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坦尼斯劳·莱姆(Stanisław Lem)(1921年9月21日-2006年3月27日),
波兰科幻小说作家、
哲学家。他一生创作了30多部长篇小说和众多短篇佳作,被译为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代表作有
《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惨败》等。
人物生平
莱姆生于利沃夫,父亲是喉科学家、前奥匈帝国军队医生。他是犹太人,在罗马天主教的环境下长大,但莱姆自认无神论者。莱姆早年攻读医学专业,曾在克拉科夫雅盖沃大学医学系深造,但医学并未成为他终生的志业。二战时,莱姆假冒汽车技工,暗地里参加反抗德国人的组织。战后,波兰东部归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统治。他一家跟许多波兰人一样,搬到
克拉科夫。莱姆在亚捷隆大学继续学业,可是最后因为拒绝按
李森科主义回答问题,考试不及格。这使得他不能成为军医。他选择当研究助理,闲时写小说。
1982年,波兰颁布戒严令,莱姆先后搬到西柏林、维也纳。莱姆1988年回到家乡,2006年逝世,享年84岁。
2021年是斯坦尼斯瓦夫·莱姆诞辰一百周年,波兰政府将这一年定为“莱姆年”,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波兰科幻作家。
创作经历
1946年,莱姆开始写诗。在此之前,莱姆写过几本一角小说。在那一年,他写了第一本科幻小说《火星来的人》(Człowiek z Marsa)。当时,波兰政府规定出版作品必先经审查机构批准。
1948年他写成半自传式小说《Szpital Przemienienia》,直至1955年,莱姆加入了一段符合社会主义写实主义的情节,方获通过出版。1951年,审查机构将《太空人》(Astronauci)定性为少年科幻小说,莱姆被逼加入大量关于“共产主义的美好前景”的内容。不过这种种未令莱姆放弃成为全职作家。
1956年发生了波兰十月,波兰开始去斯大林化,人们有更大的言论自由。莱姆开始当全职作者,接着12年内,他写了17本书,进入创作的第二阶段,也是外界所公认的黄金时期。其中一些书籍的译本出现在东方集团国家内的书店。
1957年他发表首部非小说作品《对话》(Dialogi)。1964年他出版了Summa Technologiae,内容包括当时只在“纸上谈兵”层面的技术如虚拟真实、纳米科技等,如何影响人类的思想。之后他继续发表小说和此类哲学文章,到了1980年代他开始集中后者。
1974年,幽默短篇小说集The Cyberiad出现英译本。与外星人接触这个主题出现在《索拉里斯星》(Solaris, 1961年)、Głos pana(1983年)、《惨败》(Fiasko, 1987年)三部主说内。《索拉里斯星》曾多度搬上大银幕。
作品风格
莱姆的作品多聚焦哲学主题,探讨科技对人类的影响、智慧的本质、外星交流,以及人类认知的局限等。早在70年前,他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我感兴趣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而不是个体的命运。”
莱姆的小说,无论是长篇还是短篇,总有一个吸引人的情节。莱姆喜欢将他的小说主人公置于一个新奇的环境中,或是来回穿越的异时空,或是机器造反的世界,或是挤满各种奇怪生物的星球。但是他钟情于这些程式,并不是因为他相信这类叙述所描画的场景,而是想用它们来建构和检验他自己的“文学模型”;他无意于描绘一个“真实的未来”,而只想勾勒出它的模型,然后借此去表达他对整个世界和人类的看法。
他常会描述极为详细的技术细节,推演宇宙、生命和科技的演化;还会采用无比繁复的语句来处理一些特别场景,有时候一个单独的句子就有上百个单词。
莱姆的小说中描绘了大量的外星生命——《索拉里斯星》中的蓝色大洋、《无敌号》里独特的机械昆虫、《伊甸》里生活在绝望和恐惧中的外星人类等,但他描写人类与外来生命的接触,主要是想探讨人类的本性,他得出的结论是:人类有很多弱点和局限,但只有遭遇身份危机,我们才能明确认识到这些弱点和局限。
人物评价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战后最伟大的欧洲科幻作家当属波兰作家莱姆,这是一位决不妥协的欧洲作家,然而却赢得了国际性的声誉。——亚当·罗伯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