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屎,学名
斑鳍白姑鱼,也称作斑鳍彭纳石首鱼,拉丁学名:Pennahia pawak,属鲈形目
石首鱼科彭纳石首鱼属。体侧扁。口腔内为白色,鳃盖上方具黑斑块。体背部为银灰褐色,腹部银白。特征是背鳍软条的基部具数列细鳞,占软条高度的1/3。尾柄细长,尾鳍楔形。特征是背鳍软条的基部具数列细鳞,占软条高度的1/3。尾柄细长,尾鳍楔形,俗称放屎鱼。分布于我国
南海、
台湾海峡、
东海,印尼
爪哇海一带。
体延长,侧扁,背腹缘略呈弧形;体长为体高3.1~3.3倍,为头长3.1~3.2倍,头中大,钝尖;头长为吻长3.2~3.5倍,为眼径4.9~5.1倍。吻圆钝,吻长大干眼径;吻上具4小孔,分两行排列,上行3孔较小,下行一孔较大。眼中大,上侧位,在头的前半部。头长为眼间隔3.6倍,眼间隔微凸。鼻孔2个,在眼的前方,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大,椭圆形,口大,前位,斜裂,始于眼下缘水平线之下。上颌稍长于下颌;上颌骨后延至眼的中间或瞳孔后缘下方,唇薄,口腔白色。牙细小,排列成牙带,上颌外行牙较大;下颌牙2~3行,内行牙较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牙。舌中大,游离。颏孔6,中间2孔,两侧4孔,无颏须。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前鳃盖骨边缘具细锯齿,鳃盖骨后缘有2扁棘,鳃盖条7。假鳃存在。鳃腔灰黑色。鳃耙4+9,最长鳃耙为眼径1/2或稍大。
背鳍连续,起点在胸鳍基底上方,鳍棘部和鳍条部之间具一凹缺;具11鳍棘,23~25鳍条,第一鳍棘短小,第三、第四鳍棘最长,小于头长的1/2。臀鳍具2鳍棘,?鳍条,起点在背鳍第十二鳍条的下方,第一鳍棘短小,第二鳍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径。胸鳍尖形,短于头长。尾鳍楔形或近圆形。
体腔中大。腹膜灰黑色。肠短,在右侧作二次盘绕。 胃粗大,囊状。幽门盲囊10个。鳔大,银色,前部圆形,不向两侧突出成短囊,后部尖细,鳔侧具24~26对侧肢,第一对侧肢大,最后三对侧肢单枝型。
背侧面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鳍鳍棘部灰黑色,在6~9鳍棘间具一深黑色斑块;背鳍鳍条部上缘黑色,基部灰黑色,中间浅色。尾鳍淡灰色,末端中间黑色。幼鱼体侧具二行黑斑,一行在背鳍基部的下方,另一行在侧线上,每行具5~6个黑斑,黑斑随年龄增大而渐消失。
生活于
热带及
亚热带海域,喜栖息于混浊度较高的水域。能以
鱼鳔发声,多认为发声是作为繁殖期时联络同类的信号。肉食性,以海底小型无脊椎甲壳类动物为食。主要栖息于近沿海之砂泥底质中下层水域。群聚性较弱,一般较少被大量捕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