被诬奏说驸马公子孙在潮州私通元番,帝下谕行剿。山前乡许氏子孙闻知,于圣旨未到时,先行逃散到外方,而祖址被焚。许氏八十二世义夫公之子安谷公(号竹林),携子奔往潮安溢溪(即意溪)避难,不久病逝。宋末时,其子孙遭元兵剿杀,再奔福建莆田,后安谷公之子玉滘公(号义明)再迁来榕城。义夫公之二弟谦夫公(曾官授韶州教谕,因世事日非,退隐在家),时虽年迈,也带子光祖、光宗、光族等,避居揭阳豹岗锦里(现揭东云路镇境内许厝埔)。祸灾之二是,为元凶剿杀。“韩山为事”后38年,帝昺走潮州时,陈壁娘(张世杰妻)、许大娘招募义士勤王,当时隐居的许氏八十四世君辅公(进士、原漳州南靖县知县,辞官回家)也从隐居处回乡,率子弟兵响应,勤王抗元。公元1278年,元将唛都(奸徒张弘范降元后被赐名)引兵陷潮州后,在潮屠杀忠臣义士,许氏受“扶宋不扶元”之祖训,又群起勤王,被大肆烧杀,子孙散走他乡避难。潮人死难之惨烈,以许氏为最。
八十二世谦夫公长子光祖、字福南、号致政,赐进士出身,官任湖广武城县县尹,升东昌府知州。因宋室日颓,不仕,回家隐居。“韩山为事”,与二弟光宗、三弟光族,随父避居豹岗。期间,历察揭属山川,至磐溪都(今磐东镇)西北,见潮涨潮落,碧水环流,田畴广阔,土地肥饶,林木苍翠,古渡扁舟,胜似画图,遂与三弟光族于此地创寨,以潮临为名。此地与锡场乡隔河相望,古渡相通,又称“渡头村”。公避居揭阳后,韩山之事渐平静,置业有谷万七石,潮临人称“万七公”。光祖之二弟光宗,从豹岗分居于山沟尾(又名仙埔尾,今锡场镇之后围村),建寨修祠,繁衍,人口二千多。光祖公之三弟光族,又名福耀,号直斋,与兄长局潮临时,首领有蓝田都之崎岭、藤吊岭、牛牯岭及赤坎、河浦岭、长尾林、白石登岭、陈公山、牛角林、枫林、白颈山、赤秋溪岭、贝象等处粮山,复创粮渡二所于渡头潭角及浮山过湖岗渡。子五人,分迁于陆丰甲子、甲东奎湖、甲东前及惠来金来州、神泉等地。因光族公有功于潮临,故配祀于光祖公。
光祖公有四子:君佐、君宰、君辅、君弼。宋亡之年,光祖,改名醉翁,与四子君弼奔往饶平之黄岐山,此地偏僻,适于避乱,较平静后迁至平原许厝埔;又因地势低洼,再迁黄冈山上乡。光祖公妈之墓今犹在。公募碑文曰:“宋醉翁许公之墓”;妈另葬,碑文:曰:“宋善人黄氏墓”。可见宋虽亡仍不忘宋之志,也可见危难中仍不敢以真名出现。光祖公在炮台东岭也有墓,传说是衣冠冢。
光祖公长子君佐,字象泰,号心月、朝喜,乡进士,授湖广武昌县教谕,不仕,回家隐居,为渡头许之始祖。长子愚隐,次子泮学,兄弟情笃,不甘分家,各生二子,为示亲如胞兄弟,堂兄弟四人排列为春夏秋冬四房,沿称。春房北潭公,居渡头下寨,后分创凤潮村(今东山区境内)及象岗村、古湖村(今揭东县云路镇境内)。夏房平山公居渡头村新围,后分创东寮村(今揭东县玉湖镇境内)及榕城金城脚之下池许。秋房元溪公,住渡头南北厝,后外迁,少数居于浮山村新寨内,有部分居新亨下埔,大多徙外县。冬房松溪公,住渡头南北厝,分创浮山村(今揭东县玉湖镇境内)、溪围许厝(今揭东县登岗镇境内)及汕头市崎山沟边外(今汕头金园区中岐居委会沟湖村)。
光祖公次子君宰,字朝隐。因光祖公认为潮临村接近县城,尘市嚣杂,非隐居之地,与黄氏太及次子君宰离开潮临,徙居桃山都(今揭东县炮台镇)东岭村。该村现有1900人。该系九十五世振万公分创渔湖溪南东寨,现称渔湖东仁许厝村。又分创云路官田埔。
光祖公之季子君辅,年方便随父外出,避“韩山为事”之难。中进士,授漳州南靖县正堂,德政惠于民,士庶感戴,为之刻像建生祠,勒碑其事立于文庙之左。事闻于朝,钦点户部主事。宋理宗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分居于饶平樟籍乡(现属澄海市隆都镇)。元兵犯闽时,奏请回潮养亲。公元1278年,陆秀夫、张世杰保帝走潮州,君辅从隐居地石龙寨回上浦乡,响应陈壁娘、许大娘之号召,率子弟兵勤王抗元。1279年崖山兵败,陆秀夫负帝投海,重兴绝望,君辅悲愤不食元粟,同年十一月廿六日卒。
榕城许氏玉滘公派下,是揭阳许氏另一较大派系。宋末,“韩山为事”时,八十二世谦夫公之兄义夫公之子安谷公(字竹林)带儿子克明、东济、明济、义明,先奔溢溪(意溪),未几,安谷公逝世。因元兵多次搜掠,四子再奔莆田。不久,八十四世义明公(玉滘公)迁来揭阳榕城北市(一说先居官溪都,后迁入榕城),八十五世祖碧泉公分创普宁寮园村,九十一世见石公(名守鲁)迁普宁北山大潭、惠来平山三多足、甲子东湖。许氏创业榕城以来,子孙昌盛,人才辈出。明末登进士者有蒙泉公、国佐公、登庸公、凤石公。民国时期毕业于中央军校者二十多人,被授予将级军衔者三人,上校军衔者三人。其祖祠源远堂中厅对联:“九夺科名十赐宴,三登甲第一叨翎”,概括其古代功名之盛。裔孙许典存,参予创建榕城自来水厂,现任揭阳市自来水公司经理、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获汕头市劳动模范和揭阳市文明市民光荣称号。
韩山世系来揭阳创基者,还有八十二世竖基公裔孙,创寨在官溪都槎桥乡洋内村(今榕城区仙桥镇境内),今人口500多人;分创梅云镇石头洋内村,人口650多人。
现住榕城区梅云镇夏桥村和潮东村之许氏,于元末从福建莆田迁来。元末(公元1368年),许氏万一公带三个儿子与一位姓章先生,从福建莆田县待诰巷(俗名刣狗巷)一同来潮创业。到紫峰山下时,见一片依山傍水平坦之地,土质肥美,遂定居建寨,至夏季完成,该地状似板桥,故取夏桥为村名,2100多人。上述章姓先生受聘于夏桥村,与万一公情谊深厚,以礼金相酬,拒而谢之。章先生无嗣,万一公以次子玉谭为先生嗣裔,并议定玉谭属下子孙,应以“生姓章死姓许”相传,以表“落叶归根”,潮东村历代子孙恪守祖训,相传。玉谭公子孙勤耕力作,成为周围较富庶之村寨。解放后,大兴农业水利;改革开放以来,省道沿村过,工商云集,经济腾飞。现人口五千多人。
榕城区梅云镇石头村许氏,现有三千多人,系先后从三个地方迁来。其中较大派系是“源远堂”。其始祖松轩公,讳爵,字廷贺,原籍松江府华亭县云间乡(现属上海市),乃江南进士,授横州刺史。元至正庚子年(1360年)左迁揭阳市主簿。传子有三,达道、达德被遣回祖地,达均公留在揭阳,占籍于官溪都石头乡。旧《揭阳县志》载:“许爵,江南华亭进士。”又载:“许爵,江南华亭人。至元二十年授揭阳主簿,后占籍于官溪都石头乡。”第五世祖日房素静公分创三洲(今属揭东县霖磐镇)、芦清(今属揭西县东园镇)及望草洋三个村;月房梅隐公留居石头村。九世祖继玉公,祖孙双进士,长子次子两房文武七登科。十七世材勇公登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科三甲武进士。“源远堂”代有硕儒,居堂事政,宗族鼎盛,现人口二千多人。今尚保存清康熙年间兵部尚书三晋田从典所书,光绪庚辰年(1880年)所立“源远堂”匾额一块;北四房祖厅保存着武进士许材勇府的“进士第”匾额一块;还保存旗杆斗八座,练武石四块,均成为珍贵历史文物。石头村许氏顶园世系,是榕城区仙桥镇洋内村许氏十一世秋白公,于清康熙年间迁来,现人口六百多人。石头三家许世系,是九十六世代敬公,于康熙六年(1728年)从潮州三家巷迁来,现人口二百多人。
揭东县新亨下埔许氏,系明朝时九十四世维侯公从福建迁来,生子平尔公。公子二:长茂士,次俊夫(移居增城)。茂士公子六:长君耀,大部分住新亨镇上乡,君耀公之三子志?(志宽?)居下军埔(属锡场镇);次子住上乡;三子君振住下军埔;四子不详;五子君拔住上乡新厝许;六子君捷住下军埔。
榕城西马路“十房许”,系清康熙年间,养贵公从福建迁来,人口现130多人。
榕城草街许氏,系于明代末年战乱时,省昆公从福建莆田、漳州一带迁来揭阳炮台南潮许厝围,省昆公之子明紫公常来榕城金城脚附近积肥,后改做豆腐生意,在榕城定居,其子孙先后分住于草街、沟仔墘、南和市、汕头及香港、泰国等地。
仙桥马山村许氏,从何时何地迁来,尚未明。
本《简史》资料,主要来源于新加坡许氏总会编印之《许氏宗谱》、各支系族谱,以及编辑部人员在海内外搜集之史料。许氏来揭创基七百多年,历经战乱迁徙,史料或散佚或焚毁,存之者甚少,且多残缺不全,故本文中若干代失记者有之,迁来之时地不明者有之,各系族谱所记不一者有之,尚待贤者继续收集、增补、考证焉。
(载《广东揭阳许氏宗谱(1995)》第9-12页,作者李铎)
玉滘公世系
吾榕城许氏玉滘公,乃出自潮州韩山山前乡许氏世家。韩山许氏于唐末宋初,因闽漳兵革,迁居潮州韩山,子孙蕃衍昌盛,十一世中,文武仕官者四十一人,登进士者十九人,有名贤世家之美称。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有一太监游访至韩山许族,因失于款待,被诬奏勾结蒙古军,帝谕行剿,圣旨未到之日,许氏闻知,各房分别逃离避难,八十三世光祖公带子逃至揭阳隐居。玉滘公之父八十三世安谷公,带子文明、仲明、克明、义明,避难于潮州溢溪(今意溪)。未几,安谷公逝世。宋末元兵陷潮州,因许氏子弟响应陈璧娘、许大娘之召,勤王抗元,被元兵大肆烧杀,切搜劫溢溪之许氏,安谷公之子又奔走各方。义明公(原名歪,后裔称“玉滘公”)千里迢迢,筚路褴褛,逃至福建莆田,又连遭灾荒,迁回广东,居于揭阳县城玉滘村(今榕城)。元初,兵革未平,义明公未敢道出源于韩山及真实姓名,子孙隐称义明公为玉滘公,称源于福建莆田,相沿,义明之名及韩山之源,则佚而失之。宗祠源远堂拜亭对联曰:“源哪里来,混混出由莆郡;远于何始,绵绵系自宋朝”;顶厅上联曰:“玉滘分支本闽漳而鼎族”,可以明见。对于揭阳渡头许氏,亦系因“韩山为事”八十三世光祖来创,则一直未知,更不知光祖公乃八十一世许新公之二房孙,而玉滘公系许新公之大房曾孙。直至此次纂修揭阳许氏宗谱,各支系宗亲相序昭穆,反复核对各系世系图表,方知玉滘公即义明公。玉滘公与光祖公乃叔侄之辈,属至亲,而咫尺之隔,却七百多年来未解共树同根。噫!战乱之灾,何其久而远也!修谱之义,何其大也。
玉滘公来揭后,长子碧泉公迁普宁,创寮园村。次子碧山公于榕城创业。明清以来,繁荣昌盛,才俊辈出。明中期于城西北市建成许氏宗祠,颜其额曰:“源远堂”。九十四世国佐公、九十六世登庸公,荣登进士;中举人者七人次。功名最盛者为九十二世公望公及子孙。公望公登隆庆丁卯(1567)举人。子八:长,凤石,甲申科举人;二,粤石,辛卯科举人;三、岐石,戊辰科进士(存疑);四、用石,由痒生入太学;五,仙石,郡廪生;六、昆石,廪生;七、万石,痒生;八、旭石,痒生。万石之子国佐,登辛未科进士。源远堂中厅对联云:“九夺功名十赐宴,三登甲第一叨翎”,概括当时功名之盛。民国肇启,裔孙接受新教育,中学、大学毕业者,大有其人。公元1923年至1994年,源远堂所属人员毕业于黄埔军校者有20多人,其中领国民党将军衔者三人(许实拱、许英逵、许鹤卿)、上校衔者三人(许实浩、许元鸿、许典谋),任团级以上军官者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政、军、科技、文化、教育、企业各界任领导职务者,比比皆是。
玉滘公第八世见石公,迁创普宁北山,其民国十八年所修族谱中云:“吾始祖玉滘公开基榕城,手创基业,至今瓜瓞绵绵,子孙济济”,且额颜其族谱曰:“源远堂族谱”,其所制世系图表,称“榕城普宁北山世系图表”。
玉滘公派下,子孙昌盛,居榕城者七千多人,分住宝丰、惠迪、怡昌、大书斋、广顺(双踏头)、顺源、问渠、毓秀轩、打铜街、大圣妈、滘墘等地,还分创山东围村。侨居海外者有几千人之多。
(载《广东揭阳许氏宗谱(1995)》第12-13页,有删订)
资料汇编
2018年,许氏宗祠管理机构揭阳市源远福利会多方收集祠堂史料,整理出版《揭阳许氏源远堂资料汇编》,为存史育人,深化对揭阳许氏和许氏宗祠的研究,丰富祠堂文化内涵发挥重要支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3 11:39
目录
概述
中国许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