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按照“1966”城镇体系规划目标,分步实施,整体推进,建设一批与上海国际大都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城、新市镇,促进中心城区人口疏解,吸引农民进入城镇,逐步归并自然村,提高郊区的
城镇化和
集约化水平,构建和谐村镇。
内容简介
“‘1966’是从国际大都市大的体系着眼,从人口、产业、环境、资源、基础设施等诸多要素出发,对市域范围进行的一次更全面更综合的重新整合布局。”日前,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徐毅松解读了上海“十一五”规划中十分引人注目的亮点——“1966”四级城镇体系框架。
徐毅松介绍,把“大上海”的概念突破66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扩大至整个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郊区,是很早就已讨论过的话题。本世纪初上海曾提出城镇化发展战略,并先在“一城九镇”进行试点。经过不断研究、深化,2004年11月出台了一个推进“三个集中”加快上海郊区发展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体系呈梯度,布局成组团,城镇成规模,发展有重点”的规划思路,初步形成了“1966”城镇体系的雏形。在这个基础上,去年下半年,“1966”四级城镇体系终于浮出了水面。
具体内容
“1966”四级城镇体系,即按照中心城和郊区两条主线,分为“1个中心城”、“9个新城”、“60个左右新市镇”、“600个左右中心村”。
从中心城660平方公里,到全市6340平方公里;从中心城到新城、从新市镇再到中心村……郊区发展是上海今后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毛佳樑透露:上海“1966”四级城镇体系规划框架已基本形成。
1个中心城:指外环线以内的区域,面积约660平方公里。中心城发展主要是完善功能。进一步强化信息、交通、管理、服务等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规划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000万左右。
9个新城:是宝山、嘉定——安亭、青浦、松江、闵行、奉贤南桥、金山、临港、崇明城桥。规划总人口540万左右,将集聚郊区一半人口。其中,松江、嘉定——安亭和临港新城3个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城,人口规模按照80至100万规划,总人口在270万左右。宝山、闵行区毗邻中心城,是具有辅城功能的新城区。
60个左右新市镇:是指集中建设60个左右相对独立、各具特色、人口规模在5万人左右的新市镇。对于资源条件好、发展潜力足的新市镇,人口规模按照10至15万规划。
600个左右中心村:对分散的自然村适度予以归并,合理配置公建和市政设施。这也是上海郊区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工作推进的关键问题。
毛佳樑表示,1个中心城、9个新城和60个新市镇的规划已基本确定,而600个中心村的规划正进一步深化,内容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为浦东新区(外环线以外部分)和闵行、宝山、嘉定区。将发挥闵行、宝山和嘉定毗邻中心城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每区中心村的基本数量按照20至30个规划,共100个左右。
第二层面为青浦、松江、金山、奉贤、南汇。规划将充分发挥连接上海中心城和浙江经济发达地区的纽带功能,并根据杭州湾北岸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农业产业发展要求。每区中心村的基本数量按照50至60个规划,共300个左右。
第三层面为崇明三岛。规划将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把崇明建设成为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规划中心村数量200个左右。
重要意义
徐毅松解释,在规划上,上海中心城区如果是特大城市的概念,人口达到80万至100万的新城也是“大城市”概念,5万到10万人口规模的“新市镇”实际上就是小城市。上海推出“1966”四级城镇规划体系“重整山河”,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梯级分布的新体系打破郊区发展与中心城区对立的概念,新城和新市镇通过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将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的功能,同时聚集新的产业,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以弥补城市化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徐毅松介绍,今年规划部门的工作节点是:完成60个左右新市镇的全部规划编制;落实600个左右中心村的布点,并制订出中心村建设的标准,特别是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标准,在此基础上进行5%左右的试点推进。徐毅松介绍,目前上海郊区有5万多个自然村,要将它们归并到600个左右中心村,将是一个长期控制和引导的过程,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近期有关部门和区县将进行试点,在充分尊重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稳步推进。