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阁体是指明朝
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所谓“台阁体”诗。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
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
杨士奇、
杨荣、
杨溥等(号称“
三杨”)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字士奇,泰和(今江西
泰和县)人,官至
华盖殿大学士。杨荣(1371-1440年),字勉仁,
建安(今属福建)人,官至
文渊阁大学士。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
石首人,官至
武英殿大学士。:“三杨”都是当时的台阁重臣,故他们的诗文有“台阁体”之称。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
应制,
题赠,应酬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雅。
永乐成化年间,是明朝的“太平盛世”,因此他们的诗文只追求所谓“雍容典雅”,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和应酬之作,脱离
社会生活缺乏实际内容,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毫无创新,毫无生气,比宋代的“
西昆体”影响更坏。这种文风由于由统治者倡导,因此一时模仿成风,千篇一律成为流弊。后来这种萎靡的文风渐为时代所不容,在后起的
茶陵派、
前七子等流派的冲击下,渐渐退出了文坛。
台阁体大体与这样的几种因素相关联:一是密切结合官方
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故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二是反映着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故应制、唱和之作数量非常之多;三是与当时(特别是永乐之后)政治平静、人事
结构稳定的状况相对应,表现出陶然悠然的满足心态(如
钱谦益《
列朝诗集小传》称
杨士奇的“太平宰相风度”)。
台阁体是指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当时内阁与
翰林院文臣
杨士奇、
杨荣、
杨溥等(号称“
三杨”)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应酬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
正典丽。他们要求文章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上要“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王直《文敏集·序》),在表达一己的感情时,要“适性情之正”,抒写“爱亲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怀”(
杨荣《省愆集序》)。
总之,这是一种由压抑的道德和平庸的人格出发的文学,既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也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并且缺乏
艺术创造的热情,成为粉饰太平的工具,而且“阘冗肤廓,几于万喙一音”。(《
四库全书总目》
集部《倪文僖集》提要),由于平庸单一,无艺术生命力可言。台阁体文人大都追慕宋人的文学风范,如
董其昌所说:“自杨文贞而下,皆以欧、曾为范。”(《重刻王文庄公集序》)但这种追慕,更多地以程朱理学为前提,距宋人的文学成就也遥远得很。
但台阁体发展到后期,也渐渐产生了一些变化。如
江南地区出身的馆阁大臣
徐有贞、
王鏊的诗歌,所表现的人生感受要比“
三杨”来得复杂一些。被称为
茶陵诗派领袖的
李东阳(1447年—1516年),在成化、
弘治年间以台阁大臣的身份主持诗坛,其诗风大致仍在台阁体的范围。但他论诗,一是强调宗法
杜甫,一是比前人更多重视
诗歌语言的艺术。在其《
怀麓堂诗话》中,比较细致地分析了诗歌的
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方面的问题。这看起来好像是细枝末节的议论,实际上对恢复诗歌的抒情功能,却有一定的效用。他提出“
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也表现了对宋诗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