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说
地质学术语
收缩说(theory of contraction)是指地球由于不断变冷而收缩的大地构造假说。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地球膨胀说、尤其是海底扩张说的提出和证实,收缩说走向衰落。
简介
收缩说是一种认为地球由于不断变冷而收缩的大地构造假说。为了解释岩石褶皱和逆冲现象,E.de博蒙于1829年提出了地球收缩的假说。随后,物理学家、地球物理学先驱L.开尔文提出了地球冷凝的物理模式。19世纪下半叶以来,J.D.丹纳认为地槽是在地球收缩而形成的拗陷基础上演化的解释,E.修斯对全球刚性地块和柔性地带构造变动的解释的成功,尤其是欧美各地推覆构造的发现,使收缩说思潮大为高涨,与地槽地台学说一并成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主要大地构造学说。20世纪30年代以后,由于地球膨胀说、尤其是海底扩张说的提出和证实,收缩说走向衰落。
主要内容
收缩说认为,地球由于放热变冷而导致不断收缩。在这个模式中,几百公里以下的地球内部仍然接近于初始的温度。而最外部的圈层,包括现今所指的岩石圈和上地幔,已经变得相对较冷。这样,在最外部圈层之下的部分由于迅速变冷收缩,而向地球内部分离。分离所留下的空间由最外部圈层在重力作用下向内收缩来充填,这一收缩充填作用使地球最外部的圈层处在一种横向挤压的状态中。收缩说首次提出了具有明确物理基础的全球性动力地质原因,较之以前各学派对地壳运动认识上的一个明显进步,在于它揭示了地壳水平运动的存在。但是,收缩说从提出开始就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主要是无法证实地球表面的构造确实是由收缩造成的,它对广泛分布的由正断层表现的张性区域也无法解释。20世纪20年代中期,放射性射线发现后,人们认识到,地壳中同位素衰变放热可能导致地球(或地壳)热胀。冰期和间冰期的发现和证实,表明地球表面可变冷也可变热。
理论争议
收缩说是一种比较早的关于阐述地壳和褶皱山脉形成的假说。大约在16世纪,就有人提出地球表面所以有褶皱了的山脉,就象苹果干了表皮起皱是同样道理。1829年,艾利·德·鲍蒙提出收缩说。后来杰弗里斯对此说加以表述。18世纪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说问世后,许多地质学家接受这一观点,并把它应用到解释地球的许多问题。当时认为地球最初是一团灼热的气体,后来因散热从外向内逐渐冷缩而变成熔融状态。再进一步冷却后,在地球外表便形成一层坚硬的固体外壳,这就是地壳。但在地壳下的熔融物质继续冷却收缩,于是地壳和以下的熔融体之间出现了空隙。地壳因重力作用下陷,地壳必然受到强大的水平挤压力,因而使地壳发生褶皱,形成山脉。内部的熔融物体也顺着地壳下陷或褶皱产生的裂缝和断烈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这就是岩浆活动和火山活动。这个学说曾一度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并根据此说论证地槽的成因,或用侧向挤压及模拟试验说明山脉的发生和发展,故收缩说对大地构造学的发展曾起了推动作用。但是它不能解释地壳运动的时空规律,例如地球上的山脉为什么具有定向性而不是杂乱无章的?构造运动为什么具有周期性,而且有时候强有时候弱?强烈的地壳运动为什么具有区域性?地壳为什么存在大规模的升降运动?为什么存在世界范围的拉张性的大裂谷?等等,收缩说都不能作出圆满的解释。此外,地球内部放射性热源发现以后,可以起着和收缩相反的作用,即地球内部不是由热变冷,而是由冷变热,对收缩说提出了严重的挑战。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5:45
目录
概述
简介
主要内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