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编辑
一种编辑职业
教辅编辑是编辑职业的一种,主要工作任务是教辅资料的编写、校对。根据载体的不同分为:报纸编辑、期刊编辑、图书编辑。根据教辅科目的不同,又可以分为语文编辑、英语编辑、数学编辑等。
具体工作
角色定位
教材教辅是教
有教辅出版资质的出版社的立身之本,是为读者提供优秀的教材教辅。如今的市场环境似乎难尽如人意,教育社面临着教辅出版门槛低、出版物质量良莠不齐、利润微薄等不利因素,如何在相对恶劣的竞争环境中找到需求的缺口,营造出适应读者需要的优秀出版物,这就要求教育社编辑们必须扮演好以下3种角色:
出色的信息员
作为编辑,想策划出好的选题,规划好产品线,形成成长性高、竞争性强的内容板块和业务板块,必须要成为一名出色的信息员。要利用好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机会,伸出多个触角,打通信息通道。 做教材教辅图书,一定要了解课程标准、教科书、考试改革。我们虽然不是一线的图书销售员,编辑和策划人员也要尽可能多地了解与接触市场。进行市场调查、筛选信息,作为选题决策的依据。可以与新华书店、学校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反馈网;常走出去,到零售店去,到图书批发市场去,到学校去,挖掘教师和学生的需求。还要与专业教育机构合作。通过课题合作和信息共享等形式抢占教育制高点。注重教学科研也是图书选题的一个源泉。
作者的知心人
加强重要关系力度,构建作者队伍。编辑要勤与作者沟通,虚心向作者学习,使他们成为自己通向专业之门的钥匙,并用专业的出版知识帮助他们撰写稿件。在与作者的合作中,编辑应与作者建立密切的友谊。只有先创造这种融洽和谐的气氛,才有可能无障碍地沟通,便于解决关于稿件中出现的各种疑问,使他们乐于帮忙,也乐于接受我们提出的各种要求与建议。只有作者编辑互动、互通,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同行的好朋友
教材配套教辅既然是编辑的主要工作,那生产教材的其他出版单位也理应成为我们结交的对象。介于目前教材市场的复杂程度,第一时间拿到教材成了各教辅出版单位的主要工作。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市场占有率,这时彼此之间竞争的就是关系,及时获得信息,省去诸多环节的等待时间,为教辅图书的出版赢得宝贵的时间。
必备素质
教辅读物的编写主要由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完成。如何更好地实现编辑与作者的沟通,发现和挖掘市场的真正需求,策划有针对性、有创意、有市场的教辅读物,编辑是关键。只有头脑敏锐的编辑才能洞悉市场需求,充分调动各种作者资源,打造出适合读者的精品教辅读物。
长期与读者打交道,准确定位教辅读物的市场和深度。编辑是教辅读物创新的关键人物。读者的文化程度,读者对教辅读物内容的需求及需求量,教辅读物的重点和难易程度,印数的确定,都需要编辑准确地把握。只有读者定位和内容定位准确,作者才能确定“写什么、怎么写”,以适应和满足读者的需要。深了,读者“吃不消”;浅了,读者“吃不饱”,深浅适度才实用。一般来说,一本好的教辅读物在内容上,要求注重“四性”——科学性、通俗性、实用性、指导性。注重科学性,读者信得过;注重通俗性,读者看得懂;注重实用性,读者用得上;注重指导性,读者离不开。这样,才能使读者“买起来放心,读起来顺心,用起来称心”。
职业敏感使编辑能策划出最适合读者和市场的好选题。选题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是编辑出版工作的第一道工序、第一个重要环节。就像穿上衣系纽扣一样,第一个扣子系错了,以下全都跟着错,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选题的决策是一件大事。编辑比较了解每一位作者的能力和强项,能够为教辅读物选择合适的作者。没有最好的作者,只有最合适的作者。好的作者一般有以下共通点: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广博的知识;有较高的文字修养和写作能力;熟悉和了解读者对象的情况;有比较充裕的写作时间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但是,作者各有所长,擅长高中教育的作者不一定能编写出好的初中教辅读物。因此,为每一本教辅读物选择合适的作者,只有非常熟悉他们的编辑才能做到。
社会地位
教辅编辑的生存状态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尴尬的,这是一个被漠视和忽略的群体。 如果说编辑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但教辅编辑,却更像是一个突然出现在社会上的庞大的职业人群。说它突然,是因为整个教辅行业在中国出版产业中以突飞猛进之势崛起,并成为重要的完整的行业形态,也仅仅十余年的时间;说它庞大,是因为仅仅十余年,教辅编辑在遍及教辅书、刊、报、音像、网站和IT产品等诸多领域里全面生长。
但就是如此一个庞大的存在,却偏偏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由于这个职业群体太缺少历史感,没有多少经验的积累,没有成型的模式可以依凭,一切都还在各自为阵的摸索之中。在大量关于编辑的职业问题讨论中,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多少被忽视了。
教辅编辑是一个明显缺乏职业归属感的群体。教辅图书在今天已类似于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与流水线作业,教辅编辑的工作是高度职业化的分工与协作。这使得教辅编辑很难在自己身上看到工作的诗性和意义,更难以找到其中真正的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
稿件永远是堆积如山,加班加点是整个教辅行业的常态,而教辅编辑总是力不从心,又难以安心。大量简单重复劳动消离了工作的激情。季节性时间要求和高质量要求之间形成双重高压,一方面导致教辅编辑内在的良心冲突,另一方面也致使职业倦怠与责任心的麻木。
同时,他们还缺乏内心安全感和职业方向感。在这种极不稳定的工作中,他们很难有明确的目标,难以形成职业发展的方向感。
更为严重的是,教辅图书的制作被许多人认为是平淡甚至平庸的,教辅图书被普遍认为技术含量很低。大量劣质教辅表现出“唯利是图”的强烈目的性,又让许多人痛感其良心与规范的双重缺失,这使更多业外的人对整个教辅行业产生抵触和排斥。这样的情况下,教辅编辑不知道自己劳动的社会价值何在,其工作成为一种乏昧的事情。
在上述情况下,教辅编辑很容易屈从公众的意识而产生自我轻视。一位出版社人士曾分析说:“在业界公开场合,每一个教辅人都不愿理直气壮地说自己是做教辅的,总觉得做教辅矮人三分。”这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教辅编辑的迷茫心态。
灰色身份
教辅编辑最根本和最初的身份应该是对教师的来稿,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实用性、出版规范等进行甄辨,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结合老师的修改对稿件进行排版、出版差错校对、整理成册、送审批号的作用。出版社常年的体制内模式,不再具备适应市场的能力,被迫单一性依靠出售国家资源为收入的模式,政企不分的模式,民营企业要平衡之间的矛盾,大部分精力用于关系维护,对书稿质量并不太在意,教辅编辑行业的错误定位,由于这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编辑不得不将编写和编辑集于一身,但并不代表具有编写者的权利和利益,他们就像一出戏的替身演员,蜗居在光鲜华丽的出版社背后。
发展出路
教辅编辑要想改变现状,除了期待国家对行业的整改,更需要把自身的能力练好。传统编辑,无论是国立出版、杂志期刊,还是教辅编辑,都应该向市场靠齐,通过对市场的把握,分析适合市场,准确制定能带来一定经济效益的策划项目,将营销和编辑融为一体,自己养活自己的方式存活,抛弃以前吃大锅饭的节奏,特别是国立出版,以行政手段,强制下发购买,贩卖国家资源为生存依据的模式。逐渐市场化,多劳多得,以自身能力把这个行业养活。
最新修订时间:2020-07-07 18:25
目录
概述
具体工作
角色定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