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马鱼
鲤科鲐属动物
斑马鱼是鲤形目鲤科短担尼鱼属的鱼类,又名蓝条鱼、花条鱼、斑马担尼鱼。体呈纺锤形。背部橄榄色,体侧从鳃盖后直伸到尾末有数条银蓝色纵纹,臀鳍部也有与体色相似的纵纹,尾鳍长而呈叉形。雄鱼柠檬色纵纹,雌鱼的蓝色纵纹加银灰色纵纹。具暗蓝与银色纵条纹。寿命一般在2-3年,最长达5.5年。
形态特征
斑马鱼身体延长而略呈纺锤形,头小而稍尖,吻较短,全身布满多条深蓝色纵纹似斑马,与银白色或金黄色纵纹相间排列。在水族箱内成群游动时犹如奔驰于非洲草原的斑马群,故此得斑马鱼之称。它们有几个明显的特征,包括一条完整的侧线,两对横条,以及沿身体两侧的几条(通常为5-7条)纵向条纹。性别差异很小,雄性比雌性有更深的颜色和更大的臀鳍。
斑马鱼的平均体长可达25毫米,有记录的最大鱼体长可达64毫米,具有纺锤形的扁平身体。其背部为橄榄色,体侧从头至尾布满多条蓝色条纹,雄鱼为深蓝间柠檬色条纹,雌鱼为蓝色间银灰色条纹。它们臀鳍宽大,与背鳍相对应,胸鳍较小。下颚细长且突出,使嘴朝上,并且依靠鳃耙来分解食物。
斑马鱼的雌雄不难区分:雄斑马鱼为深蓝色条纹间柠檬色条纹,鱼体修长,鳍大,体色偏黄,臀鳍呈棕黄色,条纹显着;雌鱼为蓝色条纹间银灰色条纹,鱼体较肥大,体色较淡,偏蓝,臀鳍呈淡黄色,各鳍均比雄鱼小,怀卵期鱼腹膨大明显。斑马鱼的品种约有27种,主要区别在条纹和色彩上,也有鳍形上的变化。
斑马鱼的颜色模式由三种类型的色素细胞组成,即深蓝色的黑色素细胞、金黄色的黄色素细胞和虹彩样的虹彩细胞。在发育过程中,两条条纹首先居中形成,随后在上下按顺序长出条纹,与许多硬骨鱼一样,黑色素载体可以对刺激做出反应而集中或分散;这似乎既是为了伪装,也是为了对光线强度做出反应而聚集和分散,以及发出信号。雄性和雌性的颜色相似,尽管雄性往往有更大的肛鳍和更多的黄色。如果不解剖,就不能可靠地区分幼虫的性别,虽然怀孕的雌性有更圆的身体形状,但最可靠的判断特征是在肛鳍起始处前面有一个小的生殖器乳头。
近种区别
栖息环境
斑马鱼一般都生活在小溪、沟渠或者是静止的水中。水的酸碱度以弱酸性到中性、软到略硬为好。它对水质要求不严,在21-32℃的水温条件下生长良好,对水温的变化有较强的适应性,在11℃水温中仍能生存。斑马鱼性情温驯,可以和其他要求相同的热带鱼混养,斑马鱼对喂养它们的食物从不挑剔。
由于印度次大陆属于季风气候,斑马鱼淡水栖息地的范围会有很大的季节变化。旱季时它们会栖息在稻田和水坑里并进行繁殖产卵,雨季过后,又回到河流、溪流。它们通常出没在稻田和水坑中,这与水稻种植有关。这种与水稻种植的关联可能与化肥的使用有关,化肥可促进斑马鱼饮食的主要成分浮游动物的生长。稻田和浅水季节性水域的大型捕食性鱼类较少,这为斑马鱼生活提供了环境。
生活习性
活动
斑马鱼表现出明显的昼夜活动节律。它们主要是昼行物种,但它们的节律与光线、温度和热循环有很大联系。研究发现被带入光暗周期的鱼类在光照期间其每日活动的时间在75%以上,这种昼夜模式在斑马鱼幼体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而热循环本身也会影响斑马鱼活动的昼夜节律,这证实了温度也有同步的作用。在大量实验后发现,斑马鱼可能在白天和晚上都会进行活动。在其生命周期中它们有能力转变为夜间活动。鱼类的昼夜节律系统为多振荡系统。不同的因素作用于它们的节律系统,影响着它们的行为表现。此外,当温度、光亮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斑马鱼会减少在安全环境中停留的时间,如鱼缸底部、黑暗的地方和浅滩,而是进入具有潜在危险环境,如鱼缸顶部区域、裸露或明亮区域和远离社会群体的区域。研究表示这些节律行为的变化与斑马鱼神经系统的改变有关。
竞争
最有可能与斑马鱼竞争的是鲤科的其他小鱼。各种各样的鲤科动物与斑马鱼共存,如小型一点的倒钩鱼、较大的山鲑鱼。倒钩鱼可能是斑马鱼的主要竞争对手,因为这两个物种的大小相似,鱼口相似,在水中占据相似的位置。美洲斑马鱼虽然比斑马鱼稍大,但也喜欢在上层水域活动,会与斑马鱼争夺食物。
天敌
斑马鱼的主要捕食者是乌鳢和淡水花生鱼。其他捕食者包括叉尾鱼、刀鱼、刺鳗、印度池鹭和普通翠鸟。前面所提到的鱼类都能与斑马鱼共存,并有足以吞咽成鱼的口。根据的肠道含量分析表明,这些鱼的食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小鱼。在这些食鱼性鱼类出现的地点,斑马鱼要么没有,要么出现丰度很低。其中轮纹鳗鱼可能以斑马鱼的胚胎或幼体为食。长尾鲶鱼的嘴大到足以咬住成年斑马鱼,但它们往往会在斑马鱼不存在的地方占据移动较快的水域。另一种潜在的捕食者是沼泽鳗鱼,与斑马鱼的大小相比,它们的嘴巴很小,成功捕食斑马鱼成鱼的概率较低。
在稻田或斑马鱼幼鱼丰富的浅水季节性水域,人们没有发现大型捕食性鱼类。但是在这些避难所,藏匿着水生蜻蜓幼虫。蜻蜓幼虫很贪吃,这对斑马鱼的幼鱼死亡起着重要影响。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也可能捕食斑马鱼幼体。
集群
斑马鱼是一种社会性的鱼类,社会等级是由雄性和雌性共同建立的。支配地位是通过攻击的方式建立的,包括咬和追逐。占优势的个体在产卵地点附近建立交配领地,垄断食物资源。斑马鱼的互相追逐行为是由等级统治而决定的。虽然它们会对行动缓慢或鳍长的鱼类表现出攻击性,可能会骚扰它们并咬这些鱼类的鳍。但是,斑马鱼是一种爱好和平的群居类鱼,可以与许多鱼类共存,包括小型鲤科鱼类以及四联鱼、彩虹鱼、鲶鱼和泥鳅。
防御
斑马鱼防御行为表现为激动感的加强、攻击性和进食率下降。它们通过视觉和嗅觉做出预先反应并对捕食者产生警觉,同时通过分泌伤害信息素来触发反捕食者行为。斑马鱼的黑色素细胞能及时感应刺激,这有助于斑马鱼躲避潜在的捕食者。
食性
斑马鱼是一种微型捕食者。它们从水流中获取大部分食物,并通过滤食来摄取营养。斑马鱼对食物并不挑剔,是杂食性动物。在水族馆里,它们会吃掉饲养员给的任何食物,包括小型活的和冷冻的食物,如水蚤、卤虫和血虫。在自然界中,它们以甲壳类动物、小昆虫、蠕虫和藻类为食。
分布范围
斑马鱼原产于亚洲南部,广泛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缅甸以及巴基斯坦。斑马鱼被引进美国、斯里兰卡、菲律宾、毛里求斯等地。
繁殖方式
斑马鱼属卵生鱼类,4月龄性成熟,一般用5月龄鱼繁殖较好。繁殖用水要求pH值6.5-7.5,硬度6-8,水温25-26℃。喜在水族箱底部产卵,斑马鱼最喜欢自食其卵。繁殖水温24°C时,受精卵经2-3天孵出仔鱼;水温28℃时,受精卵经36小时孵出仔鱼。雌鱼每次产卵300余枚,最多可达上千枚。水温25℃时,7-8天的仔鱼开食,此时投喂蛋黄灰水,以后再投喂小鱼虫。
斑马鱼卵子体外受精、体外发育,胚胎发育同步且速度快。胚胎在10-24小时进入体节期,24小时内发育成形,孵出后约3个月达到性成熟,雌鱼性成熟后可产几百个卵,繁殖周期7天左右,自然条件下每年可繁殖6-8次,而且产卵量高。斑马鱼所产之卵经24小时即可胚胎发育成熟,仔鱼期只有1个月。斑马鱼的发育分为6个阶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分裂期、成形期和孵化期。
保护现状
物种现状
斑马鱼除了在水族馆贸易中被过度开发,这个物种的生存几乎没有受到其他威胁。斑马鱼是许多鱼食性鱼类和鸟类的猎物。斑马鱼的分布范围很广,它们很容易在原生栖息地繁殖。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ver 3.1:2009年——无危(LC)。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因为它们温顺,非常耐寒,完全习惯于水族馆中水条件的变化,所以在水族馆中较为常见。现在能在黑暗中发光的转基因斑马鱼也被研究出来用于水族馆贸易。斑马鱼是一种体型较小的观赏鱼,成年呈橄榄绿色,体侧从头部到尾部有几条蓝、银想相间的条纹。臀鳍上也有与体色类似的斑纹,但是颜色要淡一些。许多斑马鱼具有鲜艳的颜色,是较受欢迎的观赏鱼类,也是刚开始饲养热带鱼的理想对象。
科研价值
人工养殖
一般方法
斑马鱼在繁殖时通过光周期作用,在日出后产卵。为了每天都能稳定地获得部分斑马鱼受精卵,可以在水族箱中放入等量的雌鱼和雄鱼,控制光周期为14:10(即光照14小时,黑暗10小时),每天投喂优质活饵料,并在水族箱底铺一层直径1厘米的玻璃珠,卵产出后可落入其缝隙,以防止鱼将所产卵吃掉。这样每天清晨可从水族箱中吸出受精卵,另行孵化。如不想进行繁殖,可移去玻璃珠,并减少投喂量,否则鱼容易肥胖而影响其繁殖。具体方法如下:
1.铺放玻璃珠:铺放玻璃珠要在投喂饵料至少30分以后进行,以给鱼足够的时间吃光所有饵料。在鱼停止摄食后,要吸出残饵和污物,再加入玻璃珠。玻璃珠必须在水族箱底铺满一层,不能留有余地,一个50升的水族箱约需要1升玻璃珠。玻璃珠投入水中时一定要轻,使之慢慢滑入水底,以防对鱼造成惊吓。
2.放入雌雄斑马鱼:傍晚放入斑马鱼,雌雄比为1:2,至次8早晨转变为光照期,半小时后观察产卵量。
3.受精卵收集:可用虹吸的方法从玻璃珠间隙中收集受精卵,虹吸管可用玻璃管制成,直径1厘米,长30-50厘米,前端套一小段橡胶或塑料管,以防玻璃管碎裂,后端接一段长70厘米以上的橡胶管。先用嘴或吸耳球将水吸出,然后引导虹吸管在水族箱底部来回移动,水族箱底部每处均要吸到。吸出的水用中等密度的尼龙网滤去水,滤出的受精卵转入培养皿中,并加入浓度为10%胚胎培养液,并用新鲜胚胎培养液清洗数次,用镊子清除粪便等污物,即可进行孵化。卵的收集也可首先取出繁殖用斑马鱼,再用过滤网收集新产出的卵,放入ZR液中。
4.移出玻璃珠:吸出卵后要马上将玻璃珠移出,盐水消毒清洗备用。
5.受精卵的处理:吸出的受精卵中可能混有大量的杂质和污物,包括成鱼的粪便、破碎的卵粒等。由于斑马鱼的卵密度较大,可以冲入养殖用水进行清洗,然后用移液枪(枪头前部切除)在显微镜下挑选发育良好的胚胎进行培育、孵化。清洗过程中要注意水温的变化。
规模养殖
大规模繁殖的方法一周可进行1-2次,每次每个水族箱可产生大量(1000粒以上)受精卵。如多个水族箱交替进行,也可连续繁殖。斑马鱼一般10-12周达到性成熟,但7-18月龄的斑马鱼用于大规模繁殖为好。首先要雌雄鱼分别饲养,每个40升左右的水族箱中放养雌鱼8尾或雄鱼16尾,每天投喂优质活饵料2-3次,并换水1/3,培育6-7天。在繁殖的前一天,进入天黑前(如是人工控制光,周期则指暗周期前,下同)1-2小时,投喂饵料并清理水族箱,然后,将雄鱼转入雌鱼所在水族箱,雌雄比为1:2,并在水族箱中铺上玻璃珠。第二天清晨雌鱼产卵,同时雄鱼排精,受精卵落入玻璃珠间隙中,用虹吸法收集受精卵。受精卵收集好后,将雄鱼转入原水族箱中养殖,捞出玻璃珠高温消毒或用浓度4%盐水浸泡4小时,流水冲洗干净。斑马鱼可以每7天用此方法繁殖一次,每10天要更换和清冼水族箱一次。
科学研究
成立中心
在国际上,斑马鱼模式生物的使用正逐渐拓展和深入到生命体的多种系统(如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生殖系统等)的发育、功能和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遗传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研究中,并已应用于小分子化合物的大规模新药筛选。中国利用斑马鱼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2年10月,国家重大科研计划斑马鱼资源中心(即国家斑马鱼资源中心)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正式挂牌成立,这无疑对中国的斑马鱼研究具有标志性意义。
基因图谱
2022年7月5日,英国伯明翰大学发育遗传学教授费伦茨·穆勒作为斑马鱼基因图谱研究负责人之一,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生物科学与营养系副教授卡斯腾·道博等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布了迄今最全面的斑马鱼基因图谱。这一成果将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研究各种癌症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在研究中用斑马鱼模型取代哺乳动物模型。
参考资料
斑马鱼.ITIS Standard Report - Error.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4 16:0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