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会议中控系统
数字技术领域术语
数字会议中控系统即集成中央控制系统广播系统、扩音系统、远程视频会议、计算机网络、同声翻译系统、摄像编辑系统视音频技术于一体。
基本概述
我们将中央控制系统广播系统、扩音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投影系统等系统与各种音、视频信号(如DVD、录像机、摄像机、视频展示台)及计算机信号有机结合在一起因为可以给人们实现最直观、最快捷的演示及播放等功能,所以博物馆、体育馆、资讯中心、学院、纪念馆、展览会、指挥中心、工厂等企事业单位的会议厅、保安系统、培训室进行多功能远、近程的教学、培训、会议的。
系统特点
1、数字化集成中央控制系统、广播系统、扩音系统、远程视频会议、计算机网络、同声翻译系统、摄像编辑系统视音频技术于一体。
2、智能中央控制系统可以轻松、快捷、简单、方便地控制室内的各种设备,并将DVD、电视、录像带、CD、计算机、现场摄像信号、文稿、幻灯片、相片、实物、书写、远程会议等各种信息展示在大屏幕上。
3、同声翻译系统可以达到22种语言的同声传译,具有音质清晰、声音与图像同步、传送保密、模块化结构、安装简单、作方便、多路实时的数字化语音系统。
4、对室内环境进行控制,如直射筒灯灯光亮度调整、日光灯开与关、窗帘开关、屏幕上与下等。更可通过预编程,设定各项控制模式,同时控制多个功能,使室内的各个分散型系统有机地整合在一个控制系统中集中管理与控制,把普统的应用环境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智能化模式环境中。
5、适应办公自动化电脑化;结合各单位网络建设;清晰形象的视觉信息;逼真传神的听觉效果;方便快捷完整的会议记录和传输形式;舒适的会场环境;简洁流畅的会议过程…
系统组成
控制投影机开/关、投影机亮度、对比度、色彩调整、投影机播放信号源的切换、对电脑/视频/音频智能型切换设备、实时控制电脑、视频、音频信号的相互切换等;音响系统的音量大小进行控制;对各种演示播放设备的控制,如DVD、录象机、影碟机等进行模拟原遥控器各项功能的作控制;对屏幕、窗帘、空调等有红外线发射的设备都可以控制。一个小小触摸屏,替代了诸多设备的遥控器和开关。可使会议更加快捷有序的进行。简洁的中文菜单,使人们无需专业培训,也能自如驾驭会议室的全部设备。使重要会议无需工作人员服务,也能顺利进行。
2、广播、音响背景音乐扩声系统
区别对待会议发言等人声扩音和音乐等娱乐扩声,选择能够充分表达和展现两者不同特点和要求的方式和产品,根据房间面积、布局以及装修材料等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扬声器(音箱、音柱、吸顶喇叭)、功放、调音台及周边设备(分频器、均衡器、反馈抑制器、压限器、效果器、耳机等),确保音响响度和效果。
3、摄、录、监系统
实时拍摄会议发言人特写、会场场景,拍摄内容可实时传送至作室供作员监看和记录。配合会议发言设备、矩阵及专用软件使用时,摄像设备可以与发言设备联动,自动追踪发言人拍摄图像。
在不同地点的主会场及分会场,要同时参加会议,必需安装远程视频会议系统。 利用视讯会议系统,可以免除去异地参加会议的差旅劳顿、高昂费用,节约宝贵时间。
与会者坐在本地的会议室不仅可以听到远端会场高质量的声音,还可以看到远端所有的会议参加者,通过配合使用大屏幕,虽身处异地,但可面对面地商讨问题、研究图纸或实物等等,如同在一个会议室一样,使每一位与会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更有利于双方交流。可以实现点对点的通讯,也可实现同时与多点的通讯!
播放接收
信号源播放、接收设备
· 投影机
投影机将信号源所播放的内容真彩的显示在大屏幕上,单屏可达对角线650英寸,多屏可满足任意尺寸要求。
传输设备
在图像信号传输系统中,通常需要将一路信号分成多路传输到多个接收设备或从多路信号中选择一些传给某一个设备,根据实际使用要求及传输路由等等考虑,合理使用传输接口设备,可以将各种信号源设备和接收信号设备进行连接,实现各种功能组合。
设备接口标准:
1、VGA接口
VGA 接口采用非对称分布的15pin 连接方式,其工作原理:是将显存内以数字格式存储的图像(帧) 信号在RAMDAC 里经过模拟调制成模拟高频信号,然后再输出到投影机成像,这样VGA信号在输入端( 投影机内) ,就不必像其它视频信号那样还要经过矩阵解码电路的换算。从前面的视频成像原理可知VGA的视频传输过程是最短的,所以VGA 接口拥有许多的优点,如无串扰无电路合成分离损耗等。
2、DVI接口
DVI接口主要用于与具有数字显示输出功能的计算机显卡相连接,显示计算机的RGB信号。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数字显示接口,是由1998年9月,在Intel开发者论坛上成立的数字显示工作小组(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简称DDWG),所制定的数字显示接口标准。DVI数字端子比标准VGA端子信号要好,数字接口保证了全部内容采用数字格式传输,保证了主机到监视器的传输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无干扰信号引入),可以得到更清晰的图像。
3、AV 接口:
AV 接口通常都是成对的白色的音频接口和黄色的视频接口,它通常采用RCA(俗称莲花头)进行连接,使用时只需要将带莲花头的标准AV 线缆与相应接口连接起来即可。AV接口实现了音频和视频的分离传输,这就避免了因为音/视频混合干扰而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但由于AV 接口传输的仍然是一种亮度 度(Y/C)混合的视频信号,仍然需要显示设备对其进行亮/ 色分离和色度解码才能成像,这种先混合再分离的过程必然会造成色彩信号的损失,色度信号和亮度信号也会有很大的机会相互干扰从而影响最终输出的图像质量。AV还具有一定生命力,但由于它本身Y/C混合这一不可克服的缺点因此无法在一些追求视觉极限的场合中使用。
4、S视频接口:
S-Video具体英文全称叫Separate Video,为了达到更好的视频效果,人们开始探求一种更快捷优秀清晰度更高的视频传输方式,这就是当前如日中天的S-Video(也称二分量视频接口),Separate Video 的意义就是将Video 信号分开传送,也就是在AV接口的基础上将色度信号C 和亮度信号Y进行分离,再分别以不同的通道进行传输,它出现并发展于上世纪9 0 年代后期通常采用标准的4 芯(不含音效) 或者扩展的7 芯( 含音效)。带S-Video接口的显卡和视频设备( 譬如模拟视频采集/ 编辑卡电视机和准专业级监视器电视卡/电视盒及视频投影设备等) 当前已经比较普遍,同AV 接口相比由于它不再进行Y/C混合传输因此也就无需再进行亮色分离和解码工作,而且使用各自独立的传输通道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视频设备内信号串扰而产生的图像失真,极大地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但S-Video 仍要将两路色差信号(Cr Cb)混合为一路色度信号C,进行传输然后再在显示设备内解码为Cb 和Cr 进行处理,这样多少仍会带来一定信号损失而产生失真(这种失真很小但在严格的广播级视频设备下进行测试时仍能发现) ,而且由于Cr Cb 的混合导致色度信号的带宽也有一定的限制,所以S -Video 虽然已经比较优秀但离完美还相去甚远,S-Video虽不是最好的,但考虑到目前的市场状况和综合成本等其它因素,它还是应用最普遍的视频接口。
视频色差输入:目前可以在一些专业级视频工作站/编辑卡专业级视频设备或高档影碟机等家电上看到有YUV YCbCr Y/B-Y/B-Y等标记的接口标识,虽然其标记方法和接头外形各异但都是指的同一种接口色差端口( 也称分量视频接口) 。它通常采用YPbPr 和YCbCr两种标识,前者表示逐行扫描色差输出,后者表示隔行扫描色差输出。由上述关系可知,我们只需知道Y Cr Cb的值就能够得到G 的值( 即第四个等式不是必要的),所以在视频输出和颜色处理过程中就统一忽略绿色差Cg 而只保留Y Cr Cb ,这便是色差输出的基本定义。作为S-Video的进阶产品色差输出将S-Video传输的色度信号C分解为色差Cr和Cb,这样就避免了两路色差混合解码并再次分离的过程,也保持了色度通道的最大带宽,只需要经过反矩阵解码电路就可以还原为RGB三原色信号而成像,这就最大限度地缩短了视频源到显示器成像之间的视频信号通道,避免了因繁琐的传输过程所带来的图像失真,所以色差输出的接口方式是目前各种视频输出接口中最好的一种。
5、BNC 接口:
通常用于工作站和同轴电缆连接的连接器,标准专业视频设备输入、输出端口。BNC电缆有5个连接头用于接收红、绿、蓝、水平同步和垂直同步信号。BNC接头有别于普通15针D-SUB标准接头的特殊显示器接口。由R、G、B三原色信号及行同步、场同步五个独立信号接头组成。主要用于连接工作站等对扫描频率要求很高的系统。BNC接头可以隔绝视频输入信号,使信号相互间干扰减少,且信号频宽较普通D-SUB大,可达到最佳信号响应效果。
RS-232C标准(协议)的全称是EIA-RS-232C标准,其中EIA(Electronic Industry Association)代表美国电子工业协会,RS(ecommeded standard)代表推荐标准,232是标识号,C代表RS232的最新一次修改(1969),在这之前,有RS232B、RS232A。。它规定连接电缆和机械、电气特性、信号功能及传送过程。常用物理标准还有有EIARS-232-C、EIARS-422-A、EIARS-423A、EIARS-485.这里只介绍EIARS-232-C(简称232,RS232)。计算机输入输出接口,是最为常见的串行接口,RS-232C规标准接口有25条线,4条数据线、11条控制线、3条定时线、7条备用和未定义线,常用的只有9根,常用于与25-pin D-sub端口一同使用,其最大传输速率为20kbps,线缆最长为15米。RS232C端口被用于将计算机信号输入控制投影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6 09:34
目录
概述
基本概述
系统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