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旺曲线模型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仅使用一种
政策工具,比如紧缩总支出水平或者
货币贬值,要同时解决内部和
外部均衡问题是不可能的。斯旺曲线的缺点就是对所涉及的基本经济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给予深入的分析,甚至没有区分货币政策和
财政政策对总需求调节的不同方式。另外,对二战后越来越重要的
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经济内部和
外部均衡的冲击也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
1955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revor Swan)提出了著名的斯旺曲线。纵轴表示
实际汇率,定义为R=eP/P。式中R为
实际汇率,e为
直接标价法的
名义汇率,P为国外价格水平,P为国内价格水平。R上升意味着实际汇率贬值,可以由
名义汇率贬值、国内价格水平下降,或国外价格水平上升造成。R同时也是衡量国际竞争能力的指标,R上升意味着国际竞争能力增强,将改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横坐标为国内经济的总支出水平,以A表示,也可称为总吸收,即:
式中Y为
国民收入,C为消费支出,I为投资支出,G为政府购买支出,X为出口,M为
进口。公式表明当国内吸收水平过高,超过
总收入水平时,
进口即超过出口,于是出现经常账户逆差。
EB曲线为外部均衡曲线,表示所有能够使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保持平衡的实际汇率R和国内支出水平A的组合点。其斜率为正,因为当实际汇率上升或贬值(国际竞争能力提高)时,
国际收支状况改善,为维持平衡,国内吸收也必须相应提高,以便增加进口。所有EB曲线以下的点,均为经常账户逆差,即在现有的国内吸收水平,相应的实际汇率水平不足以保持
经常账户的平衡。所有EB曲线以上的点均为经常账户顺差,即相应的实际汇率水平已经超过了经常账户平衡需要的水平。只要国家的经济状态是在EB曲线以上或以下,就会产生相对于其他国家的
债权或
债务关系。
IB曲线为内部平衡曲线,即能够维持国内充分就业的所有实际汇率和国内吸收水平的组合。IB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因为如果实际汇率下降或升值,导致进口增进、出口减少,于是要维持充分就业就必须增加国内支出水平。所有IB曲线以上的点均为经济中出现
通货膨胀的点,即在现有的
国际竞争力或实际汇率水平,国内总支出水平已经超过了创造充分就业所需要的水平,而导致了国内通货膨胀。所有IB曲线以下的点均为经济中存在
通货紧缩或失业的点,即总支出水平不足以创造充分就业。
斯旺曲线由EB和IB划分出4个区域:Ⅰ区存在逆差和通货膨胀;Ⅱ区存在逆差和失业;Ⅲ区存在顺差和失业;Ⅳ区存在顺差和通货膨胀。内部和外部总体平衡状态,是IB和EB线相交的E点,即与E点相应的国内支出或吸收水平和实际汇率R的组合,能够实现国内充分就业并同时保持经常账户平衡。假设一国经济由于某种原因陷入Ⅰ区的状态A点,既承受着通货膨胀压力,又存在
经常账户的逆差。如果政策当局试图在维持汇率固定的条件来减少经常账户逆差,可以采取
宏观经济政策紧缩国内支出,于是使经济状态向C点移动,这样的政策结果是形成严重的
经济衰退和造成大量失业。另外,政策当局还可以采取
货币贬值的方法来解决逆差问题。这样经济状态会向B点移动,其结果是离IB曲线越来越远,即经常账户逆差的解决要以国内更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