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学名:Spodoptera litura)是夜蛾科、斜纹夜蛾属昆虫。体长14-20毫米,翅展35-40毫米,体色深褐色。胸部背面前半部有白色丛毛,腹部背面中央有暗褐色丛毛。前翅灰褐色,内横线和外横线灰白色,呈波浪形,中间有白色条纹,环状纹不显著。由前缘近翅基1/3处斜向臀角有3条白色斜纹。后翅白色,带水红闪光,前缘角及外缘暗灰色。
动物学史
因体色呈褐色,
前翅具许多斑纹,中有一条灰白色宽阔的斜纹,故名。
形态特征
体长14-20毫米;
翅展33-35毫米。头、胸、腹均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腹部前数节背面中央有暗褐色丛毛;前翅灰褐色,斑纹复杂;内横线及外横线灰白色,波浪形,中间有白色条纹;环状纹与肾状纹间自前缘向后缘外方有3条白色斜线;后翅白色,无斑纹;前后翅常有水红色至紫红色闪光。
卵
卵半球形,直径0.4-0.5毫米。初产黄白色,后转淡绿,孵化前紫黑色。卵块产,上覆黄白色疏松绒毛。
幼虫
共6龄,老熟幼虫体长35-47毫米。头部黑褐色,胸、腹部颜色多变,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或暗绿色。体表散生小白点。背线、亚背线及气门下线均为灰黄色及橙黄色。从中胸至第9腹节在亚背线内侧各有1对三角形黑斑,1、7、8腹节的最大。
蛹
蛹长15-20毫米,茄红色。腹部背面第4-7节近前缘处各有1个小刻点。臀棘短,有一对强大而弯曲的刺,刺基部分开。
栖息环境
为害寄主达109科389种植物,有甘薯、棉花、芋、莲、田菁、大豆、地黄、烟草、甜菜及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等,间歇性猖獗为害。
分布范围
斜纹夜蛾在中国国内各地都有发生,主要发生在
长江流域的江西、江苏、湖南、湖北、浙江、安徽;
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其世界性分布,中国除青海、新疆未明外,各省(自治区)都有发现。
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潜伏在叶背或土缝等阴暗处,夜间出来活动,对黑光灯有趋光性,还对糖、醋、酒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化性。产卵前需取食蜜源补充营养,白天躲藏在植株茂密的叶丛中,黄昏时飞回开花植物。在中国广东地区斜纹夜蛾世代重叠严重,无越冬现象。第一代常见于4月初,成虫有趋光性。幼虫多在傍晚取食,3龄幼虫开始进入暴食期,危害突然增大。
适宜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温度为20-40℃;最适环境温度为28-32℃,相对湿度为75-95%,土壤含水量20-30%。28-30℃卵历期3-4天,幼虫期15-20天,蛹历期6-9天。室内用不同食料饲养幼虫,在相同的湿度下历期长短有一定的差异。
生长繁殖
生长规律
该虫在中国华北地区1年发生4-5代,在华北地区不能越冬,春季虫源可能是南方迁飞而来。第1代5月上旬至6月下旬。第2代6月上中旬至7月中旬。第3代7月中旬至8月下旬。第4代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第5代9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一般年份1、2代发生轻,3、4代发生重,偶有年份发生5代。
产卵孵化
羽化后1天即交尾,交尾时间多在19:00-23:00,以20:00-21:00为最盛,交尾后即可产卵,每只雌蛾能产卵3-5块,每块约有卵粒100-200个,卵多产在叶背的叶脉分叉处。初孵时聚集叶背,4龄后白天躲在叶下土表处或土缝里,傍晚到植株上取食为害叶片,幼虫具假死性。
危害与防治
物种危害
斜纹夜蛾是一类杂食性和暴食性害虫,以幼虫食害叶片、花蕾、花等。幼虫食性杂,且食量大,初孵幼虫在叶背为害,取食叶肉,仅留下表皮;2龄后分散为害,取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3龄幼虫后造成叶片缺刻、残缺不堪甚至全部吃光,蚕食花蕾造成缺损,容易暴发成灾。4龄后进入暴食期,取食叶片,仅留主脉。幼虫体色变化很大,主要有3种:淡绿色、黑褐色、土黄色。
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