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格会
乔治·福克斯创立的社团
贵格会(Quakers,通用名称),又名教友派、公谊会( the Religious Society of Friends,正式名称),兴起于17世纪中期的英国及其美洲殖民地,创立者为乔治·福克斯。“贵格”为英语Quaker一词之音译,意为颤抖者,贵格会的特点是没有成文的信经、教义,最初也没有专职的牧师,无圣礼与节日,而是直接依靠圣灵的启示,指导信徒的宗教活动与社会生活,始终具有神秘主义的特色。全世界共有成年信徒20余万人,主要集中于美国,有112190人,其他人数较多的国家有肯尼亚33000人,英国20250人,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共约2000人,德国、荷兰、法国、瑞士也有少数教徒,该会国际组织为“世界公谊协商委员会”(Friends World Committee for Consultation),总部设于英国伯明翰,在主要国家设有分部。
名称由来
因贵格会建立之初,在聚会时常有人激动得颤抖而得名,究其名称由来,一种说法是其建立者乔治·福克斯在一次宗教裁判时,警告法官将在上帝面前颤抖,另外的人士则认为该名字与身体的颤抖或是贵格会的宗教经验有关。而公谊会(Friends Church)一名,是根据约翰福音十五章13-15节之经训而来的。耶稣说:”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你们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
宗教信仰
尽管外界常常把该运动作为一个基督教教派,然而并非所有的贵格会教徒视自己为基督徒,只是因为历史上该运动中有大量基督教成分,因而一些人宁愿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宗教成员,宽容是贵格会的生活方式之一,所以贵格会愿意与所有其他的信仰和教会学习。
信仰特点
(一)认为每人都有“内心灵光”(Inner Light),它是“种子”(Seed)和基督的灵(Spirit),故人均有能力借助此“灵光”和“种子”识别真理,接近上帝,获得正确的生活指南。因而该会强调人类本性中善的因素,不重视“原罪论”;
(二)信徒个人可以与上帝直接联系,无需任何中介,认为圣经有其价值,但圣经并非上帝对人类启示的全部,只是诸启示中的一部分,最新的启示为信徒个人依“内心灵光”而获得的对上帝的直接体验;
(三)反对外在权威和繁琐的形式,无圣餐和圣洗,不庆祝复活节和圣诞节诸如此类的基督教节日,信徒子女自然为会友。新会友经聚会处众会友的同意即可入会,婚礼、葬礼亦极简单,无神职人员和陈设,信徒聚集一堂,各自凝神默思,听凭圣灵引导,任何信徒如获启示,可发言或祷告。也有些教会聘请牧师指导礼拜,但不普遍。该会信徒的教会称聚会处,分为月会、季会和年会三级,聚会处设长老和监督主持工作。
(四)贵格会有一些特殊的生活习惯,如在其内部互以“你”(thee,thou)相称,而不称“您”(You),以示信徒一律平等。该会强调生活简朴,不参与任何世俗娱乐活动。宣传爱与宽容的原则,反对暴力。早期,该会曾反对一切战争,但在美国南北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有该会信徒直接或间接参战,故该会对此已无严格的统一规定。
信仰内容
(1)神就是爱(God is love);
(2)上帝之光在众人里面(the light of God is in every single person)
(3)被光带领,与神和好(a person who lets their life be guided by that light will achieve a full relationship with God);
(4)与上帝建立直接而私密的关系,而不凭借神职人员(everyone can have a direct,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God without involving a priest or minister);
(5)救赎与天国可在现世经历(redemption and the Kingdom of Heaven are to be experienced now, in this world)。
信仰依据
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之《自传》和巴克雷(Robert Barclay,1648-1699)撰写的教义《十五条》及《真基督教义明辩》。
历史沿革
该会于16世纪40年代末形成后,福克斯及其追随者四处云游布道,抨击英国国教会清教徒教会。因其对其他教派的攻击和干扰而受到迫害,许多信徒,包括福克斯本人,多次被投入监牢。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后,该会在英国始获合法地位。
英国公谊会现拥有1.7万名贵格会教徒和400个用来崇拜的贵格会聚会,9000名非贵格会信徒经常性参与贵格会崇拜。
由于其教义之消沉与孤寂,19世纪后在英国趋于没落,但在美国得到发展。早在1655年该会即传入北美,1671年~1673年间福克斯曾亲至北美传教,但奏效不大,反而受到迫害。直至1675年威廉·佩恩到达美洲后,始建立起贵格会之基地。他是英国海军大将之子,1667年加入贵格会。他先后运送800名会友前往美洲,1681年他从英王查理二世那里获得一块美洲东部的赠地,命名为宾夕法尼亚。1682年他创建了该地之首府费城和年会,成为贵格会在美洲的基地,并制定宪法规定了宗教宽容的政策和居民的权利。后因与英国殖民政府在战争问题上发生矛盾,贵格会坚持反战原则被迫退出政界。但贵格会始终参与争取社会正义的活动,反对奴隶制度,协助黑奴逃亡,热心于改善监狱条件,以及兴办医疗等慈善事业。
分支
美国独立后,美国的贵格会脱离英国独立。至19世纪信徒已超过英国。由于信徒的增加和贫富的分化,至20世纪初,分裂成三个主要教会团体。
(一)“五年会”,奉行英国贵格会神学家格尼(Joseph T.Gurney,1788-1846)的观点,坚持福音主义,联合各福音派年会于1902年建立“五年会”。
(二)希克斯派年会,代表较贫穷信徒的信仰,因其崇尚希克斯(Elias Hicks,1748-1830)的观点而得名,此派强调内心的灵光的教义,反对奴隶制度,倾向于自由主义神学,思想较开放,于1900年改称公谊会总会。
(三)保守的美国年会,此派坚持传统的教友派教义,等候内心灵光的启示,又称正统寂静派。
变化
美国贵格会十分重视传教活动,先后传至印度、日本、中国、牙买加、古巴、墨西哥、肯尼亚、危地马拉玻利维亚等地。二战后,在世界形势变化和基督教各种思潮的影响下,贵格会的自身发展及其对外活动开始有所变化。其变化大致如下:
(一)重新组合。1957年,美国最大的贵格会团体“五年会”发生分裂,由于基要派占上峰的堪萨斯年会和内布拉斯加年会的主要部分退出该会,“五年会”遂于1960年更名为公谊会联合会,所属教会有533个,拥有信教徒5.6万人(据1989年美国《世界年鉴》)。此会虽然其半数的教会拥有牧师,而且其成员从自由派到极端保守派均有,但其神学主流仍为温和的福音主义,具有强烈的贵格会色彩和服务社会的传统,仍为该会中最大教会团体。其神学要点是:一,承认耶稣为真实的救主;二,坚持圣经最高权威,相信圣经为上帝的外在语言,其内在的灵可体验认证;三,认为教会是基督有形的表述,一般均设有专职牧师;四,认为贵格会的社会福利事业应以传播福音为中心。分裂的基要派于1965年成立了福音派教友联盟,参加者有俄亥俄、堪萨斯、俄勒冈落基山等年会,旨在强化基要派的年会关系和合作。该会有217个教会,信徒2.4万人。为加强传教,它们出版《福音派教友传教之声》期刊。并加强与其他宗派内基要派的联系,参加保守的和极端保守各类组织和活动,如福音派全国联盟、基督徒圣洁同盟、比利·格列汉福音十字军等。此外,1900年成立的公谊会总会,除了一部分信徒参加福音教友派联盟外,仍为较大的教会团体,拥有教会505个,信徒3.2万人。
(二)继续开展和平反战活动。战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战争的危险不断威胁着世界和平。在新的形势下,贵格会的和平主义传统更为鲜明。美国贵格会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美国公谊服务委员会”作为该派著名的社会服务机构,始终坚持反战与维护和平的立场。从1949年到1955年,它连续四次发表文件,反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扩充军备。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好战情绪提出质疑,批评麦卡锡主义损害了美国民主,呼吁裁军,要求政府把更多的资源投入民用事业。1976年,贵格会发起“缔造和平的新呼吁”,贵格会世界协商委员会美国分部主办了这一活动。另外二个主张和平的门诺会兄弟会亦参加了这一活动。同年,这三个教会主持召开了讨论非暴力问题的会议,来自三个教派的学者联合草拟了一项有关“和平神学”(Theology of Peace)的声明,全面阐述他们在和平问题上的认识,以引起其他基督教会对和平的思考。为实施其和平主义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立场。贵格会还在纽约联合国大厦附近设办公室,向各国代表宣传其主张。
(三)社会服务及其分歧。美国公谊服务委员会一向从事社会救济事业,并享有国际声誉。该会在东南亚,南非和中东、拉美进行了一系列服务活动。但70年代末以来,这些活动遭致一些贵格会人士尤其是基要派人士的批评。它们指责该会服务活动违背了贵格会反对暴力的传统立场,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的冲突中偏袒一方,带有越来越浓的政治色彩;其救济和服务活动缺乏传教内容,成为纯粹的社会福利事业。还有人批评该委员会的决策及其执行过程不够公开化,不能为广大信徒和地方的教会及时了解和监督。有人更认为该委员会正在偏离贵格会的传统,蜕变为一个非贵格会的社会机构。1979年,公谊会总会将批评意见集中起来,送至该委员会。面对这些
批评意见,该委员会的理事会于1981年发表声明,重申坚持反对暴力与战争的传统立场,同时指出,世界的局势不仅应为和平而努力,也要求为社会正义而努力。这场争论尚未完全结束。它既反映了贵格会内部基要派、福音派与自由派的分歧,也反映了贵格会在社会活动的新动向。此外美国贵格会很重视普世合一运动,美国公谊会总会于1948年即加入世界基督教会联合会,并专门设有“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信仰关系委员会”,负责合一运动事务,处理贵格会与其他教派和宗教的关系。
社会机构
世界组织
在华情况
19世纪后期传至中国。从英国来的差会称为公谊会,从美国来的差会称为贵格会。
上海地区
基督教公谊会在上海有两个机构:上海基督教公谊会(亦称上海公谊会月会)和基督教公谊会驻沪办事处。
上海基督教公谊会,1917年,在上海的公谊会英籍信徒家中,举行不定期的礼拜会。1934年1月起每星期举行礼拜集会,并定名为上海公谊会月会,礼拜地点在上海市圆明园路169号305室。1948年上海公谊会加入太平洋公谊会。基督教公谊会驻沪办事处,该办事处成立于1939年4月,地址在上海市圆明园路169号。它和上海基督教公谊会有经常性的联系,办事处属于国际宗教和慈善救济机构,具体任务是促进儿童福利、协助难民生活、加强与世界基督教公谊会的联络。基督教公谊会驻沪办事处主席为中国人黎照寰
南京地区
南京六合区基督教堂,位于南京市六合区前街24号。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基督教贵格会美籍传教士和爱华从南京至六合传教,在县城内设布道所,办学校,开诊所。1924年,在县城前街建六合县基督教堂,正式成立教会。抗日战争期间,停止活动。1946年恢复活动,并在瓜埠镇太平集、水家湾、陆桥镇等处设立分堂。南京解放初,进堂人数约20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冲击。1984年1月1日,恢复正常宗教活动。六合撤县设区后,改用今名。
川渝地区
1892年2月,由英国伦敦基督教公谊会在重庆大梁子(今渝中区新华路)创办重庆广益中学。1899年,在重庆召开了首次在川传教士大会,公谊会等七个教会以及美、英、苏格兰三个圣经会的代表参加。会议决定成立“华西顾问部”,划分了入川各基督教会的宣教地域界线,允许互相转让宣教地区,唯成都、重庆作为公共宣教区。1907年,联合美以美会、英美会在成都创办了“华西协和大学”。1947年,公谊会等于1947年在成都开办了“真光书社”。
台湾地区
贵格会在台的宣教是从南部的嘉义地区开始的。请教长老会浸信会的同工,选在所谓“五万人没有福音”的光彩街一带设立教会,成为贵格会在台的第一间教会——嘉义西门贵格会。不久南门教会建立,再往石龟溪、南靖、竹崎、下潭等周围乡村设立福音据点。后来鉴于中北部都会区的需要,旋即将宣教扩展到台北万盛里、大直、圆山、新店、莺歌、基隆及台中、埔里等地。最初的五年,即已建立了十间以上的教会。尔后,每年约以成立一间新教会的速度增长。1977年9月,成立了基督教台湾贵格会联会,周青选牧师为第一届联会主席周青选牧师,每届任期二年。1982年,原本由差会开拓的教会,都已宣布自立自养。1954年~1998年,台湾贵格会共开拓了48间教会,其中开拓成功及继续维持主日礼拜的有40间(一间在菲律宾)。有传道同工62位,派往菲律宾宣教士一对夫妻。信徒总数有5225人。每主日礼拜平均有3017人聚会。
著名成员
乔治·福克斯(George Fox,1624-1691),贵格派会建立者。
威廉·佩恩(William Penn,1621-1670),乔治·福克斯好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立者,
约翰·伍尔曼(John Woolman,1720-1772),致力于废奴运动的美国贵格会信徒。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1766-1844),英国科学家,创立原子论
Edward Pease (1767-1858) ,第一个贵格会信徒身份的国会议员。
伊莉莎白·弗莱(Elizabeth Fry,1780-1845),英国监狱制度改革者。
约翰·布莱特(John Bright ,1811-1889 ,与格莱斯顿迪斯雷利齐肩的英国政治家)。
约瑟夫·朗特里(Joseph Rowntree,1837-1925),巧克力制造商。
乔治·吉百利(George Cadbury,1839-1922),巧克力制造商。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Arthur Eddington,1882-1944),物理学家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1913~1994),美国第37任总统
保罗·爱丁顿(Paul Eddington,1927-1995),演员
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1931-1955) ,演员
乔斯林·贝尔·博内尔(Jocelyn Bell Burnell,1943~),天文学家,首个射电脉冲星发现者(1967年)。
邦妮·瑞特 (Bonnie Raitt,1949~),著名音乐人。
汤姆·罗宾逊(Tom Robinson,1950~)著名音乐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31 23:50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宗教信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