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鲁维测地弧是从
挪威到
黑海的一组三角测量点,穿过10个国家,总距离为2820公里。这组测量点是由德国出生俄罗斯科学家
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于1816年到1855年之间创建的,目的是为了确立
地球的
参考椭球体。当时,这组测量点主要通过两个国家瑞典-挪威和
俄罗斯帝国。测量点的建立也标志着国家的君主之间在科学上的合作。2005年斯特鲁维测地弧入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资料
遗产名称: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
Struve Geodetic Arc
入选时间:2005年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ii)(iii)(iv)(vi)
地理位置:N60 04 27 E26 58 11(MÄKI-PÄÄLYS Mäkipällys,俄罗斯)
N60 05 07 E26 57 40(HOGLAND, Z Gogland, Tochka Z,俄罗斯)
遗产编号:1187(与爱沙尼亚、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摩尔多瓦、白俄罗斯、瑞典、乌克兰共有)
遗产描述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人类测量地球的创举
参考椭球体。当时,这组测量点主要通过两个国家瑞典-挪威和俄罗斯帝国。弧线原本有265个测量站,现在则有34个站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遗产,其中有挪威4个、瑞典4个、芬兰6个、俄罗斯2个、爱沙尼亚3个、拉脱维亚2个、立陶宛3个、白俄罗斯5个、摩尔多瓦1个、乌克兰4个。在芬兰,这条测量弧线从北面的苏亚满里( Suursaari ) 切入拉普兰范围,经过南部拉赫提和于韦斯屈莱的湖区,再连接波罗的海其它测量站。其间有6个芬兰测量站被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包括 Stuorrahanaivi, Aavasaksa (Avasaksa), Alatornio (Torrea), Oravivuori (Puolakka), Porlammi (Porlom II) 及 Mustaviiri (Svartvira)。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是世界的“现代遗产”,除了地理范围,它也是多个国家、君主们合作的结果,这对全人类的启示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是横跨最多国家的世界遗产,由芬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摩尔瓦、俄罗斯、瑞典、乌克兰共10国拥有。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最北的一个测量点位于挪威。
2005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ii)(iii)(iv)(vi),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是一个三角测量链,北起挪威哈默菲斯特(Hammerfest),南至黑海,弧线穿越十个国家,长2820公里。弧线是天文学家弗里德理西·格奥尔格·威廉·斯特鲁维(Friedrich Georg Wilhelm Struve)于1816至1855年期间进行测量的测量点,代表着人类首次对子午线长短的精确测量。这一测量帮助人类掌握了地球的确切大小和形状,是地球科学和地形绘图学发展中的重要一步。这个弧线不仅是多国科学家通力合作的一个特例,也是多国君主为科学事业联袂协作的一个特例。原始弧线包含258个主要三角形和265个测量站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弧有34个原始测量站点,带有各种不同标记,如岩石钻孔、铁十字、堆石标或方尖石碑。
遗产介绍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Struve Geodetic Arc)是从挪威到黑海的一组三角测量点,穿过10个国家,总距离为2820公里,弧线包括265个测量站点,分布于各国各地。当时这组测量点主要通过瑞典、挪威和俄罗斯帝国,然后向周边国家延伸,在测量过程中得到了各国官方和民众的协助与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工地理测量网络。该世界遗产项目选择了其中34个测量点遗址作为遗产的基本构成内容。目的是为了确立地球的参考椭球体。测量点的建立也标志着国家的君主之间在科学上的合作。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的重要作用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以19世纪俄国天文学家F.G.W.斯特鲁维命名。人们在很久之前就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对于这个球体的准确形状和大小很难把握,并进行了各种测量的实践。在十八世纪,科学家用三角测量法测出了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大小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已变得更加复杂,因为这是众所周知的,它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法国,秘鲁,拉普兰,意大利,南非和奥地利有不同的早期弧线,没有一个准确的解决这个问题。拿破仑战败,随后由
维也纳会议决定于1815年商定欧洲的国际边界,需要准确的测量。俄罗斯强烈地感受到这些需求,在沙皇的支持下,天文学家弗里德理西·格奥尔格·威廉·斯特鲁维从1816年至1855年主持了一次重要的地球子午线测量活动,涉及国家众多,被科学史认为是第一次对子午线的长距离的精确测量。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是从挪威到黑海的一组三角测量点,穿过10个国家,总距离为2820公里。弧线包括265个测量站点,分布于各国各地。当时这组测量点主要通过两个国家瑞典、挪威和俄罗斯帝国,然后向周边国家延伸,在测量过程中得到了各国官方和民众的协助与配合,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人工地理测量网络。
这次测量对其后建立标准的初始子午线及标准的地图绘制,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它不仅是历史上多国科学家通力合作的范例,也是多国君主及政府为科学事务相互协作的范例。
共同遗产
这是芬兰与其它九个国家(挪威、
瑞典、
俄罗斯、
拉脱维亚,
爱沙尼亚、
立陶宛、
乌克兰、
白俄罗斯和
摩尔多瓦)所共同拥有的
世界遗产,其加入保护名单的建议,由国际测量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Surveyors FIG)和芬兰文化部长坦亚、卡彼娜女士 2004 共同呈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年成功通过审核。此为第一次由三个以上国家共同申报项目,而获得大会批准为受保护遗产的先例。
与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息息相关的人物
瓦西里·雅可夫列维奇·斯特鲁维(Струве, Василий Яковлевич)1793年4月15日-1864年11月23日,俄国天文学家,普尔科沃天文台的创建者和首任台长。他的贡献主要在
天体测量学和恒星天文学方面。
生于阿利顿。1810年毕业于杰尔普特(现为塔尔图)大学。1813年以《论杰尔普特天文台的地理位置》获硕士学位,同年被聘为杰尔普特大学教授和天文台观测员。1833年组建普尔科沃天文台,任第一任台长。 斯特鲁维主要研究工作是观测双星的精确位置,首先测定织女星距离。研究银河系结构,确定银河面每一体积单位中的恒星数量,并说明星际空间的吸光现象。斯特鲁维通过对大量恒星的观测结果,于1827年发表3110颗恒星的星表,称为《新星表》。其中有2,343颗星是他发现的。1837年发表关于双星观测方面著作,书中记载他12年中进行的11392次测量结果,获伦敦天文学会奖章。斯特鲁维对
大地测量学作出了巨大贡献。1822-1827年领导对芬兰湾苏尔萨里岛至雅科布什塔特城的3°35′子午线弧的测量工作。1828年这个测量弧与卡尔·伊万诺维奇·滕纳 (Теннер,Карл Иванович 1783-1860)对俄罗斯西南部测量的另一弧连接,总长度为8°2′。后这项测量延伸到北部和南部,总长度达25°20′,有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之称。斯特鲁维创办普尔科沃天文学校。他的学生遍及俄国各地天文台。而他一手建立的普尔科沃天文台被誉为“世界天文之都”。斯特鲁维主要著作有:《恒星天文学研究》(1847)、《双星精密测量》(1837)等书 。
测量点
最初的测量地点组一共有265个,组成了258个测量三角。列出的34个
监测点包括了不同的特点。
挪威
凯于图凯努的Baelljasvarri
瑞典
帕亚拉的Kerrojupukka
上托尔内奥的Pullinki
芬兰
艾农泰基厄的Stuor-Oivi
科尔皮拉赫蒂的Puolakka
拉平耶尔德的Porlom II
皮赫泰的Svartvira
俄罗斯
霍格兰的Mäki-päälys
霍格兰的Hogland, Z
爱沙尼亚
Avanduse的Woibifer
Avanduse的Katko
塔尔图的Dorpat
立陶宛
Sausneja的Sestu-Kalns
叶卡布皮尔斯的Jacobstadt
拉脱维亚
Panemunėlis的Karischki
Nemenčinė的Meschkanzi
Nemėžis的Beresnäki
白俄罗斯
Oshmyany的Tupischki
Zelva的Lopati
伊万诺夫的Ossownitza
伊万诺夫的Tchekutsk
伊万诺夫的Leskowitschi
摩尔多瓦
Rudi的Rudi
乌克兰
Antonivka的Katerinowka
Hvardiiske的Felschtin
Baranivka的Baranowka
Nekrasivka的Staro-Nekrassow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