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反映论是一种关于文学本质的看法,认为文学是社会现实的反映。确认文学的本质是人对乐观的社会现实在人大脑中的的反映。符合唯物主义
反映论的一般规律。“反映论”这一术语是由列宁最终确立和使用的。
文学反映论认为,文学是一种用语言符号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是作者对世界的产生的看法与观点,是一种世界观但却不是方法论。也就是说,你无法把文学作为一种价值实现的手段,从这方面说文学又是超功利的,从人类学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活动;从
辩证唯物论的观念看,文学是人的一种反映活动;从现代的经济学观念看,文学是一种
艺术生产活动;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念看,文学是
审美意识形态;从
历史唯物论角度看,文学应该是“
人民文学”;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文学是一种交往对话。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的、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社会学的、
媒介学的、
符号学等多学科视点来理解文学,从不同的角度描画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所谓审美的
意识形态论,就是“审美
反映论”,它来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就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反映论(意识形态论)是支撑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的哲学基础,可以说,反映论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教材建设功不可没。可以说,反映论尽管不能回答与解决全部文学问题,但它是建立科学的文学理论教材的基础和起点。没有反映论也就没有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说到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的哲学基础反映论,目前国内有些学者一谈起总把它说成是机械的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并借此把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全盘否定,我认为这是不客观的。其实它们并不是一回事。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哲学基础总的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而不是
机械唯物主义的
反映论。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一切意识的东西终究都是物质的东西反映。这无疑是正确的。它错就错在把反映当成是机械的,是人的感官对于外界刺激的消极、被动的接受,把主体的作用完全排除在反映的活动之外。这种机械的反映论主要是在十八世纪以来,受到“
牛顿的力学思想和
霍布斯等人的人是一架按力学性质运动的机器的学说影响下而发展起来的”。[10]
所谓审美反映论,它的基本含义有:一是仍然坚持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但更强调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从一般的或普遍性质来看,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从特殊的性质来看,文学是审美的意识形态;二是仍然强调生活是文学的惟一源泉,文学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是能动的审美反映,生活的内容要变为文学作品的内容,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审美反映的中介即作家的审美心理的深加工;三是文学反映生活的根本特征是审美或诗意情感,而不是形象。形象只是反映生活的一种形式。文学所反映的对象的价值属性是它的审美属性; 四是文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审美的,这决定文学的特质是审美的;五是审美反映的内容既是感性的;既是理性的;既是智力的,又是直觉的;既是意识的,又是
无意识的。审美反映的对象是生活的“整体性”、“诗意联系”、“诗意本质”(童庆炳语)的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