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以下称“中心”)由国家教育部和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隶属于教育部的研究机构,于2006年8月批准成立,主要依托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有关从事盆地构造研究队伍及资源而建立,是专门从事盆地构造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特色性的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盆地构造研究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协作和人才培养的平台。
组织机构
名誉主任:戴金星、贾承造
主 任:杨树锋
副主任:王良书、郭召杰、陈汉林、任建业
学术委员会主任:贾承造 副主任:徐世浙、金振民、潘懋、魏国齐 秘书长:贾东 学术委员会成员(按拼音顺序): 陈汉林、陈建军、戴金星、党玉琪、邓起东、郭召杰、贾承造、贾 东、金振民、金翔龙、John Shaw、 John Suppe、李思田、李正祥、刘 勉、卢华复、潘懋、钱祥麟、任纪舜、任建业、王良书、汪 新、魏国齐、肖序常、肖安成、徐世浙、杨树锋、杨振宇、张国伟、周新源
运行机制
中心的管理采用学术委员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召开中心学术委员会会议,讨论中心研究方向和国家重大项目申报等;不定期地组织各种学术专题交流会。
中心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包括组织大型项目的申请、组织国家奖励的申请、开展国际交流、争取中心与中石油等企业的合作等。
主要研究方向
“中心”目前共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分别为:
造山带与盆地构造:围绕着我国不同时期盆地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盆地自身的构造演化及其造山带与盆地耦合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 学术骨干:杨树锋教授、李正祥教授、杨振宇教授、郭召杰教授、陈汉林教授、魏国齐教授、梅廉夫教授、杨坤光教授、舒良树教授、李江海教授、 徐备教授、张志诚教授
地球物理探测与盆地深部构造:利用地球物理手段开展岩石圈的结构和盆地深部构造的研究;利用构造建模结果开展地震资料的处理工作,以获得更好的地震勘探结果。 学术骨干:徐世浙院士、王良书教授、刘勉教授、杨振宇教授、胡天跃教授、田钢教授、李成 教授、徐鸣洁教授教授、沈忠悦教授、胡祥云教授
盆地地壳变形与复杂构造建模:利用已取得的地震、钻井、野外地质调查等资料,应用构造地质学最新理论,进行变形样式、变形时间和变形机理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构造建模,并进行
三维可视化分析和展示。 学术骨干:汪新教授、贾东教授、肖安成教授、张庆龙教授、曾佐勋教授、 张岳桥教授、沈晓华教授、邹乐君教授、张进江教授
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以
盆地动力学分析为主线,多学科相结合探索
地球动力学背景,以揭示油气成藏的宏观条件,探索盆地成因及其演化的动力过程。 学术骨干:潘懋教授、关平教授、任建业教授、解习农教授、楼章华教授、 王华教授、吴朝东副教授。
实验室建设
构造建模与可视化实验室:在原有复杂构造建模与可视化实验基础上,新投资80万元,新购置5台HP微机工作站、6台
Dell工作站和三维构造建模软件,提高了地震资料构建能力和
三维可视化建模能力。除此之外,该实验室还增加了实验用房100平方米。
构造模拟实验室:在南京大学原有的构造变形模拟实验室的基础上,完成了先进的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设备的设计、建设、调试,该实验设备可对伸展和挤压及走滑构造变形过程进行模拟。申请国家专利8项,已获得批准的国家专利4项。
盆地深部构造探测实验室:新建成了油15套先进的宽频
数字地震仪(其中摆由英国Groulp 公司制造,记录器由美国Reftech公司制造)构成的地震台阵,并已在东南沿海开展观测,已取得了一部分质量良好的天然地震观测数据。宽频地震台阵观测是目前研究地壳地幔结构的先进设备。
造山带与盆地构造变形史研究实验室:在北京大学方面原有定年实验室的基础上,基本完成配套“盆地演化历史年代学实验室”,并可向全国开放。在南京大学,新建了古地磁实验室,购置了
超导磁力仪、热退磁仪、大型无磁空间和磁化率仪,可以完成弱磁性岩石古地磁测定。在浙江大学,对原有的古地磁实验室进行了升级和重新装修,新购置了JR-6A
旋转磁力仪,TD48热退磁仪、古地磁取样机和图像处理系统,可以完成强磁性岩石的磁性测定。
科学研究
“中心”的一个最重要建设目标是以我国石油行业在科研、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重大构造地质问题和相关的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既从事盆地构造领域基础性和
前瞻性研究,同时结合我国石油行业油气勘探的需要,开展油气勘探过程中面临的构造问题的应用研究,直接为油气勘探服务。而且协调和整合,并组织教育部的相关院校共同申请国家级大型科研项目和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为此,中心近年来的科研合作主要围绕国家重大科学和技术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和
中国石油大型企业项目“全球大地构造演化与盆地发育规律研究”开展。
“中心”十分关注《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项目的开展,不仅组织四校的教师开展了多次的讨论,如何参与到该大项目中去,为我国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作出贡献,撰写了盆地构造方面的建议书提交给相关部门参考;而且还协助教育部在杭州召开了《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专项情况交流会。
除此之外,中心研究人员积极参与我国盆地构造研究方面的研究,承担了大量有关盆地构造方面的研究项目,大型(项目经费在100万以上)的项目如下:
1: 四川盆地龙门山、米苍山、大巴山冲断带构造特征与地质建模,200万,中国石油,杨树锋。
2: 镇巴工区非地震资料高精度处理解释,中石化海相前瞻性项目,200万,徐世浙。
3. 库车坳陷盐构造分析,塔里木油田,247万,汪新
4.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油气勘探3S支持系统的建立,大庆油田海塔项目指挥部,147.8,沈晓华。
5. 柴北缘古构造确定及特征研究,青海油田,149万,肖安成。
6. 长井段取心锆石、包裹体、古地磁等分析,大庆油田,146.5万,陈汉林。
7. 塔里木盆地西南中生代盆地原型研究,塔里木油田,115.7万,陈汉林。
8. 中国东南部壳幔结构,中石化海相前瞻性项目子课题,280万,王良书。
9. 下扬子区构造解析,中石化海相前瞻性项目子课题,120万,贾东(南京大学)。
10. 济阳坳陷第三系构造样式及成藏,胜利油田重大项目, 102万,任建业(中国地质大学)。
11. 盆地断裂系统及其在多期变形过程中的叠加和转化,中石化前瞻性项目,200万,任建业(中国地质大学)。
12. 塔里木盆地周缘造山带地区南华纪-泥盆纪构造岩相古地理研究与遍图,中石化前瞻性项目,200万,王国灿(中国地质大学)。
13. 青藏高原新生代地质作用过程与环境演变,地调项目,115万,王国灿(中国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