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袋貂又名短尾斑袋貂,是分布在
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的一种
有袋类动物。
特征
斑袋貂约有
家猫的大小,重1.5-6公斤,长35-65厘米,
尾巴长32-60厘米。它们的
头很圆,
耳朵细小及隐藏,
毛皮很厚,尾巴可以帮助攀树。它们的眼睛呈黄色及橙色至红色。四肢强壮及有五趾,除了第一趾外,所有趾都有弯曲的
爪。后脚的第二及第三趾关节的皮肤融合,但爪则分开,这些细小的爪可以用来清洁自己。前脚的第一及第二趾与其他三趾相对,可以帮助它攀树时抓住
树枝。脚掌无毛及有纹,也可以帮助它抓住树枝及
食物。后脚的第一趾没有爪及相对的。
斑袋貂的毛皮很厚,会随着年龄、性别及分布地而有不同的颜色。雄袋貂一般都是灰色或褐色,背上有
斑点,腹部白色。雌袋貂一般都是白色或灰色,没有斑点。不过一些雄袋貂及雌袋貂是完全白色的。幼袋貂在1岁达至性成熟前会有一系列的颜色转变。毛色有红色、白色、浅黄色、褐色、浅灰色及黑色。它们
背部没有斑汶。
斑袋貂的长尾巴很独特。尾巴近
身体的部份有毛,而尖端内侧则有
鳞片。
行为
斑袋貂一般很害羞,所以在北澳大利亚很少见到。它夜行,晚上猎捕食物,白天在树上自建的平台上睡觉。有时它们也会在树洞,树根下后岩石滩中休息。
它独来独往。碰到其他同类时,尤其是两个雄性,经常会起冲突。
交配
斑袋貂全年也会交配,有多个伴侣,且会在树上示爱。
妊娠期约13日,幼袋貂会待在母亲袋里6-7个月。雌袋貂的育幼袋内有4个乳头,每胎最多可产3只幼袋貂。每只幼袋貂出生时轻于1克。它们的
寿命可达11岁,约于1岁就达至性成熟。
斑袋貂约有家猫的大小,重1.5-6公斤,长35-65厘米,尾巴长32-60厘米。它们的头很圆,耳朵细小及隐藏,毛皮很厚,尾巴可以帮助攀树。它们的眼睛呈黄色及橙色至红色。四肢强壮及有五趾,除了第一趾外,所有趾都有弯曲的爪。后脚的第二及第三趾关节的皮肤融合,但爪则分开,这些细小的爪可以用来清洁自己。前脚的第一及第二趾与其他三趾相对,可以帮助它攀树时抓住树枝。脚掌无毛及有纹,也可以帮助它抓住树枝及食物。后脚的第一趾没有爪及相对的。
斑袋貂的毛皮很厚,会随着年龄、性别及分布地而有不同的颜色。雄袋貂一般都是灰色或褐色,背上有斑点,腹部白色。雌袋貂一般都是白色或灰色,没有斑点。不过一些雄袋貂及雌袋貂是完全白色的。幼袋貂在1岁达至性成熟前会有一系列的颜色转变。毛色有红色、白色、浅黄色、褐色、浅灰色及黑色。它们背部没有斑汶。
斑袋貂的长尾巴很独特。尾巴近身体的部份有毛,而尖端内侧则有
鳞片。
行为
斑袋貂一般很害羞,所以在北澳大利亚很少见到。它夜行,晚上猎捕食物,白天在树上自建的平台上睡觉。有时它们也会在树洞,树根下后岩石滩中休息。
它独来独往。碰到其他同类时,尤其是两个雄性,经常会起冲突。
斑袋貂约有家猫的大小,重1.5-6公斤,长35-65厘米,尾巴长32-60厘米。[2]它们的头很圆,耳朵细小及隐藏,毛皮很厚,尾巴可以帮助攀树。它们的眼睛呈黄色及橙色至红色。四肢强壮及有五趾,除了第一趾外,所有趾都有弯曲的爪。后脚的第二及第三趾关节的皮肤融合,但爪则分开,这些细小的爪可以用来清洁自己。前脚的第一及第二趾与其他三趾相对,可以帮助它攀树时抓住树枝。脚掌无毛及有纹,也可以帮助它抓住树枝及食物。后脚的第一趾没有爪及相对的。[3]
斑袋貂的毛皮很厚,会随着年龄、性别及分布地而有不同的颜色。雄袋貂一般都是灰色或褐色,背上有斑点,腹部白色。[2]雌袋貂一般都是白色或灰色,没有斑点。不过一些雄袋貂及雌袋貂是完全白色的。幼袋貂在1岁达至性成熟前会有一系列的颜色转变。毛色有红色、白色、浅黄色、褐色、浅灰色及黑色。它们背部没有斑汶。[4]
斑袋貂的长尾巴很独特。尾巴近身体的部份有毛,而尖端内侧则有鳞片。[2]
行为
斑袋貂一般很害羞,所以在北澳大利亚很少见到。它夜行,晚上猎捕食物,白天在树上自建的平台上睡觉。有时它们也会在树洞,树根下后岩石滩中休息。
它独来独往。碰到其他同类时,尤其是两个雄性,经常会起冲突。
保护级别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