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乱武,是指发生在
东汉末期的一场掠夺东汉天子的事件。因为事件的始作俑者——
贾诩的字是文和(贾诩,字文和),所以称为文和乱武。
历史背景
贾诩,凉州
姑臧(今甘肃
武威市
凉州区)人,身怀奇谋,胆识过人,阅历繁复,志节深沉。他的品质里也许有着种种别人
难以企及之处,但就客观效果而论,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他难辞其咎。
当年
陈寿撰《
三国志》时,曾将贾诩与
曹操手下最具威望的二荀(
荀彧、
荀攸)并列立传,引起了注家
裴松之的不满。此事见仁见智,若撇开道德威望,先注重影响世事的深度,则贾诩与二荀并列,并无不当。
在贾诩投靠曹操之前,他先后为之献策的,多属造孽江湖的恶棍型军阀。
虽然贾诩常以汉室忠臣自诩,也确曾有功于皇上,但他显然更热衷于放纵自己天赋的谋士才华,而较少计较千秋功名。
在各路军阀此起彼伏的混战中,在
汉献帝由长安到洛阳的奔命过程中,在新旧都城的喋血杀伐中,我们都能看到贾诩的智慧,像一只不祥的
猫头鹰,在累累尸骨上盘旋。
当年
董卓伏诛,司徒
王允专权。王司徒虽然才能有限,且有不知体恤,滥开杀戒之弊,但风雨飘摇的汉朝江山毕竟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董卓手下原有两个莽野的部将
李傕和
郭汜,王允若本着首恶既除,协从不问的态度,网开一面,则这两个手上握有兵权的家伙极有可能归化朝廷,如此,乱局初定,因董卓而起的关东诸雄因一时丧失了矛头所向,不知旌麾何指,也可能权且罢兵。
中国历史在步入这一章时,虽然会略嫌平淡,但于国于民,实属大幸。
刚愎无比的王司徒,本着决不姑息的态度,对李傕、郭汜下达了追杀令。这有点逼人造反的意味了。
然而奇怪的是,李傕、郭汜本来也想认命了,他们决定解散部队,自己再分头向大西北逃亡。
事件还原
贾诩身为董卓手下校尉,看见李傕郭汜在准备逃跑,就说“将军何故奔逃?”李傕、郭汜对贾诩素来敬重,便洗耳恭听。
“王允正要捉拿你们,你们若解散部队,路上随便一个小
亭长都有能耐把你们绑起来,送给王司徒邀功。横竖是个死,何不先聚集军队,干脆反
上长安,为董卓报仇。如事成,则挟天子以令天下,何其威风;事不成,那时再逃向西北故土,尚且不晚。”
这一番充满流氓智慧的开导,李傕、郭汜听得不住地点头。
当年
陈胜、
吴广被迫“揭竿而起”,所持的理由,正与贾诩此时的教唆相同。
当李、郭二人成功后欲封贾诩为“
尚书仆射”,他看出不能与他们为伍,否则自身难保,于是坚决推辞了。
“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贾诩话说得颇有自知之明,他不过是为了救自己的命罢了。
于是,李傕、郭汜的命暂时虽被救下,汉朝的命却更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顺着贾诩那番开导走下去,诸如“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之类
强盗逻辑,已无可避免。帝国都城长安的城头,刹那间便阴暗了下来。随着李傕、郭汜的反戈一击,东汉再也没有喘过气来。
李傕、郭汜所带的凉州兵,凶悍无比,暴虐非常,端的乃“虎狼之师”。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六月,李傕、郭汜打破长安城池,王允被戮,
吕布出逃,尸遍长安。堂堂汉家朝廷,就此落入两个无赖军棍之手。
据说,董卓初死之时,
三辅地区百姓尚有数十万户,经过李傕、郭汜的放兵劫掠,仅仅两年间,民已“相食略尽”,好一片凄惨。
两人沆瀣一气,作恶多端,这时突然又因一个妇人的嫉妒,陡然翻脸,彼此厮杀起来。世事遂进一步动荡,百姓遂进一步遭殃。
贾诩虽曾对两人有所规劝,但正所谓“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面对这一最初由自己造成的局面,当它变得不可收拾的时候,贾诩事实上已一筹莫展。
他看李傕、郭汜越来越像两个不成器的野孩子,只知在院子里打架。然而,这是你家的院子么?这可是整整一个王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