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是明代以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前后七子”的文学主张。意谓作文章以秦汉为典范,论诗歌以盛唐为楷模,当时文坛上充斥着大量内容空洞、形式僵化的作品。台阁体文风萎靡,粉饰太平,缺乏真情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八股文则作为科举考试的工具,格式严格,束缚了文人的思想和创造力。为改变文坛的不良风气,“前后七子”打出了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的旗帜,试图通过倡导学习秦汉散文和盛唐诗歌,来恢复文学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明史·李梦阳传》:“梦阳才恩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弘治时,宰相
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宗之,梦阳独讥其萎弱,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明代“
前七子”、“
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垄断文坛,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散文创作中抛弃了唐宋以来文学发展的既成传统,走上复古的道路。影响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学者在散文创作中一味以模拟秦汉古人为能事,其作品成为毫无灵魂的假古董。
明代中叶前的一个相当时期内,文坛以三杨为代表,在形式上追求曲雅工丽,在内容上歌颂功德、粉饰太平的“
台阁体”文风弥漫一时。王九思居官后,感到自己以往的作品,也多追求形式上的典雅,缺乏现实生活内容,并对此种文风产生了怀疑。
弘治、正德年间,
李梦阳、
何景明等人倡导“复古”的文学运动,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反对虚浮、萎弱的“
台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