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之囿
孟子作品
《文王之囿》是孟子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作品原文
文王之囿①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②?”
孟子对曰:“于传③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④!”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⑤往焉,雉兔者⑥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⑦乎?臣始至于境⑧,问国之大禁⑨,然后敢入。臣闻郊关⑩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⑪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⑫。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孟子(约前370—289年),名轲,邹国人,是孔子以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标题为编者所加。文王,指周文王。囿(yòu),天子诸侯养禽兽种花木的园子。古时称苑囿。
②有诸:有这事吗?诸,相当于“之乎”。
③传(zhuàn):记载史实的古书。
④若是其大乎: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是,如此,这样。其,表推测语气。
⑤刍荛(chú ráo)者:割草砍柴的人。
⑥雉兔者: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雉,野鸡。
⑦宜:应该。
⑧境:国境,边境。这里指齐国的国境。
⑨大禁:重大的禁令。
⑩郊关:四郊的门。指古代城邑四郊起拱卫防御作用的关门。
⑪麋(mí):鹿的一种,也叫“四不像”。
⑫为阱(jǐng)于国中:在国中设置陷阱。
白话译文
齐宣王问道:“(我听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在文字记载上有这件事。”
(齐宣王)问:“像这样恐怕太大了吧?”
(孟子)说:“百姓还认为它小了”
(齐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方圆四十里,但百姓还觉得大,是为什么?”
(孟子)说:“周文王的捕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砍柴的人可以去那里,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去那里,和人民百姓共同拥有它。百姓认为它小,不也是应该的吗?我刚到达(齐国的)国境时,询问国家的重要的禁令,这样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四郊的门里面有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杀死场地里的麋鹿的人,(判处)如同杀人一样的罪刑,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捕猎场是在国中设置陷阱。百姓觉得它大,不也应该的吗?”
文学鉴赏
从国君之乐与百姓之乐的关系来看,如果国君与民同乐,君之乐与民之乐利益保持一致,甚至百姓同样可以享受应有的快乐,那么,国君的享乐之地再大,百姓也不会以之为大,反而会以为太小;假如国君之乐与百姓之乐完全背离,甚至完全把百姓应有的权益置入法令禁止的条文之中,那么,君乐之地再小,百姓都会觉得太大。与民同甘共苦,再宽的猎场也不过分。独享再小也过分。体现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孟子是孔子以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后世尊之为“亚圣”。本篇文章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著名论点。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12:05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